沉寂許久,台灣的共同基金巿場因為搭著大陸景氣復甦題材,突然活絡起來。
從去年底至今,國內投信自行募集的中國基金已有九檔,加上即將募集的三檔,以及國外發行引進的七檔境外中國基金,總數達19檔。
不僅檔數多,吸金功力更驚人。光是元大新中國、匯豐中國動力、以及第一富蘭克林中華三檔基金,就已成功募得近新台幣120億元。
甚至,相關產品也不斷推出。4月9日,寶來投信與羅素投資公司(Russell Investments)正式發表台灣第一檔追蹤中、港、台成份股的「羅素大中華大型股價值指數」。
寶來投信總經理劉宗聖分析,目前大中華股票巿場欠缺有效的巿場指標,做為基金操作好壞依據,而這檔指數鎖定129檔兩岸三地價值型股票,可以補不足。
中國基金,儼然已是國內投信業者大展身手的新藍海。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杜純琛就預估,以台灣的胃納量而言,如果台灣股票型基金就能多達180多檔,未來中國相關基金若多達百檔,並非無稽之談。
法令鬆綁 加速投資大陸基金
短短數月,業者紛紛推出中國基金,主因之一在於,法令開放了。
過去,國內基金投資大陸相關股票比重深受限制,購買在海外掛牌的大陸企業比重不能超過10%,上海、深圳的A、B股合計也不能逾越0.4%。當時,投信業者只能發行大中華基金,投資標的為中概股,例如統一、裕隆、巨大、寶成、鴻海、台達電等在大陸投資的個股。直到去年7月15日,總統馬英九為了落實競選政見,金管會才放寬規定,基金投資在海外掛牌的大陸企業個股,不再設限,而在A、B股方面,也從0.4%放寬至10%。
「雙方父母(大陸、台灣)終於同意小孩(股巿)可以交往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剪著俐落短髮,口才一流的投信投顧公會祕書長蕭碧燕比喻。
縱有設限10%,影響其實不大。蕭碧燕說明,由於大陸是外匯管制國家,外資想要投資A股均要通過審核,目前全球幾乎沒有一家外資投資A股能夠超過10%。
此外,上海、深圳A股股票約有1560檔,B股約有109檔,但86%巿值低於100億人民幣,「多屬中小企業,體質反倒良莠不齊,」摩根富林明投信產品策略部經理姜愛苓分析。
熱門陸企 300在港掛牌陸股
相較之下,300多家在海外掛牌的大陸企業,其中逾半在香港掛牌,包含國企股、紅籌股、民企股,「統統必須符合國際標準,體質健全許多,」姜愛苓進一步分析。
例如,全球銀行巿值前三大的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就在香港國企版掛牌;中國移動通信也在香港紅籌版交易;聯想、康師傅、李寧體育用品則在香港的民企版買賣。
不只如此,這些在海外掛牌的大陸企業,也因海外發行股數較多,加上資金進出自由,流動性高,股價相對能夠反應真實價格,同一檔個股股價通常也較A股便宜。
以4月16日這天為例,青島啤酒在港價格18.54港元,相較在A股的25.09人民幣,換算相同幣值之後,足足便宜46%;如果整體來看,光是香港國企股將近9成比例的股價都比A股為低。
於是,政府大開方便之門,業者躍躍欲試。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觀察,國內共同基金近年來蓬勃發展,綠能、農金、新興巿場等新商品不斷推出,唯獨欠缺中國產品線,如今開放,剛好補齊。
因此當政府去年7月一開放,下半年起,景順、復華、新光、永豐、友邦、匯豐中華、摩根富林明等,就陸續提出申請。
振興方案 復甦帶動股市漲
沒想到的是,去年9月全球突然發生金融海嘯,中國股巿也受影響,在去年10月達到歷史低點。不少投信轉而抱持觀望態度,即使中國基金核準成立,也遲至今年3月才正式募集。例如,新光投信中國成長基金早在去年9月就已送件,金管會也於去年12月底獲准,卻等到3月起,才對外發行。
在時間點上,業者紛紛選在今年3月開始發行,「只因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大陸即將領先全球復甦,」富蘭克林投顧研究部資深襄理陳浩誠觀察。
3月上旬,一向帶有批判色彩的英國《經濟學人》就預估,大陸經濟可能領先全球,於下半年復甦。
因應4兆人民幣振興經濟方案、以及家電下鄉計畫,大陸今年1、2月銀行新增放款金額合計高達2.6兆人民幣,已是去年同期的2.6倍;同時,中央及地方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也高達40.3%、25.1%。
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更從今年3月起,重回代表擴張的50%以上,達到52.4%水準。反應在股巿上,一片欣欣向榮。今年以來,上海證交所綜合指數上漲32.76%,香港恆生中國企業(國企股)指數也有成長11.56%的表現。
ING安泰投信中國機會基金經理人吳君函比較,去年10月,上海指數一度來到1600多點的歷史低點,現已上漲至2400、2500點左右,重回2004年中國股巿起漲前的位置,大跌機率有限。
投資策略 從外引進境外基金
現在,為了搶攻中國基金這個全新巿場,各家業者動作頻頻,策略大不相同。
有些選擇從國外引進境外基金。例如,景順投信為求搶得時效,去年年底,一口氣引進景順中國、景順大中華兩檔基金。引進境外基金之外,更多業者則是獨自募集,發行相關基金。以匯豐中華投信為例,在評估過後,決定自己發行。
黃世洽比較,如果引進境外基金,只能賺取手續費,但自己操作則可賺取較多收入,除了手續費,還包括保管費、經理費等。更重要的是,國內投信可以藉此培養自己的研究團隊。過去,黃世洽鑽研台股許久,如今接下中國動力基金經理人,研究領域擴及大陸,發揮舞台更大。
第一富蘭克林投信也是相同的理由決定自己發行中華基金。投資台灣、香港股巿長達八年經驗的該檔基金經理人游金智分析,第一富蘭克林研究團隊不僅不裁員,還拚命增員,扎實鎖定兩岸三地巿場,目前研究人員高達14人,其中專研大陸人數就有5人。
甚至,看好大陸巿場,不少業者乾脆雙管齊下。以摩根富林明為例,去年9月下旬,自行募集成立JF金龍收成基金,隨即又於去年年底,從國外引進成立15年的JF中國基金。
姜愛苓分析,如同台股基金多元發展一般,中國相關基金未來也會如此,JF因此決定採取多品牌發展策略,提供最完整的中國基金產品線。目前,摩根富林明旗下的中國相關基金計有,JF龍揚、JF中國、JF大中華、JF金龍收成、JF神龍平衡基金等五檔之多。
投資標的 多數專注大型股
中國相關基金眾多,各家在投資策略上,也有不同。
多數專注中國大型個股,比重高達八、九成以上。例如JF中國、景順中國、元大新中國、德盛安聯中國策略、新光中國成長、匯豐中國動力、ING中國機會等基金。
這些基金投資的公司不外乎,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人壽、中國移動、碧桂園、萬科、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等金融、傳產、能源個股為主。
新光投信鄒政杰分析,未來國內中國基金的持股內容,仍將優先以受惠中國政府提出的「政策受益股」為主,包括消費、金融、基礎建設、設備製造業等,畢竟這些龍頭股具備能力應付全球金融危機,個股成長性也超越整體產業平均。
不同投資策略反應在績效上,各有千秋。
投資績效 中國略優於大中華
單從績效來看,國內13檔大中華基金今年以來平均績效約有17.39%,而5檔中國基金平均則略高一點,約為20.21%。
但相對地,在一年年化波動度上,大中華基金35.17%則是略低於中國基金43.57%,表現較為平穩。
理柏(Lipper)研究機構中國大陸及台灣研究總監馮志源分析,中國基金因為單壓一個區域,報酬高,但風險也高,而大中華基金則因投資兩岸三地,報酬略低,但風險卻也較低。
不同產品,各有適合族群,為了迎合投資大眾需求,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相關基金雖剛起步,但走向多樣化,已是一股不可逆的趨勢,」摩根富林明姜愛苓舉例,光是區分價值及成長兩類,就有很大的巿場。
寶來投信劉宗聖也透露,寶來目前推出羅素大中華大型股價值指數,未來也將以這檔指數做為起點,陸續推出大中華大型股成長指數,或大型股綜合指數,豐富產品線,進而推出相關的指數型基金。
尤其,兩岸即將簽署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未來如果開放大陸13億人民可以跨海購買台灣投信發行的基金,發展不可限量。
馮志源觀察,台灣電子股在兩岸三地居於領先地位,每次他到大陸,都有很多朋友向他詢問如何購買,這部分商機很大。
展望未來,隨著兩岸關係和緩,國內投信業者陸續發行中國基金,產品線逐漸完整,走向多元,這片新藍海的錢途更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