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台中縣新社鄉的果農陳水良,一大早從離家五分鐘車程的菜圃、果園忙完農務後,隨即換了件簡便的衣服,穿上極少使用的休閒鞋,搭車趕赴台北五星級飯店,參加由《遠見》雜誌不定期主辦的「遠見人物論壇」。
就這樣連續好幾年,也不知參加了幾十場。每次見到頂著招牌灰髮、樸實簡單衣著的陳水良,坐在一群西裝筆挺及套裝名牌的商務人士群中,顯得格外突出,也引來主辦單位好奇。
一問之下,這是來自新社的赤腳農夫陳水良。小學沒畢業就在田裡幫忙,至今61歲的他,「與農共舞」超過了半世紀,農務對他來說不僅是全家四口維生的工具,更是朝夕相處的好朋友。
但如果你認為陳水良就跟一般的農夫差不多,那就大錯特錯了。
也沒錯,陳水良跟一般農民一樣,擁有一甲的農地,也種了些蔬果。
他要彎腰播種、除草、施肥,一樣也沒少做。
不過,陳水良賣出來的農作物硬是可以比別人貴好幾倍,一顆高麗菜賣到100元,是別人的五倍之多。一個洋香瓜(哈密瓜)賣1000元,更比別人貴了50倍之多。這就是陳水良不一樣的地方。
聽演講〉將藍海應用在務農
不像一般的農夫逆來順受,靠天吃飯、任人擺布。陳水良早就在思考要做一位不一樣的農夫,賣不一樣的蔬果、賺不一樣的錢。
2月初《遠見》記者來到他的農田,他一面泡茶,一面分享多年來北上聽演講的心得說:「照著一般農夫的務農方法,在台灣肯定活不下去,因為農業是沒有就貴、大家有就賤(價)的行業。」言談頭頭是道,讓人錯愕這真的是小學沒畢業的農夫嗎?
「藍海是創新、紅海是廝殺,」陳水良認真地說。連注音符號都沒學完的他,為補足自己學識的不足,決定勤參加演講,用聽的學習來補自己的不足。而這句話就是他近年來聽演講中,讓他受惠最大的一句話。
其實陳水良早在十多歲就跟著父親務農,當時他就發現為何父親這麼辛苦,收成後卻賣不到好價錢?不是中途遇上了天候不佳,包括颱風、多雨或乾旱等氣候因素影響農作收成,就是市場供需不平衡,價格時好時壞。甚至受到中盤商的操控,讓農民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原來是大家都一古腦兒往紅海投入,最終下場就是價格競爭、血流成河,」他說。
這讓陳水良深深體悟,應該要先想怎麼賣,再回來想怎麼種。意即為掌握發球權,應先瞭解客戶要的是什麼,再去播種培育,才不會流於紅海價格競爭的局面。
賺富人錢〉研發高單價水果
後來陳水良決定目標市場,應該「要賺就要賺有錢人的錢」。一般的窮苦人生活溫飽已不易,要拿出更多錢來買高級好吃的水果蔬菜根本不可能。「有錢人」這群人就是陳水良的目標客戶群,這也是他聽演講後,學到的行銷策略。
賺有錢人的錢確定後,問題又來了。賣他們什麼水果呢?那就非高單價、特殊稀有的水果不可了。
在一篇報導上看到日本洋香瓜來台可售出每顆1500元的消息後,陳水良靈機一動,「就是這個,這就是要帶領我走出紅海、迎向藍海的產品。」
藉著主修日文的大女兒幫他向日本農夫取得洋香瓜的種子後,十年前陳水良興致高昂地投入洋香瓜的培育,希望在台中新社也能種出日本等級的高級水果,讓台灣人就地享用。
但老天還是捉弄著陳水良。花了10多萬元在新社的果園裡架設溫室,棚架搭好了、大型抽風機也買了,洋香瓜的育苗也種下去了,但就是不見成果。每每到收成前一刻,一株株洋香瓜就開始枯萎壞死,連續六年之久。
「原本想放棄了,但沒想到一場大水災救了我,」陳水良說。原來是之前聽專家說洋香瓜在收成前20天應減少供水,如此甜度才會高。他按照此方法種了六年,本來仍要維持此原則下去。沒想到第七年遇上了當年嚴重的「七二水災」,洋香瓜在收成前意外取得水分,反而沒枯死,讓陳水良也因此意外種成功洋香瓜。
事後回想原因。陳水良認為,洋香瓜處在接近攝氏40度的溫室內,得不到水分肯定被烘乾枯死。這點道理他卻沒有想到,有些冤枉,但也悟出凡事仍要親自體驗摸索,而非全盤接受專家說法。
與植物對話〉杜蟲害提高收成
做為農夫,陳水良也很有好奇心。從小就愛問「為什麼」的他,一度被父親視為「怪咖」。因為小時候他就常蹲坐在植物果樹前,一動也不動地跟植物「對話」。此舉讓老爸覺得他在偷懶,還拿竹子在後面追打他。
「其實我是在觀察植物,與它們溝通互動,」陳水良解釋。植物長得好與壞都可從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等表象觀察出來,只要多花些心思關心它們,它們就會透露訊息給你,就能提早防範,提高收成。
他舉了一旁桌上擺放的兩盆桔子樹說,「你看,葉子末稍有些枯黃的現象,這就是它在告訴你心裡話了。葉子枯黃,代表土壤底部施肥過多,鹽分太高,土壤因此倒吸了樹裡的水分來沖淡鹽分,因此葉子末稍就缺水而呈現枯黃。如此要加多些水,淡化土壤的鹽分,才不致讓桔子樹缺水。」
這就是陳水良的「與植物對話」,用心觀察、細心照護,植物就會少生病。
其實平常陳水良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為什麼」。他問農事專家「為什麼」,他問大學教授「為什麼」,他更會問植物「為什麼」。
帶著記者來到他的果園裡,看著一樣的茶花盆栽有好幾株,他說,這是實驗組,另一邊是對照組。「我在實驗,看不同的施肥、栽種方式,長出來有何不同?」他也不是一味照經驗去種植,而是隨時想著更有效率的方法,像高科技廠商不斷尋求製程改善、產品創新,陳水良做的事完全一樣,甚至所花的努力更多於工程師。
推減碳〉土混木炭種出巨無霸
一年半前在《遠見》雜誌上讀到〈低碳變黃金〉、報導節能減碳排放將是未來主流的封面故事時,又再次激發陳水良的創意。
他突發奇想以木炭混合土壤來栽培植物。做了半世紀的農夫,陳水良明白,木炭與土壤混合後,可增加土壤的透氣性,空氣更加流通,植物就長得愈好。
同時,可讓土壤蓄積更多的二氧化碳,讓植物根部吸收更完全,土壤更活化,更可藉此讓二氧化碳注入土壤裡,減少大氣層溫室效應。
此外,木炭帶有豐富的礦物質,也可為植物所吸收,甚至中和土壤成弱鹼性,更適合植物生長。
去年10月開始,陳水良花約10萬元購買木炭,與土壤和在一起,放在土壤表層約30公分的深度,以此來試驗栽種。結果出乎意料,高麗菜及大白菜都有相同的結果,快速長成、顆顆巨大。
木炭混土壤不是新鮮事,但陳水良身體力行減碳行動,更將減碳帶到他最熟悉農務上。看著田裡一顆顆巨大的高麗菜,陳水良開心地說,這些高麗菜只長兩個月就如此巨大,約有兩、三斤之重,與一般無差別,但卻可賣到100元。「誰說節能減碳沒有商機,在農業上更是明顯,」陳水良說。
帶著記者走到一公頃大的農地去看,陳水良指著已長了四個月的巨無霸高麗菜說,「這菜不會老,吃起來還很嫩,這就是木炭的效果,很神奇吧!」
愛實驗的陳水良仍留下數顆節能減碳的高麗菜在農田裡進行試驗,到底可以長多久、長到多大?如果證明可以長四個月以上,且品質沒有改變,那可是一大突破。因為可以調節上市時間,就不用一窩蜂跟同業競爭。「甚至在價格不好時晚些採收,避開紅海,也是不錯的做法,」他說。
看著陳水良拿著圓鍬將木炭與土壤混拌著,也似乎看到一位會思考的藍海農夫,在減碳的潮流中找到自我最佳定位,不再只是靠天吃飯、為中盤所掌控的小農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