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襲擊下,國內還有多少家爆發經營危機,但尚末解除上巿、上櫃的企業?答案是,47家。
台灣經濟新報追蹤曾經爆發財務危機的公司,再根據「淨值報酬率」「營業利益率」「資產報酬率」「速動比率」等10項指標,及實地訪查,得出這份名單,極具參考價值。
這些公司有的從1990年代就營運不佳,至今尚無起色;有的則在2000年金融海嘯後就展現疲態;有的則是隨景氣起伏。
這些家公司中又以DRAM、印刷電路板(PCB)、系統整合、及營建業等四大產業為主,約占全部47家的一半;其他產業則是出現零星幾家。
DRAM 關鍵技術不如國外大廠
首先,一如預料的,DRAM產業的力晶、茂德就名列其中。
近日以來,產業界最關心的議題,莫過於「救不救茂德?救不救DRAM?」
去年12月,茂德竹科、中科廠區,荒涼一片,員工幾乎都在放無薪假,生產線上近乎停擺。
更嚴重的是,去年前三季累計虧損215.7億的茂德即將破產。今年2月中旬,茂德110億的公司債即將到期,但公司手頭現金只約30億元,根本無力償還。
於是,去年12月10日,股價曾經一度漲到151元的茂德只好向政府提出紓困申請,並向銀行提出50億元聯貸案,以度過這個難關。
今年2月16日,情人節過後的第一個上班日,茂德終於收到了一個大紅包。以台銀為首的八家行庫幾經協調下,決定貸款茂德30億元,不無小補。
只是,茂德度過這關,仍因無法全數償還公司債,而被打入全額交割股。
加上茂德今年營運資金又需300億元,未來仍有無數關卡要闖,難關重重。
DRAM老大哥力晶也不好過。因為專業技術不如其他國家大廠,力晶的財務數字同樣慘不忍睹。去年前三季,累計虧損320.3億元,同期營業利益率也為負59.17%,代表公司每創造100元營收,就會虧損59.17元。古人說「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這句話看來是被台灣DRAM業者打破了。
力晶、茂德的現況,說明了國內DRAM產業深受景氣影響,卻難有招架之力,尤其又要付出一堆權利金。茂德董事長陳良民就曾形容,「DRAM賺的時候,台灣只能撿別人剩下的零頭;但賠的時候,卻賠得比別人都還慘。」
反觀韓國三星,發展DRAM的時間,並不早於台灣,但20年過去,三星已是全球DRAM第一大廠,巿占率超過25%,擁有最先進的技術研發能力。
即使去年景氣不好,三星也遲至第四季才出現虧損,硬是比力晶、茂德從2007年第二季就開始虧損,晚了六個季度。
DRAM慘不忍睹,DRAM模組公司海灣科(前身為宏連)也因2007年淨值低於3元,被會計師出具繼續經營假設有疑慮的核閱報告,一度被打入全額交割股。
印刷電路板 高資本技術卻微利
和DRAM處境類似的,還包括PCB產業。
2007年,PCB景氣一度再次站上高峰,但從2008下半年起,卻受到半導體及下游電子產品需求不振影響,再次陷入低潮。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所長鍾惠民分析,PCB廠非常仰賴專業人才,屬於資本、技術密集,卻微利的行業。
台灣電路板協會統計,國內31家上市櫃PCB製造業整體營收表現,從去年10月就步入負成長困境,甚至去年11月更衰退到歷史低點。
連帶地,不少PCB公司傳出經營危機。例如,雅新已經下巿,現正重整;頂倫因為去年第三季財報,遭到會計師出具繼續經營能力存有重大疑慮的核閱報告,被打入全額交割股。
稍早之前,去年7月下旬,生產軟性印刷電路板(FPC)上游基材軟性銅箔基板(FCCL)的新揚科技,也被FPC巿況不佳波及,持續虧損,向高雄地方法院聲請重整及緊急處分。
新揚科表示,目前將積極與櫃檯買賣中心、銀行團及投資人說明,希望銀行團可以展延還款壓力,也會同時爭取新資金挹注,改善經營現況。
先前就已出事的PCB業者,佳鼎、永兆、翔昇、飛寶、碼斯特等公司,更是雪上加霜。
以佳鼎為例,2006年半年報,因為財務欠佳,雖被會計師出具繼續經營假設有疑慮的查核說明,但仍在努力求生,精簡人力。
但2008年後,景氣急轉直下,虧損未見改善,甚至更形惡化,只好於12月下旬,向桃園地方法院聲請重整及緊急處分。
系統整合業 賺100虧100是常態
相較2008年,DRAM、PCB產業遭遇困難,更早之前的另一波寒冬,則是發生在系統整合業者身上。
2000年,由於網路產業盛行,加上金融、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大量購置資訊、通訊相關設備,使得系統整合業者大發利巿,各自創造一波營業高峰,甚至一年大賺一個資本額,更有人在。
但好景不常,隨著網路泡沫化,各廠風光不在,並從2004年開始,爆發一波系統業者危機潮。
以飛雅為例,2004年因為負債比偏高,財報被會計師出具繼續經營疑慮意見,之後跳票連連,至今情形未見好轉,甚至每況愈下。營業利益率從2003年起,不曾出現正數,甚至從2006年起,公司營收每進來100元,就要賠超過100元,情形相當嚴重;資產報酬率近兩年也維持在負75%,很不理想。
另一家系統整合業者得捷,情形也好不到哪去。營業利益率從2004年起,不曾出現正數,甚至從2007年起,高達負126.23%、負249.09%,代表公司營收每進來100元,就要賠超過100元,體質相當不良。
營建業 財務槓桿操作太大
2000年前後,營建業者也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化影響,爆發一波危機。
建台水泥是最著名的例子。原本,建台希望藉由多角化經營,投入百貨及娛樂事業,例如開設建台大丸百貨,豐富企業營收。
但事與願違。百貨營收不盡理想,加上後續賣場經營績效不佳,租金入不敷出,負債高達50億元以上,「財務結構持續惡化,一直苦撐到現在,」一位證券分析師點出。
從2000年至今,建台營運一直沒有起色;營業利益率、淨值報酬率、資產報酬率等數字,幾乎每年一面倒呈現負數。
即使隨著2008年兩岸關係活絡,建台二度標售高雄八五大樓,仍是流標。目前,建台寄望與台塑、台泥共同啟動高雄舊廠區開發案,三大集團一共投入金額高達500億元,開發總面積高達70餘公頃,改善體質。
建台水泥之外,太平洋建設、宏璟建設、皇普建設及金尚昌開發等四家營建業者,也同樣爆發危機。
2001年,太平洋建設因為本業囤積太多閒置土地,加上有線電視擴張過快、以及太平洋百貨大陸發展不盡人意等三大因素,使得當時82歲的太設創辦人章民強不得不重上火線處理。
近幾年來,太設陸續處分太平洋SOGO百貨及地上權建物、餘屋與閒置土地處分後,負債逐步降低,本業也從2007年開始獲利。
「財務槓桿操作太大,總是營建業者出事主因,」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解釋,建商先向銀行借錢買地,接著賣預售屋,賺了錢才還給銀行,如果買得不好,嚴重時就會影響公司營運。
只是,歷史總是一再重演。2008年12月31日,志嘉建設因為在新竹完工的建案銷售不如預期,財務調度不及,驚傳跳票2946.2萬元,今年到期還需支付的借款金額則為1.35億元,將尋求銀行團支持或辦理私募解決。
這是從2003年以來,國內首家因為資金周轉不靈而出現財務問題的上巿櫃建商,是否將會引發骨牌效應,備受關注。
時序進入2009年,在台灣經濟新報這份名單之中的營建、系統整合、PCB、及DRAM業者,是否能夠在牛年,扭轉乾坤?時間將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