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荷蘭品牌,沒有自己的設計師,卻在十多年內栽培了好幾位明星設計師,使得荷蘭創意產業枝繁葉茂,Droog設計創辦人芮梅可(Renny Ramakers)就是這位關鍵人物。
一件白色襯衫、黑色長褲,配上俐落的短髮,簡單的打扮宛如荷蘭設計的標記。學習藝術史的芮梅可,原本在設計雜誌工作,1993年和設計師貝克(Gijs Bakker)憑著一股熱忱,想讓國際看看荷蘭設計,於是參加米蘭家具展,就這麼打響了荷蘭人的創意。
1994年,芮梅可和貝克成立Droog設計基金會,Droog品牌從此成了荷蘭設計的代名詞,芮梅可也轉行,變成企業經理人。
就因為Droog讓荷蘭設計引起全球關注,在該國設計界產生影響力,芮梅可認為,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他們對荷蘭設計圈的影響持續了八年,隨後,設計師各家爭鳴,相繼紅到海外。
Droog快速走紅,和時代背景也有關連。
環保、幽默是品牌風格
1990年代的歐洲設計取向奢華、昂貴,和一般人產生距離,過度消費的風氣刺激Droog產生嘲諷的設計理念,芮梅可和貝克想回歸平凡,便採用回收品當材質,直到現在,回收的想法還是沒有改變。
以舊衣物當材料,用金屬繩綑成一張布椅;十幾個丟棄的舊抽屜,用皮繩綑在一起;12個回收的牛奶瓶,裡面放置燈泡,成了會發光的牛奶瓶燈;85個平凡燈泡,可以綁成大型水晶燈。
「幽默是Droog品牌的風格,」台灣代理商BLUE STONE青石媒體專員高銘孝表示,不論燈具、餐桌布、餐具等,Droog經常讓人會心一笑,也是廣受歡迎的因素。
芮梅可在演說時放幻燈片,聽眾看到一張桌布印著用餐之後杯盤狼藉的圖案,周圍坐了一群食客,哈哈地笑了起來,看到用蔬菜油當燃料的電燈泡,也不禁莞爾一笑。
「我們的產品蘊藏幽默,讓人驚喜,可以找到熟悉的影子,」芮梅可說,Droog的產品概念都是來自生活經驗,沒學過設計的人也能理解他們的意念。
她舉酒杯門鈴為例,兩個倒立的酒杯中間放置電磁石,按下按鈕,電磁石在酒杯之間來回碰撞,發出「叮噹」的清脆響聲。高銘孝表示,由於設計獨特,是暢銷產品,每星期都有人買。
芮梅可說,大家都以為門鈴就該是方方的盒子,可是,放開胸襟,換個想法,觀察日常生活,人們以碰杯喝酒表示歡迎,就成了門鈴的設計靈感。
跳出單純商品,和使用者互動
高銘孝進一步分析,Droog的趣味在於和使用者互動,例如,原本丟棄不用的塑膠,包覆在燈泡外面,可以隨使用者需求,貼在牆壁、天花板、門板,自由組合,甚至變化不同圖案。
另一款暢銷的發光衣架,在台灣也很有市場。芮梅可談起設計緣由:一家義大利旅館要Droog設計,他們就在衣架裡裝上燈管,如此一來,掛上不同顏色的衣服,衣架就散發不同色澤的光線,由使用者詮釋產品意義。
「沒人想過T恤可以讓腰部暖和!」芮梅可表示,一款印著櫻桃核圖案的T恤,放進微波爐加熱,使用者穿了,感到暖和、舒服,就與產品建立關係。
Droog品牌能賣到全球,不光靠芮梅可一人,而是靠上百名的國際設計師和設計公司。芮梅可說,她有厚厚的檔案夾,裡面有來自全球各地的設計師,每當她看到學生作品、設計展、相關報導,就會拍照存檔,接到客戶委託案後,就會翻閱檔案,尋找合作對象。
相信直覺,前進亞洲市場
芮梅可挑選的條件是什麼?「直覺!」她的答案很直接。
合夥人貝克也是在世界多地尋找設計師。畢業於台大人類學系的吳明倫,2004年就是在荷蘭學校的畢業展裡,由貝克發掘,而開始與Droog合作。
喜愛畫圖的吳明倫在2000年到荷蘭Rietveld學院學習珠寶設計,她回憶畢業展那天,展場還沒開門,貝克早就來了,她本想擔任解說,但是,貝克堅持自己觀賞,後來看上她的作品。
那是吳明倫在壁紙、插座上手繪花朵,美麗的圖案讓貝克驚豔不已。這幾年,手繪插座的畢業作品已由Droog生產,她還在開關、茶杯上手繪圖案,一只茶杯售價近30歐元,能讓居家空間產生變化。
隨著近年亞洲勢力抬頭,Droog也在東京開了間小店,在上海、廣東一帶舉辦展覽,也在首爾接案,與亞洲設計師合作。芮梅可說,他們還接到杜拜客戶,當地有許多新大樓、購物中心,但是,看起來都很相似,她想注入另類元素。
至於貝克,去年10月底在東京舉辦概念珠寶展,前往參觀的吳明倫表示,貝克拆解、重組收集的二手塑膠、玻璃胸針,添加真的寶石,就成了新作品,原本要價1、2歐元的飾品,到他手中,竟成了上百萬日幣的珠寶。
創意真是一門好生意,Droog就是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