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一笑袪百病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9-04-15

瀏覽數 12,450+

一笑袪百病
 

本文出自 1989 / 5月號雜誌 台灣出擊!偉大的、神祕的總統府

在醫院裡,我們常聽到以下的對話:「我不會好了。」「胡說!只要你想著自己會好起來,你就會好起來。」本來這或許只是一句安慰病人的話,可是越來越多的實驗結果顯示,情緒的確會引起某些生理反應,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不抱希望容易生病

早在一九二0年代,美國生理學家坎儂就發現,當人體處於危險狀況,神經與腺體就會有一系列反應,使身體產生能力準備對抗或逃跑。坎儂稱這種壓力反應為「反擊或逃跑」症狀(〝fight or flight〞 syndrome)。

五0年代以後,對壓力的生理反應的研究蔚為風潮,甚至形成「心理神經學」(psychoneurology)的專門學問。

過去十年間,科學家透過日益精密的儀器,進一步發現新近遭遇親人死別、孤僻、罹患絕症不抱希望的人特別容易生病,顯示情緒會直接影響身體免疫系統的反應,使身心關聯的研究又擴大為「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

醫學家在實驗中觀察到,免疫系統也會分泌激素,傳達訊息給腦部,就跟腦部分泌激素,傳輸到免疫系統一樣;二者形成一個傳輸環,交互影響。

舉例而言,長期處於寂寞、悲傷、無助等心理壓力下,腎上腺會不斷分泌皮質酮到血液中,因而抑制血液的免疫功能。

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實驗則證明情緒、甚至只是臉部的表情,都與荷爾蒙分泌有關,進而影響體內的組織細胞。

如眾所周知,免疫系統的白血球和淋巴細胞遍布人體的胸腺、脾臟、脊椎、淋巴腺和血液中,隨時準備對抗入侵者;卻較少人知道,免疫系統還有另一組打擊手--負責修補的微抗菌素和對抗病菌及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killer cells,簡稱NK);後者很明顯易受情緒的感染。

致命的孤獨

匹茲堡癌症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珊度拉.萊維發現,癌細胞擴散與NK數量減少切切相關;而NK減少多半可以歸因於心理因素,例如病人無法承受打擊,或缺乏家人關心等。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免疫學家坎德絲.伯特也發現微抗菌素受神經縮氨酸影響,而後者則隨情緒變化而變化。

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則從各年齡階層的病人追蹤觀察發現,孤獨者的死亡率超過一般人的三倍;換句話說,「孤獨」和吸煙一樣,對人體健康有致命的危險。

從另一方面看,萊維在乳癌病患群中發現,「心情愉悅」是預估他們的壽命能否延長的第二重要因素。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杜克大學心理學家理查.史維特則認為「病人的行為能改變病情的最典型例子是糖尿病」。一個按時服藥、注意飲食的糖尿病人,可能因為與太太吵架或受老闆責罵而致血醣失去平衡;而經過史維特訓練冥想和自我放鬆的病人在遭遇壓力時,多半比較沒有血醣失衡的煩惱。

波士頓一家醫院的心身門診部門,為失眠、偏頭痛、胃潰瘍、高血壓等病患提供自我放鬆課程後,發現養成放鬆習慣的病人,八0%都可以減輕藥量。

一位身為心理醫師的糖尿病人,從繁忙的紐約搬到閒暇的加州後,胰島素攝取量就減少了十分之一。

細胞知道你的悲傷

這些新發現使科學家大為興奮,樂觀者甚至聲稱這是自人類首度採用外科手術和發明盤尼西林以來的第三次醫學革命。因為自從T百年前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創建身體與心靈各自獨立的學說以來,醫學界始終相信身體的功能不能干涉頭腦,斥之亦然。

雖然五0年代的心理神經學已證明情緒會引起生理反應,但這些生理反應仍是聽命於頭腦中樞神經的指揮;新的理論卻認為身體的免疫系統和頭腦一樣,免疫細胞也會感受到主人的悲傷、恐懼、希望等情緒,並發出訊號給頭腦。坎德絲.伯特說:「身體和頭腦都是有知覺的個體,有時實在很難區分何者為主宰。」

到目前為止,雖然心理神經免疫學家提出的問題比答案還多,但是情緒、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環環相扣,彼此影響的說法已是醫學界的共識。

今部分科學家質疑的是,免疫系統在人體內四處散布,功能極端複雜,即使不愉快的情緒暫時使免疫細胞的數目下降,是否就達到損害健康的程度,實有待更精確的實驗證明。換言之,醫學界對於個人改變行為究竟能否對免疫系統產生促進健康甚至治療疾病的影響,還沒有一致的認定。

持肯定看法者如珊度拉.萊維說:「究竟行為或中樞神經系統對癌細胞蔓延有沒有火上加炭?現在的實驗看來是有,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意謂著行為可以改變疾病。」

心靈是良藥

坎德絲.伯特甚至認為:「就某種程度而言,人體本身擁有醫治百病的良藥;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健康,因為醫治身體的是心靈。」

雖然部分醫學家對於現階段就做這樣肯定的說法不以為然,但不需吃藥就能自我控制健康的理論,對一般大眾仍然極具吸引力,因此近一、兩年間,各種壓力紓解班和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愛,醫藥和奇蹟」(Love, Medicine & Miracles)」一書竟高居英國暢銷書排行榜一年以上。

對病人來說,心理神經免疫學不啻為一個新希望;對醫學界而言,這是一門充滿發展潛力的領域,正如萊維滿懷信心的期許:「每天都有新發現,自笛卡爾以來所建立的身與心各自獨立的理論,已全盤瓦解了。心理神經免疫學為生物醫學揭開了一個全新的面貌。」

(取材自Newsweek, Psychology Today,陳彰儀教授著「壓力與壓力的紓解」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