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政府單位、美術館到老舊公寓 泛綠風潮橫掃柏林建築

楊瑪利、徐仁全
user

楊瑪利、徐仁全

2008-10-01

瀏覽數 33,550+

從政府單位、美術館到老舊公寓 泛綠風潮橫掃柏林建築
 

本文出自 2008 / 10月號雜誌 又老 又新 又綠 柏林未來新都

德國有聯合國認定的全世界第一名的二氧化碳減量成績單,至2005年底已減量18%,2020年目標減量40%,到2050年要減量80%。

要達到世界第一的目標,光發展再生能源是不夠的,還必須節能減碳。而改善建築的能源效率,無疑是最佳手段。

過去15年來,德國也堪稱是全世界綠建築的典範。在柏林市區與近郊,就可以看到無數的綠建築。「你說我們做不做綠建築啊?這問題很怪,因為在德國根本不用特別強調,每個建築師早把節能內化到每一個設計中,」柏林GRAFT建築師事務所內三位合夥人異口同聲地說。

環保局大樓〉整個建物就是環保標竿

離開柏林來到車程一個半小時的德紹(Dessau)鎮,德國聯邦政府環保局(UBA,Umwelt Bundes Amt)就在這裡。

這個鎮雖小,在20世紀初卻小有名氣。因為德國設計大師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 )在1925年帶著包浩斯(Bauhaus)建築設計學院進駐在此。這裡也是容克(Junkers)飛機製造廠的所在地。

不過過去在東德政府底下,於兩德統一時已經十分蕭條。為改善當地狀況,德國聯邦政府特別把環保局進駐到德紹。1999年開始規劃設計、2005年完工的UBA大樓,果然一開幕就轟動。

引自然光省50%照明電,再用黏土加強保溫

驅車尋訪UBA大樓,絕對不會錯過。它的外觀如蛇型婉延彎曲;窗戶有七種顏色變化,紅、綠、橘、鮮紅、暗紅、藍色,形成協調的顏色家族。透明的玻璃屋頂,前方屋頂還有成排的太陽能板。

不一樣的不只是在外表,內在更特別。

過去兩年主要工作就是對訪客導覽建築的UBA員工比吉特.海尼克(Birgitt Heinicke)說,這棟建築有多綠呢?除了木板是使用可再生的木質材料,玻璃則是以可回收利用的玻璃製成外,內部採用40%比例的玻璃,外觀採用60%,目的就是為了採光,可節省照明電力約50%。

走在大樓內,的確九成以上的員工都是就著天然光線辦公,很少人開燈。

由於屋頂有太陽能板、戶外六個廢鐵製雕塑品下面,外人以為是公共藝術,竟然下面有地熱設施,一條接近五公尺長的地熱交換器。讓整棟樓使用的再生能源占15%到20%。

大樓的窗戶與屋頂,還設有溫度自動調節功能。當溫度過高與過低時,會自動開或關,調節室內溫度。例如整棟大樓沒有冷氣設施,夏天時晚上氣溫只要低於攝氏20度,窗戶就會自動打開,讓冷空氣進來,這樣白天800人在裡面上班就不會太熱。

更厲害的是,所有隔音牆全部使用黏土,而不用混凝土牆。因為黏土牆具有儲熱量的功能,故成為整座建築的自然調溫系統的載體。

HOWOGE低耗能屋〉靠絕緣物省四成暖氣費

除了新建築一個個飇綠色外,老建築也一樣要節能。據統計,老建築消耗的能源是新建築的三倍。因此在德國,修改老建物以符合節能現已成為一項重要工程。

開車到過去東柏林郊區,一棟已是34年,21層高、共有296間大小不等公寓出租大樓。過去這裡20坪大,兩房一廳一衛的公寓,每月花在暖氣費用即高達66歐元(約3102台幣),讓原本收入就不豐的房客紛紛打退堂鼓,整棟大樓出租率只有45%。但自從大樓2007年3月重新改裝後,出租率已經100%,住戶的暖氣支出現在只要39歐元(約1833台幣),省了四成多。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魔力在哪裡?就在節能減碳上。這是在柏林擁有4萬8000套老公寓出租的HOWOGE企業最新的翻修公寓。事實上自從1992年起,HOWOGE已投資800萬歐元,一一把旗下老公寓改裝。

如何做呢?過程中給予輔導的德國萊因技術監護公司(TUV)員工表示,一是增加房屋的保暖設施,讓室內溫度在冬天不流失。而在夏天,以排氣通風設施,讓空氣流通。其次是汰換老舊的機電設備,改用更具效率的設施,達到節能。

為了保暖,外觀全面進行換裝工程,植入12公分厚的絕緣體(Insulation)把整棟大樓包起來。甚至在屋頂上,絕緣體與屋頂間刻意留一公尺的空隙,搭配木板,有效將暖空氣留住,不易流失。在一樓與地面接觸的地板也使用同樣的手法。

換裝省能抽風系統,保暖卻又通風

在窗戶的設計上也大幅改良了,以三層的玻璃窗,取代過去只有一層的玻璃窗,透光性不變,還更能保溫。

照明也改用省電燈泡,或在人煙稀少的公共區域,如屋頂或機房,則採用感應照明,也節省了1∕3的電力消耗。

另加設大型通風設施,在頂樓部分設通風設施,在夏天時可抽出大樓的熱空氣,進行交換後將冷空氣送回大樓。同時,冬天時,抽風機可針對浴室及廚房產生的熱空氣進行回收,經過濾後回送到大樓內,不致流失,達到充分利用。

此通風系統每年大約可省下75萬千瓦(KW)的能源,約價值3000萬歐元(約14.1億台幣),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最後一項改善工程就是汰換老舊的熱暖氣接受機組,以更新、更有效率的機組來使熱暖氣進到此大樓時,傳送效率更高,不致流失浪費。

經過上述的改善工程,此棟大樓果然煥然一新,還通過德國能源署(DENA)頒發的低耗能屋標章(EnergyPass),讓它成為又老、又新、又綠的最佳代表。

新國家藝廊〉改裝不花錢,省多少才付多少

幫老建築改善能源使用效率,在柏林也會是一種好生意。連德國前幾大企業之一的西門子(SIEMENS),也投入這項事業中。

柏林愛樂音樂廳(Philharmonie Museum)旁的新國家藝廊(New National Gallery),已有40年歷史,現在看來仍十分摩登,套用常用來形容資深美女的話——「完全看不出年紀。」

這棟被稱為光線之屋的建築,特色在於採用大片落地玻璃,搭配八支大鋼柱,頂起一大片的鋼板為主要結構,最近更委託西門子進行節能工程。

西門子建築部門總經理喬.馬克(Jörg Marks)表示,1996年起,柏林就是德國最早推出老建物節能改善的商業模式——成效契約(Performance contracting),讓建築物的業主不必出錢,而由技術公司出錢改善整棟樓的節能設備。日後省下來的費用,則分年按比例給技術公司,以此達到雙贏。

十幾年來,柏林已有800棟建築採取這個模式,其中有170棟就是西門子做的。預估柏林市還有超過1000棟的老建築需要更新。

例如新美術館所屬的七個美術館集團,由西門子出資500萬歐元(約2.35億台幣)改換節能裝備,結果第一年省下的能源費用就有150萬歐元(約7050萬台幣),幾乎只要三年半不到,就能順利把投資金額回收。

今年7月,德國政府才通過新法規,規定每棟要出租或出售的房子都必須附上房子的能源使用效率資料。德國太陽能協會(BSW-Solar)總經理格哈特.史崔.席普(Gerhard Stryi-Hipp)也指出,過去一般德國人的房子每平方公尺使用能源達200千瓦,已經規定必須降到70千瓦,目前甚至在討論要不要再降20%~30%。

建築絕對是減碳的重要一環。柏林已經做了十幾年了,台灣還等什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