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會重演,但往往驚人地相似!」百年來,這句被認為出自馬克吐溫的名言廣被世人引用。但這金句如今卻讓不少趨勢專家困惑,尤其在年底預測2026的關鍵時刻。
未來,沒人說得準。回顧2025,就是全球各大預測失準,甚至失控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川普重返白宮,光是對等關稅政策就攪得全球翻天覆地;而AI的快飛奔馳,更全面重塑產經政治新風貌。
變局中,如果你常感到脆弱、焦慮,甚至總是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那你可能已意識到我們正步入美國未來學家卡西歐(Jamais Cascio)所定義的BANI時代。他所謂的BANI,指的是脆弱(Brittle)、焦慮(Anxious)、非線性(Non-linear)與難以理解(Incomprehensible)。
「過去我們用來理解這世界運作的系統與框架,正逐漸崩潰中!」大學時期主修歷史與人類學的卡西歐解釋,他雖在2018年就提出BANI,卻覺得這架構更能用來解釋2020年代之後的外在局勢,也更能反映人們內心狀態。
例如,頻繁而意外的變動事件導致系統性脆弱,而假訊息等混亂剝奪了信任基礎,引發深層焦慮。「非線性」指的是因果關係不再可預期,且常發生不對稱、反直覺的意外發展。至於難以理解,則是指許多事件模糊荒誕,欠缺一個合理的解釋。
《遠見》本期封面故事〈突圍焦慮時代〉,探討這個全球性的BANI現象。
在獨家調查中也發現,有高達96.7%的台灣民眾,一致認同「世界的變化比以往更快、更難預測與理解」。
這個猶如在黑夜中走入迷宮的混沌時代,卻潛藏著開闢鴻濛的創生力量。俗語說「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老路走不通了,也意味著你我都有機會當一個開局者。
《遠見》不忘初心,同步深化紙本與數位
2026,《遠見》即將迎接40週年。在多年來的轉型基礎上,《遠見》作為獲獎無數的台灣最大綜合財經月刊,除了以雜誌形式帶給讀者洞察,也已耕耘出豐富的數位生態系;不但有獨家觀點的每日數位報導,也推出網路專題、影音節目、podcast等多元形式的數位原生內容。
然而,不變的是初心。《遠見》秉持1986年創刊理念,多年來傳播進步觀念,透過第一手現場報導把世界帶給台灣,也記錄台灣躍上國際的軌跡。如今,報導形式正進一步融合紙本與數位媒材,跨平台開拓議題生命力。
也因此,2026年元月號開始,《遠見》紙本部分由印刷版總編輯萬年生帶領,資歷優秀的年生將持續深化議題厚度與影響力;而我續任《遠見》總編輯,將偕同團隊更專注於數位轉型,共同探索AI世代下的新敘事、新產品與新閱讀關係。
BANI時刻,《遠見》的媒體使命與讀者信任匯聚成一道穿越混沌的光,指引我們走向更燦亮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