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非洲豬瘟入侵台灣,經過中央的疫調,推論廚餘是這次豬瘟入侵台灣最可能的感染源,所幸整件事情化險為夷,但這次的抗疫,也讓未來的廚餘去化問題,成為各地政府的嚴峻考驗。特別是根據環境部的統計,去年全台超過6成廚餘的去化,都是餵豬處理,若不能餵豬,這數十萬噸的廚餘可能成為另一個環境未爆彈。
根據環境部的統計,去年全國家戶廚餘回收量約50.5萬噸,其中飼料化(如養豬)約占42.8%、肥料化(如高效堆肥及傳統堆肥)約占45.8%、能源化9.5%,其他(如養黑水虻與雞鴨等)約占1.9%。這代表去年光家戶廚餘的部分,就有約21.6萬噸用於養豬。不只這樣,全台每年還有26.7萬噸的事業廚餘,這些事業廚餘也全部用來養豬,兩者合計共48.3萬噸廚餘,約占全台廚餘的62.6%。
全台近半縣市已明令禁止廚餘養豬
10月非洲豬瘟入侵台灣後,包括雲林縣、花蓮縣、台東縣、金門縣、澎湖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苗栗縣、宜蘭縣……等多個縣市陸續宣布禁止廚餘養豬,廚餘不餵豬逐漸成為潮流。但若真的不能餵豬,全台每年產生的數十萬噸廚餘,勢必將對環境產生另一個挑戰。
特別是現在許多城市的廚餘去化,在不能餵豬後都是拿到焚化爐焚燒,但長此以往,恐對焚化爐設備造成負擔。環境部統計10月23日至11月10日期間,全台平均每日產生1779噸廚餘,其中44%以「再利用方式」去化、56%以「焚化及掩埋」去化;再進一步觀察,其中送到焚化廠焚燒的廚餘,占比來到46%。

但焚化爐畢竟不是專燒廚餘的爐子,由於廚餘油脂多,在焚化過程中會出現皂化現象,導致燃燒不完全,如此一來可能對焚化爐的機具產生損傷,因此未來廚餘的去化,資源化仍是最佳解方。具體作法共有三種: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其中飼料化因非洲豬瘟入侵喊停、能源化仍處於早期階段,技術相對成熟的肥料化,成為部分縣市去化廚餘的最佳利器。
目前全台規模最大、最先進的的高速廚餘發酵廠位於台南,兩個廠每日處理量能達45噸,約可消化台南市每日廚餘量的一半。這兩廠的啟用時間,分別為2020年8月(新化廠)與2021年4月(城西廠),台南市環保局長許仁澤受訪時表示,當時建這兩座廠的原因,就是為了因應20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所產生的廚餘去化問題。當時種下的種子,成為7年後台南市的救援投手。
特別是相較傳統堆肥,只能使用生廚餘(果皮、茶葉、蛋殼等等)製作,台南這兩座高速廚餘發酵廠,不只能將生廚餘轉化成有機肥,連熟廚餘(剩飯)都是它的守備範圍;整個製作時間也不需傳統堆肥的60天,僅需10天就可製造優良的肥料,將效率提高6倍以上。

經三步驟,廚餘轉化成人人搶的優質肥料
根據介紹,這兩座廚餘高速發酵廠,將沒人要的廚餘轉換成人人搶的肥料,需經三道步驟:
一、廚餘暫存及異物排除。廚餘進入進料槽後,先通過「人工撿拾平台」,挑選出雜物「如塑膠袋、瓷器等),再經「磁選機」篩除金屬物質。
二、破碎及脫水。廚餘送入破碎機,經「粗破碎」與「細破碎」兩道工序降低粒徑,以提升後端的脫水效果及縮短發酵時間。接著再送進「脫水機」,近一步再將廚餘平均含水率降至70%以下,減少廚餘總量的50%。
三、高速發酵槽。廚餘和副資材(已初步發酵完成的堆肥)混合均勻後,送進發酵槽進行發酵,廚餘進發酵槽時,溫度會達到攝氏80-90度,10天後當溫度降到攝氏40度以下,再把轉化好的有機肥曬乾、粉碎,就是人人搶的優質肥料。
尤其城西高速廚餘發酵廠轉化出來的有機肥「尚好肥」,已於2022年取得全國第一張由環保機關以生、熟廚餘製成的雜項肥料登記證,標榜天然、永續環保,廣受農民好評。至於有多搶手?許仁澤舉例,去年一場活動下來,環保局竟然一次就欠農民們15萬包、30噸的「尚好肥」,足見其搶手程度。

許仁澤說,由於「尚好肥」供不應求,位於城西的高速發酵廠每日可處理30噸的廚餘,市府將再新建一槽,增加每日14噸的處理量能,未來整體量能將來到每日59噸,近一步減低廚餘的去化壓力。但他也坦言,台南市每日廚餘量100噸,59噸的處理量能仍存落差,長期來看,仍需要有其他處理方法。
環境部的資料顯示,台灣家戶廚餘回收量近年呈降低趨勢,從2018年的約60萬噸,減少至2024年的約50萬噸左右;且家戶廚餘堆肥及能源化再利用比例,也自2018年的40%,提升到2024年的60%,回收再利用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但就算扣掉60%的「堆肥及能源化再利用比例」,2024年仍有20萬噸的廚餘尚待處理,更不用提還有26.7萬噸的事業廚餘尚待解決,一旦全國各縣市都禁止廚餘養豬,這數十萬噸的廚餘何去何從?仍有待政府提出解方,化解這數十萬噸的環境未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