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醫療獎 ESG醫療獎 第二屆遠見ESG醫療獎說明會 報名倒數>>掌握最新評選辦法

投資不是比誰更聰明!巴菲特如何用「3大關鍵指標」,搶賺20年超額報酬

投資如同一場長跑,獎牌永遠頒給「犯錯最少的人」。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11-11

瀏覽數 50+

《巴菲特的對帳單 卷四》/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巴菲特的對帳單 卷四》/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本書記錄了巴菲特自2000年後的12筆關鍵交易。那是個網路泡沫崩解、金融體系動盪的年代,也是他從「選股天才」蛻變為「現金設計師」的時期。當投資人爭相預測哪個產業會翻倍,巴菲特反其道而行,比起「未來價值」他只關注「近3年內可實現的現金流」,用時間、現金與紀律洗鍊出真報酬。(本文節錄自《巴菲特的對帳單 卷四》一書,作者:葛倫.雅諾德,感電出版,以下為摘文。)

我一直記得那年泡沫破裂的畫面。投資人用力撕下自己在牛市時貼上的標籤,從「科技先知」變回「驚弓之鳥」。那時候,我理解了一件事:投資不是比誰更聰明,而是比誰更少被情緒操控。

巴菲特在2000年網路泡沫後的反應,正是這句話的最好註解。當全球投機者高喊「新經濟時代」,用未來十年的夢去換今天的價格,他卻安靜地坐在奧馬哈的辦公室裡,手上握著現金。這不是因為他知道市場何時會崩,而是因為他明白:「價格不等於價值,波動不等於風險。

在那個人人都為了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進場的年代,巴菲特重新回到老問題:一家公司真正的價值,應該怎麼算?

危機時刻,3個問題決定你的勝負

巴菲特常用一個伊索寓言提醒投資人:「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

他說,投資人必須先回答3個問題:

1. 你有多大的把握,林子裡真的有鳥?

2. 那些鳥什麼時候會飛出來?

3. 無風險利率(risk-free rate)是多少?

這3個問題背後,對應的就是巴菲特的3大關鍵指標:

1. 現金流能見度(cash-flow visibility):企業能否長期穩定產出現金?

2. 報酬時間軸(timing of returns):現金流何時回到股東手上?

3. 比較基準(benchmark):相對無風險資產,它值得冒險嗎?

在2000年網路泡沫時,許多公司沒有獲利、沒有現金流,只剩下故事。巴菲特拒絕參與這場「賭誰的幻想更大」的遊戲。當所有人為了「成長」犧牲現金流時,他卻堅守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DCF)的原則——即便這樣的思維,在當時看起來「老派」。

(延伸閱讀│為什麼「現金為王」?巴菲特成為偉大投資人,最重視的3個戒律

危機中的「打折股」:3個選擇標準

巴菲特不是用神秘的公式挑股票,他只靠3個標準。

第一,能長期穩定賺錢的商業模式

他喜歡那些能「睡得著覺」的公司。像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雖然每年被監管限制報酬率只有10%~12%,但它穩定、可預測,而且能持續再投資。巴菲特看中的不是高成長,而是穩定可重複的現金流循環。

免費報名12/20活動!顏宗海醫師教你避開食安陷阱,破解餐桌上的各種疑慮。

第二,有護城河(moat)的產業結構

例如穆迪公司(Moody’s),屬於寡占市場。全球發行債券的公司幾乎都必須找它評級,這讓它的毛利率高、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ROCE)驚人。巴菲特形容這樣的企業是「必然企業」(inevitable),即便20年後依然主導市場。

第三,合理的價格與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巴菲特並不追求最低價,而是「合理價下的優質公司」。例如CTB國際公司(CTB International),一個默默製造農業設備的「無趣企業」,本益比(P/E)僅10倍。他8年收回成本,之後幾乎全是現金流入。

這些公司共同的特質是:被市場忽略、但有能力自己賺錢。巴菲特說過:「我們寧願以合理價格買進一家好公司,也不願以便宜價格買進一家普通公司。」

(延伸閱讀│買下波克夏是人生最大挫敗?巴菲特:要買「火腿三明治當CEO也能賺錢」的公司

犯錯更少,而非看得更遠

在價值投資的世界裡,最危險的不是不懂,而是自以為懂。巴菲特深知,市場不需要天才,只需要紀律。他與蒙格的分工,是投資史上的經典組合——一個找出「林子裡的鳥」,一個負責提醒「別太靠近陷阱」。這樣的策略讓他們在危機後用「慢速致富」的方式,創造出快不起來、也倒不下的財富帝國。

很多人問他:「為什麼不押更多科技股?為什麼不搭上時代?」他的回答簡單卻扎心:「因為我看不懂。」對他而言,避開不了解的產業,不是保守,而是一種節省錯誤成本的智慧。

(延伸閱讀│為什麼巴菲特告訴我們,不要過度關注「利潤」?

真正的聰明,是讓錯誤成本最小化

在《致股東信》中,巴菲特提醒我們:「成功的投資,不在於你能對多少,而在於你能錯多少次還不會死。」市場是最嚴苛的老師。它獎勵那些能控制貪婪與恐懼的人,懲罰那些以為自己能預測一切的人。

當別人急著問「哪一檔股票會飆」,巴菲特只問:「這家公司10年後還會在嗎?」他的方法沒有祕密——只是別人嫌慢。而正因為他選擇慢,時間成了最穩定的複利工具。

20年後回頭看,那些曾被譏笑為「過時」的投資,如今卻成了價值長城的一部分。真正的贏家,不是懂得最多的人,而是最能在混亂中保持理性的人。

投資如同一場長跑,獎牌永遠頒給「犯錯最少的人」。巴菲特用3個問題守住紀律,用3個指標篩選標的,靠一套簡單卻無懈可擊的思維——當別人急著證明自己有多聰明時,他只是靜靜確保自己不會笨到賠光。

(延伸閱讀│巴菲特70年超額回報的智慧:遇到一艘總是漏水的破船,別費力修補它

《巴菲特的對帳單 卷四:以「現金流系統」取代「市場預測」,價值投資的終極哲學》,作者:葛倫.雅諾德(Glen Arnold),感電出版

《巴菲特的對帳單 卷四:以「現金流系統」取代「市場預測」,價值投資的終極哲學》,作者:葛倫.雅諾德(Glen Arnold),感電出版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