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組織停滯與團隊低效,真正的障礙常來自領導者內心。本文揭示七種常見的領導盲點,教你以三個步驟重塑思惟、帶領團隊走出限制,創造突破成果。
許多領導者的失敗並非源於外部挑戰,而是內在信念形成的「潛在障礙」。這些想法影響領導方式、團隊協作與組織效能。顧問公司Paravis Partners創辦人暨執行長威金斯(Muriel M. Wilkins)提出三步驟架構:找出障礙、剖析障礙、破除障礙,協助領導人重塑行為與思惟。
理解領導心魔:內在障礙的真相
在研究超過300位高階主管後,威金斯歸納出領導者常見的七種限制性信念:
這些潛在障礙難以察覺,是因為通常源於成功經驗。例如,「我必須親自介入」或許曾幫助你掌控細節、獲得讚譽,但當組織擴大後,這種信念卻可能造成微觀管理與決策瓶頸。
找出並剖析障礙:從覺察到理解
覺察往往始於挫折。當團隊績效下滑、同仁士氣低落或決策延誤時,領導人應反思:是外部制度,還是源於自己的心態?
以克莉絲汀為例,她晉升為主管後,被評為「善於協作但優柔寡斷」。深入檢視後,她發現自己被「我絕不能犯錯」的信念綁架,過度追求完美導致決策遲緩。
在剖析階段,領導人需思考:這個信念從何而來?它曾如何幫助我?現在又如何限制我?
理解其根源,才能有意識地調整行為。
破除障礙:從信念轉化到行動實踐
突破的關鍵在於「重新定義信念」。
克莉絲汀將「我絕不能犯錯」轉化為「我會在可得資訊下盡力而為」,並設計決策檢核清單,區分何時需要蒐集意見、何時應果斷行動。
菲利普則將「我知道我是對的」改為「我引導他人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在會議中刻意聆聽、引導,而非指揮。結果,他不僅改善人際互動,也提升團隊效率。
這些轉變讓他們從「個人努力」變成「團隊領導」,真正帶動組織的正向循環。
擴散影響:從個人改變到團隊文化
當領導人學會突破自我障礙,也能協助他人發現盲點。若有部屬總是不敢表達想法,主管可引導他探索背後的信念,而非只要求改變行為。
領導力專家安德森(Bob Anderson)指出:「領導階層的意識若不改變,組織轉型就不可能發生。」唯有從個人覺察到團隊覺察,組織才能真正實現轉變。
而當每位領導人都能辨識並破除內心障礙,組織的潛力才會被釋放。從個人的思惟轉化開始,最終能形塑更具勇氣、彈性與共創精神的組織。
(本文改寫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25年11月號:〈拖垮領導力的七大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