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少子化已成為台灣國安危機 1111人力銀行為產業請命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5-10-31

瀏覽數 150+

產官學界齊聚一堂,為打造友善生育職場凝聚共識
產官學界齊聚一堂,為打造友善生育職場凝聚共識
00:00
00:00

台灣生育率長年全球墊底,缺工危機全面迫近。政府雖祭出多項補助與津貼,但年輕世代仍對婚育卻步。為解構生育焦慮、翻轉職場結構,1111 人力銀行與立委陳昭姿、陳菁徽共同舉辦【少子化衝擊勞動力- 友善生育翻轉缺工現況】公聽會,從政策誘因、托育資源到企業文化提出具體建言。 

產官學共議:以政策、資源與文化翻轉生育現況 

在【少子化衝擊勞動力-友善生育翻轉缺工現況】公聽會現場,透過「政策誘因與結構性思維」、「安心托育與教育資源分配」及「友善育兒、企業文化推動」等三大探討提綱,以打造友善生育環境為解方提出建言。

幸福企業 多鼓勵員工結婚,幫助養兒育嬰......
1111人力銀行推動「幸福企業」,於2025年增加「職場生育福利調查」,員工最期待的三項生育福利為經濟補助(教育費、保母費等)、升遷保障與托育資源,列入企業評選重要選項,獲得企業和員工的好評。

 陳昭姿、陳菁徽、許宇甄、黃珊珊、李彥秀、張啓楷、牛煦庭、王育敏、麥玉珍、葛如鈞、張智倫、洪孟楷等立委們皆到場表達關心及支持生育友善環境。國發會、衛福部、勞動部及教育部亦應邀列席。陳昭姿表示,解決少子化刻不容緩,應更積極了解年輕人為何不生不婚。陳菁徽建議借鏡國外經驗,先由降低年輕人居住成本及提高育兒津貼入手。許宇甄提出提高婚育宅比例與強化地方托育、社區共托及巡迴托育等機制;黃珊珊認為以減輕女性因生育在生活、工作及自我肯定的負擔比提供補貼政策更重要。

圖/1111人力銀行提供

圖/1111人力銀行提供

李彥秀坦言資源有限,如何以好的助推政策鼓勵願意生養二胎以上的民眾,或許更重要;張啟楷認為減少低薪與高房價,才能有效打造生育友善環境。牛煦庭建議,企業可規劃彈性工時、完善遠距上班配套,達成生育友善職場,改善缺工現況;王育敏提及交通工具依法應設立親子車廂或育兒家庭優先措施,以友善氛圍支持年輕人生養子女。麥玉珍指出,政策不應只給補助,而要改善環境,提供更多高品質且可負擔的托育服務讓父母安心工作,願意生養。

此外,葛如鈞強調,營造友善生活、友善生育環境和提供完善育兒支持與補助,不僅是政府職責,更是國家的投資;洪孟楷表示,台灣已連續57個月「生不如死」,他期許政府各部門與民間及早攜手打造友善育兒職場;張智倫建議政府多推行社會住宅、提出政策,讓年輕人在育的方面給予幫助。

圖/1111人力銀行提供

圖/1111人力銀行提供

讓育兒家庭不再孤立,友善共育且強化家庭價值觀 

高鐵「寧靜車廂」事件引發厭童爭議,反映家長在公共場域的壓力,兒福聯盟副處長李宏文建議可推出共享車廂或開放親子友善區優先買票等措施。兒福在調查中發現家長對賦稅優惠最有感,目前僅專注於6歲以下子女,可以擴大稅賦優惠至18歲以下子女,並整合部會成立少子化專責機構。

過去十年台灣出生人口劇減4成,中經院博士賴偉文表示2030年後可工作人口減少將更嚴重,將衝擊服務、製造、醫療保健與高科技等產業,應參考北歐與日韓經驗,推動男性參與育兒、假期共享與津貼多元化。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觀察台灣家庭價值觀長期下滑,應及早推動情感與伴侶教育,重建家庭信任文化。

1111人力銀行推出《AI最適配》(未婚聯誼)
為回應此趨勢,1111人力銀行推出「AI最適配」平台,提供AI模擬對話與興趣配對,協助年輕族群突破社交障礙、增進真實互動,從「找到伴侶」開始,讓少子化的起點回歸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

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吳瑞北

支持人工生殖、強化托育機制、協助父母承擔教養責任 

何信頤醫師指出,人工生殖費用與時間成本高,企業應給予制度支持;並建議放寬人工生殖資格,讓單親、單身與同婚族群同享優惠。托育為育兒家庭基本需求,托盟專員江佩芯表示,托育不只是家庭責任,更應為國家承諾,提出彈性育嬰假、雙親平等休假與公共托育請求權、0至6歲連貫托育、夜間托育服務等建議,呼籲政府正視夜間托育人力斷層。

托育機構不當行為時有所聞,弘光科大校務顧問楊金寶教授強調,托育機構應建立內控機制、區分意外與不當行為,避免托育人力流失。同時提醒托育機構配合職場工時而未以小孩需求為主,不但導致至親依附薄弱,精疲力竭的家長亦無心力面對子女,她倡議「7加1工時制」協助父母分擔教養壓力,維繫家庭能量。

友善育兒是永續經營資本,文化與制度並重開創性平世代 

企業是生育友善職場的主戰場,1111人力銀行今年首度將生育友善列入幸福企業評比,鼓勵企業共創影響力。榮獲幸福企業金獎的樂多多餐飲集團於台港日設點,多媒體公關部經理徐家瑜分享公司提供不分性別與職位的育嬰留停、哺乳室、合作幼兒園與家庭日津貼,在與員工座談後,自企業端呼籲增設公托,及因應晚餐為餐飲業高峰時段的放學後託管需求。

北護大特聘教授邱慧洳也指出政策法規在工時、地點、生育照顧假、質量兼具教保中心及幼稚園等應更明確且彈性,特別是補足教保與幼稚園設置法令與技術,並考慮對採取友善育兒措施企業提供稅賦優惠,她強調員工幸福是企業永續發展基礎,友善育兒措施不是成本,而是投資。台大社工系名譽教授王麗容補充,台灣需從「家內平權」出發,推動同酬與父職制度化,建立彈性工時與心理安全文化,讓性平與生育友善並進。

少子化不只是人口問題,而是橫跨勞動、產業與文化的國家挑戰。從政府政策、企業制度到社會價值,唯有三方共育,才能化解缺工、重啟信任。讓托育變成公共投資、讓職場支持家庭、讓愛與責任不再對立,台灣才能在友善生育的基礎上,迎向更有韌性的未來。

你可能也喜歡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數位專題

【晚育時代】人工生殖如何搶救高齡生育力

人類的「生存戰」已打響!不是不想生,而是求子困難?! 一旦超過35歲,似乎已經拉起第一道生子警報,尤其是走入晚育時代的亞洲國家,生殖醫學近年一躍成為救國解方,朝向「個人化」治療以解決每對不孕夫妻的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