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量子在晶片上跳動!諾貝爾物理獎得主John Martinis曾任台灣核融合公司頂尖顧問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25-10-08

瀏覽數 400+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John M. Martinis曾於聚界的Alpha Ring 擔任顧問。圖左到右為 Alan Ho, QLab 共同創辦人、John Martinis, 諾貝爾得獎者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John M. Martinis曾於聚界的Alpha Ring 擔任顧問。圖左到右為 Alan Ho, QLab 共同創辦人、John Martinis, 諾貝爾得獎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量子力學常被形容抽象又遙遠,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關鍵畫面,其實相當直白:在一塊可放進手掌的超導電路上,研究團隊清楚量到兩件事:系統會「量子穿越」改變狀態,且能量只會用固定的「量子化」變化。這兩個經典量子行為,被穩定地做在電路上,也就讓量子不再只停留在課本與顯微世界,而是更靠近可設計、可反覆驗證的工程平台。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本屆得主為 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 與 John M. Martinis。三人以超導元件與約瑟夫森接面組成電路,在低溫並抑制雜訊的條件下操作與量測,觀察到系統從零電壓、持續電流的穩態,藉由量子穿隧跨越能障,並以電壓訊號顯示狀態轉換;同時證實能量量子化的離散特性。物理學界指出,這類「做得出、量得到、能重現」的結果,正是把量子帶進裝置設計與產業應用的關鍵門檻。

在臺灣脈絡上,量子與先進量測近年持續升溫,從大學強化實驗平台,到新創關注製程、材料與量測的銜接。獲獎者之一的 John M. Martinis 長年以實驗推動量子研究,被視為能把理論變成可重現裝置的代表人物。過去他也與臺灣團隊合作,協助建立能源量測相關架構,累積在地研究與國際接軌的經驗。

國內核融合新創聚界潔能表示恭賀這位顧問得獎。聚界潔能指出,他曾於 Alpha Ring 擔任顧問,带领團隊在早期階段建立 台北內湖實驗室的能源量測系統(energy measurement setup)。在他的指導與啟發下,Alpha Ring 奠定了後續核融合能量研究與精密量測技術的世界级的基礎。Dr. Martinis 長期專注於量子物理的實驗研究,堪稱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實驗物理學家」(Experimental Physicist)。他不僅在理論上推動量子物理的理解,更以實際操作與創新實驗證明了量子效應可在晶片上被具體觀察與控制,為現代量子運算與量子技術奠定了關鍵基石。他的成就展現了「以實驗驗證理論、以行動推動科學」的精神,是 聚界致力於融合科研與創新實踐的最佳榜樣。聚界潔能熱烈恭賀前顧問 Dr. John Martinis 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此殊榮是對他在量子物理與超導電路研究領域傑出貢獻的最高肯定,也讓聚界團隊深感與有榮焉。

從更大的視角看,量子與核融合正形成兩條並行的科技主軸:前者把「微觀規則」做進可控的電路與演算法,後者則嘗試把「恆星能量」帶入地面與電網。當量子技術提供更敏銳的量測、更有效率的模擬與資料處理,核融合研發也更有機會以數據與模型加速迭代;反過來,核融合對極端條件與高精度量測的要求,也會推動量子感測與控制電子學前進。對臺灣而言,若能在製造、量測與系統整合上把兩者「做穩、接好、放大」,就有機會在下一輪能源與資訊革命中,掌握從晶片到電力、從微觀到宏觀的戰略主動權。量子讓我們看清微觀世界的細節,核融合則可能重塑宏觀的能源版圖——兩股力量相互牽引,正在改寫科技與產業的下一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