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的居服員蔡佳宏,曾任高職教師8年。離開教職後歷經多次轉職,在人生低谷時意外踏入長照領域。7年來,他從門外漢成北市府資深敬業獎得主,也是公司眼中的照顧好手與招募高手。他創立擁有逾6萬名成員的長照臉書社團,吸引大樓總幹事、保險員、還俗和尚等人跨界投入,用行動擦亮居服員的職人光芒,也在照顧他人過程中,重新找到人生方向。
教職夢幻滅,少子化與招生壓力夾擊
1974年出生的蔡佳宏,大學主修日文,修完教育學分後投入教職,曾於台北、新北、萬里、苗栗等四所職校任教,授課科目涵蓋日文、公民與數學。
他回憶,剛踏入教育界時滿懷理想,卻很快被現實磨去熱情。2006年前後,全台約有6、7萬名「流浪教師」,少子化導致學校減班、教師超額,教職逐漸淪為不穩定的工作。
「那時候,不只要教書,還得拚招生。學生少一個就被扣薪,招生不佳就可能拿不到聘書,最短一年一聘,根本沒有保障。」他說,有時甚至得跨區招生,只為幫學校湊足學生人數。
長期處在不穩定的焦慮情緒,他輾轉多所學校,身心俱疲。2012年,他決定放下教鞭,結束近8年的教職生涯,開始尋找新的人生階段。
六年轉職摸索期,意外踏入長照事業
離開教職後,蔡佳宏展開一段漫長的職業探索期,先後嘗試過保險業務、房地產投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以及電子工廠組裝技術員等工作。
那段時間,蔡佳宏陷入迷惘,「不知道自己未來在哪裡。」直到2018年,在朋友介紹下,他得知有居服員訓練班可報名受訓。
「當時只是為了求生存,」他坦言,並非一開始就懷抱熱忱,而是想找到一份穩定工作。這個偶然的契機,意外成為他踏入長照領域的起點。
90小時起步,逐漸在照顧中找回工作價值
蔡佳宏報名參加90小時的居服員訓練課程,學習居家照護、移位、沐浴、陪伴與緊急應變等技能。結訓後,他順利取得證照,正式踏入居家照顧領域。
從教室走進長照現場,職業角色轉換帶來巨大的心境落差。「剛入行時什麼都不會,只能邊做邊學。」他回憶,居家服務現場挑戰多、狀況變化快,讓他學會臨機應變,也更懂得傾聽與觀察。
而過去教書累積的溝通經驗,成了他服務長者的優勢。「我會先盤撋(台語:打交道之意),再慢慢切入服務,氣氛自然融洽。」他說。
隨著經驗累積,他逐漸發現,這份工作穩定,收入甚至比他當老師時更高。「原本只是想求溫飽,沒想到找到歸屬感。這行比我當老師還穩,也更踏實。」
看盡百態人生,信任才是照顧工作的核心
7年多的居服員生涯中,蔡佳宏服務過的個案,從4歲腦麻兒到101歲長者都有。每天平均照顧5到7位案主,從身體照護到情緒陪伴,挑戰百百種。「這份工作讓我看見人生百態,也學會放下成見。」
蔡佳宏表示,照顧臥床長者雖吃重體力,但最考驗專業的,是失智、癲癇或具攻擊行為的個案。「這些案子要靠耐性和情緒管理化解,不能硬碰硬。」
他曾服務一位65歲癲癇個案,情緒極不穩,常拿拐杖攻擊人,甚至在簽名簿上寫髒話。多數照服員避之唯恐不及,蔡佳宏卻選擇留下。「我靠冷靜應對,不刺激、不爭辯,等他發完脾氣,再慢慢安撫。」
這段服務持續四年,直到個案因跌倒終止服務。家屬後來特別向機構點名,希望仍由蔡佳宏協助,「因為只有他能讓老人家穩下來。」
另一位個案是一名50多歲的吸毒者,長期受毒品摧殘,身心俱損、家庭破裂。蔡佳宏除了協助清潔照護,還替他上網募集物資。那位個案雖然寡言,卻總在見面時露出微笑。
他記得,農曆年後的第一天前往服務時,發現對方狀況明顯惡化,為其洗澡、餵飯後,個案就在床上離世。蔡佳宏當場施行CPR,「壓到手完全沒力氣,還是救不回來。」
「當下雖然很難過,但要先把情緒放一邊,因為下一位案主還在等我。」那次經歷,帶給他極大衝擊,深刻體會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這些年來,他走進無數家庭,看見孤獨、衝突與堅韌的各種面貌。從最初被懷疑、被拒絕,到後來被視為如家人般,蔡佳宏體會到,照顧工作的核心,不只是技能,更是信任。
「有些長輩一開始罵我滾,後來每天都坐在門口等我聊天,」他說,「那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專業與榮譽兼得,被讚敢挑戰困難個案
2022年,蔡佳宏獲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頒發的「資深敬業獎」。對他而言,這份榮譽不但是肯定,更代表社會肯定居服員背後的專業與堅持。
愛馨集團附設美美居家長照機構業務負責人、同時也是蔡佳宏督導主管的彭慧卿指出,這項獎項名額有限,多數得主都有10年以上資歷,蔡佳宏當時以4年多年資脫穎而出,非常難得。
她形容蔡佳宏是少見「不怕髒、敢挑戰」的居服員。她曾親眼見他走進環境雜亂、氣味刺鼻、個案情緒極端的家庭現場,他總能冷靜處理,展現高度耐心與專業。
彭慧卿表示,無論案主多棘手、地點多偏遠,蔡佳宏總是堅持完成服務,態度正向從不抱怨。「他對個案有信任,也讓公司能放心,把最困難的案子交給他。」
如今,蔡佳宏已是公司公認帶新人的中堅份子,從實務教學到經驗分享,不僅是同儕榜樣,也是推動新人加入長照行列的「招募高手」。
照顧好手寫日記、創社團,還成招募高手
蔡佳宏的招募高手之路,始於他在臉書上寫下的「長照日記」。「我一開始什麼都不會,就是努力做、認真寫。」2019年起,他像寫日記一樣,分享工作服務的日常,以及面對困難的經驗與心得。
這些紀錄,意外吸引許多對長照有興趣或觀望中的人留言互動,「有人問我怎麼做,也有人想跟著學。」
隨著交流日漸熱絡,他開始將互動帶到線下。蔡佳宏常親自帶著新人到公園實地練習「移位」技巧,一次又一次親身示範,讓新手更快掌握要領,也為他們打了一劑強心針。
2023年,他與夥伴共同成立臉書社團「長期照顧經驗愛分享」,短短2年多累積約6.2萬名成員,從居服員、督導、家屬到醫護人員都有參與。
「我只是最愛講話的那個!」他說。沒想到,這個社團已成全台成員人數規模數一數二的交流平台,也成公司最有效的「招募管道」。
不少人看了他的分享貼文,主動詢問轉職,從還俗和尚、保險業務員、大樓總幹事到退休老師,都因他的分享而跨界投入長照業。至今,他已協助超過20人進入這個行業,用自身經驗鼓勵更多人走進照顧現場。
其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過去租屋處的一位大樓總幹事。對方當時已57歲,正為轉職煩惱,蔡佳宏鼓勵他報名居服員訓練班,最後順利入行。6年後,兩人在同一年一同獲北市府頒發的資深敬業獎,雙雙成為居服員中罕見的男性得主。
蔡佳宏說,在臉書社團中,10個人有9個都先問「這份工作薪水多少」,但他更希望別人問的是「怎麼撐過困難」。「收入高低靠經驗與口碑累積,只要服務好,案量自然會來。」他分享,有次個管師在家訪時對案家說:「能讓這位居服員服務,是你們的福氣。」那一刻,他感受到的,不只是被稱讚,而是這份工作的價值被看見。
蔡佳宏用行動證明居服工作的專業,但他坦言,外界對這份職業的誤解至今仍未完全消散。「以前有人會叫我『洗身軀的』或『掃塗跤的』(台語),聽了難免心酸,」他說,「後來我都會開玩笑回他們,要叫我蔡老師。」
他表示,當案家看到長輩身體狀況改善、情緒趨於穩定時,對他的稱呼與態度也隨之轉變。「那不是虛名,而是一種對專業的肯定。」
蔡佳宏呼籲社會大眾,給予居服員更多理解與支持。這份工作看似平凡,卻牽動無數家庭的安穩;當家屬能放心上班、長輩能安心生活,才是社會真正的穩定力量。
提前預習老後人生,做好有人味的工作
7年多的居服員生涯,讓蔡佳宏不僅學會照顧別人,也學會重新看待生命。「我在服務中,看見不同的人生。很多人年輕時再怎麼風光,老了都一樣需要被照顧。」
這份體悟,讓他變得更謙卑,也更懂得珍惜當下。對他來說,這份工作就像是提前預習老後人生。「有一天,我們也會需要別人照顧,所以現在要用心學、用心做!」
蔡佳宏相信,一位成熟的居服員,靠的不只是體力,更需要耐心、愛心與面對人的勇氣。「照顧別人,也是學著照顧自己,」他笑著說,「這是一份會讓人愈做愈有人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