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AI功能快速商品化、價格透明化的時代,企業若想取得客戶長期青睞,關鍵不在於技術先進與否,而在於「信任是否內建於產品」。從設計流程到市場溝通,唯有全面導入AI信任機制,才能創造品牌競爭優勢。
長期以來,台灣被視為一個有人情味,相對高信任的社會。這種文化特質,不只體現在日常人際互動,更滲透到企業經營方式中。說到做到、持續交付,已成為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和矽谷半導體界的鮮明印記。
這樣的信任文化,塑造了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聲譽。國際客戶選擇與台灣廠商合作,往往不僅僅是因為技術或價格,而是因為台灣企業在長期合作中展現出的可靠度與承諾。
在 AI 時代,這份文化基因正好轉化為新的競爭優勢。除了半導體大廠之外,企業該應善用這個競爭優勢。
為什麼信任是下一個差異化關鍵?
61%的消費者,對AI 有疑慮
投資人對 AI 充滿期待,許多公司甚至下達「AI 必須落地」的內部指令。但對真正的使用者而言,深偽影像(deepfake)、幻覺(hallucination)、偏見(bias)等問題,讓人對AI 仍充滿疑慮。KPMG 調查顯示,61%的消費者對 AI 持懷疑態度。
儘管AI飽受質疑,卻不可諱言,已經改變了遊戲規則。例如,低價不再是競爭優勢。
過去,企業能透過資訊不對稱維持價格優勢。但在AI時代,這種優勢幾乎消失殆盡。買家可利用 AI agent 或自動化爬蟲工具,瞬間比較多家供應商的報價與條件。即使有些公司透過反爬蟲技術(anticrawl bots)延緩資訊外流,最終仍無法阻止「價格趨同」的趨勢。結果是:靠低價競爭將變得不可持續。
許多軟體服務,正被vibe coding∕no-code AI工具快速取代。功能變得容易、同質化嚴重,讓「低價+基本功能」的模式失去吸引力。舉例來說,行銷團隊可以透過Retool或 n8n這類自動化工作流程平台,結合大型語言模型(例如ChatGPT或Anthropic Claude),在不需任何coding的情況下,建立一個能每天蒐集競爭對手資訊及分析功能的bot,並自動將分析結果交到銷售團隊手中。這樣的解決方案,不僅開發門檻大幅降低,還可能直接替代市面上既有的軟體,替企業省下每年數十萬美元的合約。
在這樣的環境下,客戶不會再因「功能可行」而買單,因為這早已成為AI提供的基本盤。真正驅動他們選擇特定供應商的關鍵,是信任:誰能說到做到?確保資訊精確、系統安全及避免濫用?
然而,在使用者對AI有高度的遲疑之下,信任該如何建立?
把買家對AI的擔心,化為產品
信任的起點,是先釐清讓使用者感到最焦慮的原因,然後在產品與行銷訊息上,直接消除這些疑慮。例如Descript,利用AI技術讓使用者能快速編輯影音的軟體,不只解決買家需花時間在高重複性的編輯工作(像是移除「那個……」和「嗯……」等贅詞),更將買家擔心的事,化為產品訊息和設計的一部分:
1.如果我買了這軟體,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很多團隊害怕AI會來搶飯碗。Descript不只沒有迴避,而是以幽默、創新的方式,將產品命名為Underlord,且在標語中提到「Underlord makes it happen.」(Underlord協助你實現)。在英文裡,Overlord意思是「霸主、獨裁者」,暗示壓制與取代,正好呼應了使用者最怕的情境:「AI會不會取代我?」而Underlord雖然不是正式的英文單字,卻因為under帶有輔助和支持的意味,能讓受眾一眼了解「AI 是要在你之下,成為你的小幫手」。
2.我在編輯的素材裡,有企業尚未公開的資訊,上傳到第三方平台會不會有外洩風險?
對此,Descript在產品架構上,也設計了多重安全機制:透過SOC 2 Type II認證、資料傳輸與儲存全程加密,並預設不會拿使用者的專案來訓練AI。這讓使用者在實際操作時,能「親身感受到」隱私受到保護。
Descript靠著文字遊戲化解心理焦慮,再搭配嚴謹的產品設計守住資訊安全,最終獲得數百間美國企業的採用與信任。
產品設計和流程中,在各階段需融入安全考量,並不是只是留給資安部門檢查,而應該是從產品構想、需求規劃,到開發與上線的每一步,都納入決策的一部分。當團隊在發展與優先排序產品路線圖時,每個功能的安全與信任影響,都應被納入決策矩陣(decision matrix)中。
美國近期火紅的Tea App主打「安全、匿名」,希望解決女性對線上交友的遲疑和擔心,在三年內,吸引超過620萬女性用戶。然而,它近期因為雲端存取錯誤與權限控管缺失,導致72000張身分證照片與110萬筆私密訊息外洩。這個App成功獲得使用者信任,卻在安全上破功,整個產品瞬間瓦解,相當可惜。
Google自2021年起,在工程與產品團隊中推行工作坊,共舉行超過50場,目的是為了透過模擬情境、角色扮演與多視角討論,協助團隊:
- 培養倫理覺察:辨識設計與決策中隱含的倫理風險。
- 進行倫理思辨與決策:討論不同價值間的衝突與取捨,例如,如何在追求產品成長、要準時交貨的同時,兼顧使用者隱私?
- 落實倫理承諾:將倫理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執行方案,如寫進 PRD 或 OKR。
這樣的討論,能協助工程團隊思考得更具體:在產品建立與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疏漏或意料之外的影響。換句話說,它幫助團隊超越「我只負責這個把這件事做好」的心態,去理解自己工作在更大環境下的外部影響。
長期建立市場信譽,信任成企業成長引擎
信任需長期一致地被看見,所以企業不只需把安全、隱私與信任融入產品,更需用不同的行銷管道和媒體分享客戶案例,以及產品如何落實企業的價值。
例如,蘋果在產品設計上把隱私內建,但它並不只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持續「告訴」市場:我們的確做到這件事。無論是高速公路上的巨型看板Privacy. That's iPhone,還是產品發布會上強調「隱私保護」的段落,Apple不斷以清晰、重複的訊息,提醒客戶他們如何說到做到。
對B2B客戶來說,除了品牌訊息,更需要可驗證的第三方背書。這就是為什麼像SOC 2、ISO 27001、HIPAA等安全與隱私認證如此重要。它們是買家在複雜決策中,快速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值得信任」的捷徑。
在AI帶來更多競爭的今天,這份「高信任社會」的特質,反而成為台灣企業最值得強調的差異化。若我們能把安全與信任,內建在產品設計流程、文化治理、對外訊號與日常執行中,並勇於持續利用客戶案例和流程分享,告訴市場我們怎麼做到的。那麼,台灣企業將不只以「技術」著稱,更能在全球舞台上被視為最可信任的科技和商業伙伴。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美國矽谷的產品行銷專家,專注於AI對資安和金融科技領域的影響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