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已故的美國黑人人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曾以「I have a dream」為題,發表了一場動人的演講。對金恩博士來說,他的夢想,乃是希望有朝一日,黑人、白人能以立足點的平等,在美國社會,和諧共榮地並存。
我有一個夢想
其實,這一誠懇感性的說詞--「我有一個夢想」,也適用於每一個人。若人生即是一場大的追求,追求夢想的實現,那麼,悠悠人世,浮生攘攘,我們可曾問過自己: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而夢想,又奠基於什麼樣的基砥呢?
對任何一個想在生命中做高層次攀升的人而言,不虞匱乏的「三飽一倒」或富裕的物質生活,都不能為他帶來真正的豐實、快樂與精神上的寧靜之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 Maslow),在其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就曾把人類的行為需求歸納成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自我實現的需求,可說是人類社會中,每一個文化人、社會人追求夢想的極致,也是其個人生命的終極關懷。
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自我實現的目標都不盡相同,每個人自我實現的迢迢長路,也都各有其曲折艱困;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如欲攀登「自我實現」的人生峰頂,則勢必要先經歷自我儲備、自我教育、自我灌溉、自我提升等的腳程,才能一步步地超越自我,並且真正有意義地「走過從前」、走過自己,進而把自己帶進理想的未來,未來的理想。
不做現代文盲
當然,一個人儲備、教育、提升、灌溉、耕耘自己的途徑很多,但真正便捷有效且最基本的方式,恐怕還是讀書吧!換言之,也就是透過文字去廣泛地求知、汲取他人的智慧經驗、瞭解世界、持續成長。
目前,我們社會的電視人口很多,讀書的族群卻甚少;到錄影帶店一租便是十來卷帶子(多希望那是書!)的人很多,但赴圖書館借書且勤快閱讀的人很少--然而訴諸感官刺激的映象媒體,諸如電視、影帶等,所能提供的精神、心靈的營養,委實太有限了。不讀文字書籍,而偏嗜較好消化卻較少養分的映象媒體的結果,往往是衰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虛耗了有用的時光,個人的生命也無由獲致提升成長。
曾有人說:「就現代人的定義來看,文盲不是不識字,而是不讀書。」--就算我們不把理想懸得那麼高,不去談自我實現的問題,至少,就小我言,為了免於現代文盲之譏,就大我言,為了書香社會的落實,現代國民或可認真考慮,把讀書視為每日必行的精神充電,即使過年、過生日也不例外。
是誰開了大眾的玩笑說:「春天不是讀書天。」
其實,生命中的每一個季節,都是讀書季;每一個日子,都是讀書天。
開春之後,且許諾自己一個豐富雋永的書香年與書香歲月吧!
提升生活素質,走出富裕中的貧窮,第一步,就從讀書開始!
(陳幸蕙為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