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串流平台起家的KKBOX本日(9/4)宣布,推出追星平台「FANKLUB」,提供藝人訂閱專屬內容、偶像與粉絲私訊功能,以及演唱會訂票優惠,切入粉絲經濟。然而,前有韓國成熟的Weverse、Bubble在前,後有藝人既有的社群平台夾擊,FANKLUB要如何殺出重圍,成功將聽眾轉變為鐵粉?
「觀察音樂串流平台裡,我覺得有『工具化』的狀態。」科科科技亞太事業區暨KKBOX總經理葉展昀在介紹新品之前,如此描述KKBOX本業的競爭態勢。
2005年問世的KKBOX,雖然先聲奪人,但隨後敵手精銳盡出,不只有同樣主打音樂串流的Spotify,蘋果、YouTube也陸續參戰。
KKBOX一方面要抗擊跨國巨擘,精進音樂串流業務,另一方面則要想方設法,替這款占據集團營收七成以上的業務找出全新成長動能。
原本便手握音樂資源,現在跨入粉絲經濟,聽來自然不過。只是,台灣文娛產業向來開放,日韓流行文化大舉輸入,資源集中在華語流行音樂的KKBOX要如何抗衡?再加上直播、社群互動管道多元,又要如何吸引粉絲使用自家新產品追星?
聽歌以外還要寵粉,FANKLUB端專屬與優先賣點
「我們之前將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從實體走向串流,現在則是要從拉進聲音的距離再往前多走一步,變成拉近人的距離,」葉展昀如此宣示。
KKBOX正試圖從葉展昀口中的1.0走向2.0,在既有音樂串流基礎上,延伸出更完整的粉絲經濟商業模模式,藉由專屬內容、私訊、優先購票與周邊經濟,探索串流之外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定位為一站式追星平台的FANKLUB,採取標準的免費增值(freemium)模式,一共規劃五款功能,涵蓋藝人專屬限定內容、一對一私訊、演唱會與活動優先購票、周邊商品商城,以及串連KKBOX資料的精準推薦。
免費用戶可加入一般FANKLUB,瀏覽藝人公開內容與參與社群互動。付費升級後,則成為「超級粉絲」,能解鎖限定內容,並獲得數位會員卡、演唱會與活動優先購票資格,以及限定周邊的購買權限,年費區間規劃在620元至1600元。
此外,平台未來還會推出訂閱式私人訊息服務,粉絲可付費接收藝人發送的私人訊息,並在訂閱期間內自由回覆,進一步增強互動深度。
葉展昀指出,這些功能圍繞著「親密感、優先感、限定感」三大核心設計,希望讓粉絲在日常中能更貼近偶像,從互動、演出到收藏周邊,都可以在平台中一站完成。KKBOX設下的目標是在2026年底突破十萬名用戶,且付費會員衝破一萬人。
前有韓流巨艦,後有社群追兵,FANKLUB拼突圍
不過,粉絲經濟的戰場上,也早已強敵環伺。
以偶像經濟最為成熟的韓國為例,早年便有「官咖」(Daum Cafe)作為藝人與粉絲交流的重要據點,除了網頁版之外,後來也發展出行動應用程式版本。隨著社群媒體普及,粉絲更能自建社團進行互動。
藝人專屬互動平台更是百家爭鳴。HYBE推出的Weverse,結合留言、內容訂閱與直播功能,成為韓流輸出的核心工具;SM娛樂旗下的Lysn則以「Bubble」私訊服務見長,付費機制與粉絲經營模式均已相當成熟。
即便放眼台灣市場,藝人與粉絲之間同樣存在多元互動管道。直播平台如浪LIVE、17 LIVE和Up直播,各自吸引多位本土與外籍啦啦隊成員入駐;以私密社群而言,LINE與Instagram同樣提供群組與互動功能,讓KOL、網紅與藝人能直接接觸觀眾。
對此,葉展昀坦言,的確有看到韓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偶像互動產品,就Weverse、Bubble來說定位也類似,針對這點,會在FANKLUB內加入台式元素,或者設定不同規則吸引粉絲。
至於其他互動管道爭搶使用者注意力,葉展昀則認為,這也是創作者面臨的挑戰,同時要經營多種平台,可能分散自己的精力,同時還要適應不同演算法規則,才能確保粉絲看見自己。
「我們在FANKLUB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掉演算法的干擾,讓藝人能確保訊息能完整傳遞給粉絲,」他解釋。
同時,平台也嘗試設計更深入的互動機制,集中滿足粉絲的多元需求。葉展昀認為,隨著愈來愈多創作者推出單曲,甚至持續投入音樂作品,KKBOX在音樂領域的優勢,也能成為FANKLUB額外能帶來的價值。
提供高額分潤、獨家資料,吸引藝人進駐
其實,不管對手是社群媒體,還是其他國家的相似產品,像FANKLUB這類數位平台要能夠存活,最關鍵的仍在於能否吸引藝人參與,才有機會反過來帶動粉絲加入,進而形成雙邊網路效應。
葉展昀透露,以「超級粉絲」會員為例,藝人能分得五成以上的收益;至於其他功能的拆帳比例雖尚未公開,但部分服務甚至會給予藝人更高的分潤。同時,KKBOX也會提供串流播放與使用者互動(engagement)等資料,作為合作誘因,讓藝人在平台上經營粉絲時能獲得更明確的回饋。
目前,除了台灣藝人已陸續進駐外,FANKLUB也正與日韓、歐美及香港等地的藝人展開洽談。
回到KKBOX的核心本業,根據科科科技在2023年申請上市時的公開說明書,集團營收結構中,音樂串流(KKBOX)貢獻超過七成、接近八成,多媒體科技業務(KKStream)約占兩成,雲端智慧(Going Cloud)僅為個位數。
2024年5月,科科科技曾公布第一季度合併營收,但隨後掛牌失利,集團此後未再公開營收與獲利數據。當記者會上被問及財務狀況時,公司發言人語帶保留,未進一步透露。《遠見》提問,是否因音樂營收近兩年趨於持平,而亟需開展新業務,總經理則是低調點頭、答「對」。
坐擁音樂與資料祖產,又有龐大用戶基礎,KKBOX能否從串流工具,進一步發展出粉絲社群,達到葉展昀所說,拉高平均用戶價值(ARPU)的目標?就看FANKLUB是否能活用音源與演唱會資源,同時創造出比既有社群更強的互動與應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