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搭捷運,潛藏不少跌倒「地雷區」。根據台北捷運統計,65歲以上受傷比例達四成,其中電扶梯佔約六成,堪稱「大魔王」,其次為站內地面與列車車廂。專家提醒,電扶梯進出瞬間、雨天濕滑地面及車廂加減速推擠,都是高風險情境。交通學者提出五大改善建議,物理治療師則提出「防跌五要」,強調環境與自我訓練須並行。
根據台北捷運公司於《推動友善失智及高齡年長者捷運環境之優化及再造》報告揭露,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間,捷運系統內共有857起旅客受傷事件,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佔了353件,比例高達41%,明顯偏高。
65歲以上逾四成受傷,跌倒熱區電扶梯奪冠
報告分析顯示,長者受傷位置前三名依序為:電扶梯207件(佔59%)、地面行走58件(佔16%)、以及列車車廂內46件(佔13%)。其餘如廁所、月台門、電梯或樓梯等事故,比例相對較低。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電扶梯是長者跌倒的最大風險點,關鍵往往出現在進出階梯的瞬間,容易因「踩點不準」或「未能穩握扶手」而失去平衡;相較之下,只要在運行中段能站穩並握好扶手,風險就能降低。
除了電扶梯,捷運站內的地面環境,同樣潛藏危險;若遇雨天地面濕滑、雨傘滴水未及時清理,或照明不足、動線轉折,都可能導致長者絆倒。
至於列車車廂內,李克聰指出,常因加減速過急或臨時剎車,加上尖峰時段人潮推擠,倘若又站在車門附近,對反應較慢的長者來說,也容易成為跌倒的高風險情境。
電扶梯進出時最危險,學者提五大措施
李克聰提出五項改善建議。第一,強化入口導引,鼓勵長者多利用電梯。他說,可在車站入口與主要動線,設置醒目標示,清楚指引電梯位置,並檢視動線是否順暢,避免長者繞遠或迷路。
第二,落實電扶梯安全宣導。持續推廣「兩側可站立」的新風氣,同步明確建議長者站穩踏階,並「全程」握扶手。他觀察,疫後部分乘客因衛生疑慮不敢扶手,應以醒目圖卡與車站廣播,強化「握扶手 = 安全基本功」觀念;此外,鼓勵年輕急行乘客改走旁邊樓梯,降低碰撞風險。
第三,提升雨天地面安全。李克聰提醒,下雨時捷運站內地面最易濕滑,捷運公司應提高巡檢與清潔頻率,在積水點鋪設防滑墊,並加上警示標語,確保通道乾燥,減少長者滑倒風險。
第四,確保車廂行駛平穩。針對非自駕路線,應督促駕駛避免急加速、急減速。李克聰強調,除了以「平穩優先」為營運準則,減少列車行進間晃動,間接降低長者站立失衡機率。
第五,深化優先座與禮讓文化。擴大優先座宣導之餘,鼓勵一般座位乘客主動禮讓;此外,提醒乘客避免在車門口逗留與推擠,讓高齡乘客避開車門口的擁擠區,降低跌倒風險。
李克聰表示,「工程改善」與「乘客行為」須雙軌並進,前者著重硬體與動線,後者依靠宣導與規範。唯有如此,捷運才能真正成為高齡友善的公共運輸系統,讓長者安心出行,也讓全民共享更安全、便利的乘車環境。
總統府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在踏上或離開電扶梯的瞬間,高齡乘客因視覺、平衡感及肌力退化,最容易失去平衡,是跌倒風險最高的時刻。
他建議,可在電扶梯入口處的前兩至三階設計「格子引導」,幫助長者逐格踩踏,降低踩偏或踩空的風險;同時應加強宣導「站穩踏階、緊握扶手」。此外,捷運站內也須保持地板乾燥、無障礙物,確保環境安全。
防跌五要練肌耐力,「菜鳥」從椅子站坐訓練先開始
簡文仁強調,除了改善環境設計,長者本身也要透過訓練強化肌力和平衡,讓身體更有力,才能更安心外出。他提出「防跌五要」原則:下盤要有力、肢體要靈活、平衡要穩定、環境要安全、用藥要注意,其中前面三項與日常運動訓練最為相關。
在運動方法上,他建議循序漸進,初階可從「椅子站起坐下」動作開始,訓練下肢肌力;進階可加入「踮腳」練習,增強小腿與平衡能力;接著可嘗試「重心轉移」與「前後左右弓箭步」,進一步提升協調與反應;最後則挑戰俗稱「金雞獨立」的單腳站立,作為最高難度的平衡訓練。
談到坊間流行的每日1萬步或7000步運動,簡文仁強調,關鍵不在步數多寡,而在循序漸進並量力而為。若平日僅能走3000步,就不宜一口氣衝到1萬步,而應逐步增加,依體能狀況調整,才能避免受傷並有效提升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