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香港中環,空氣中洋溢著自信的氛圍,恆生指數今年漲幅已超過二成,香港交易所也勢必在今年重新奪下全球IPO冠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更大膽預測,未來幾年,香港很快將取代瑞士,成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市場。
如此傲人的成績,連向來對中國經濟持懷疑態度的彭博新聞社(Bloomberg)都在其網站首頁發表題為《不顧美國反對,國際投行追捧香港融資熱潮》的文章,盛讚過去四、五年經歷無數磨難的香港,非但「沒有死」,居然還令人有種鳳凰涅槃的感覺。
亂世下驀然回首,香港「韌性」值得期待
回首過去數年,從2019年的社會運動,到2020年《國安法》頒布,加上新冠疫情對香港帶來雪上加霜般的打擊,認為「香港已死」的聲音從來都沒有停過。事實上,這早已不是第一次香港被判「死刑」,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1995年香港回歸中國主權之前,美國《財富》雜誌就以「香港已死」標題故事做封面,後來雜誌編輯還公開道歉。最近一次,則是前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亞太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去年撰文指「香港已玩完」,後來又主動對媒體改口說其實「香港還沒有玩完」。在台灣,也有不少名嘴曾對香港落井下石,不單單提出「香港已死」,甚至還認為台灣已經有機會超越香港,成為下一個亞洲金融中心!
香港最新人口統計顯示,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人口外流情況之後,香港的人口規模基本上已經恢復到過往約750萬人的水平,這和香港政府近幾年吸引人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關,也和一些之前毅然決定移民去英國等地的港人「回流」有關。坦率地說,不是香港比以前更有吸引力,而是在於外面的世界實在太亂,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普羅大眾,在這一輪亂世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想尋求一份安定感,兜兜轉轉再回首,發現原來香港還算是很安定的。
許多在香港長期生活的老外,都會用到resiliency(韌性)這個詞描述香港,這好比香港許多建築工地喜歡用竹竿來搭棚架,而竹竿也是非常具有韌性的。
如果香港是一部電影,那麼過去20~30年,香港這部電影的劇情可真是跌宕起伏,從九七回歸、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SARS疫情,接著還有禽流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4年的雨傘運動,再到近幾年的社會運動、《國安法》、新冠疫情等,結果香港好像是關關難過卻關關過,失去的光輝又被陸續尋回。
香港「電影」未完待續,依舊精采可期
誠然,IPO光環下的香港也不是完美的,比如今年大部分赴港上市的企業大多來自中國內地,這必然使得港交所上市公司結構變得更單一,幾乎已是內地企業一邊倒,也難怪大家說中國經濟感冒,香港馬上跟著打噴嚏。當然,香港今年的成績也要一定程度「感謝」美國,比如Shein、字節跳動(TikTok母公司)等,因為中美政治困境在美國無法上市,不得不跑來香港排隊IPO。
無論如何,香港確實已經用事實證明,香港未死,香港沒有玩完,香港這部電影還在繼續,還有好多續集要拍!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美商The Asia Group合夥人,兼任美國耶魯大學世界學者、國立政治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