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倒數!童子賢、莊瑞雄15日辯論會最終決戰
▋美加徵20%關稅!工總籲緩徵碳費,環境部提2招回應
▋太陽能、風電用不完!中國棄電率飆高
核三公投倒數!童子賢、莊瑞雄15日辯論會最終決戰
8月23日即將舉辦核三延役公投,主文為「主管機關確認安全無虞後,核三是否同意繼續運轉?」。中選會在公投前舉辦五場辯論,讓支持與反對雙方針對安全、經濟、環境與國家能源政策進行辯論。
在首場辯論中,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長葉宗洸主張,核三耐震與防海嘯設計優於國際標準,核燃料存量可提供長期備援,對戰時與能源安全關鍵;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強調延役需先完成全面安檢並公開風險,並指出新燃氣機組上線後,電力備轉容量已改善。
第二場辯論裡面,國民黨立委翁曉玲首先引用國際經驗稱核電是低碳、穩定且具成本優勢的「救命電」,缺之恐影響能源安全與健康;擔任反方代表的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副執行長林子倫則認為,核電存在安全與成本不確定性,應發展分散式再生能源強化韌性,避免將風險與負擔留給下一代。
第三場辯論則是由「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擔任正方,他稱重啟核三可減少火力發電、每年省下600億元並改善台電財務,並指核廢料可有技術解決;另一方是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則指出核三位於地質風險區且設備老化,備轉容量充足下無延役必要,並警告大型集中式核電在地震與戰爭下的高風險。
第四場辯論由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擔任正方,他過去由反核轉為支持,認為核電是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核燃料可安全暫存數十年,且可應對天然氣斷供危機;20歲青年吳亞昕擔任反方,她質疑黃國昌立場轉變讓人難信服,重申核廢料與核災風險仍無解,呼籲重視年輕世代的安全與永續訴求。
最終場辯論則於15日舉辦,這場辯論將聚焦在產業界與屏東民意交鋒,正方派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是擔任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他過去曾提出核電的基載、低碳、經濟與韌性五大優勢,呼籲以多元能源組合提升零碳發電占比。
反方則為屏東出生的立委莊瑞雄,他過去直接對童子賢呼籲,強調核廢料處置、延役成本與風險全國須共同承擔,不應該只有屏東人獨自承擔,並主張加速再生能源與節能發展。
美加徵20%關稅!工總籲緩徵碳費,環境部提2招回應
工總於12日發布新聞稿指出,美國政府自8月7日起,針對多項台灣輸美貨品在現有稅率基礎上加徵20%關稅。此一稅率高於日本與韓國,將嚴重影響台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並對供應鏈帶來調整壓力。
工總點名,包括資通訊部分產品、扣件、水五金、手工具、模具、汽機車零組件及工具機等產業將首當其衝。這些產業中,超過九成是中小企業,因其家數眾多且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對台灣經濟貢獻良多,因此更需要政府關注。更有工具機業者表示,這次衝擊可能比COVID-19疫情期間更為慘烈,是40多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面對這波關稅衝擊,工總呼籲政府採取多項措施,除了維穩匯率、擴充信保基金、凍漲電價、擴大產業紓困外,更應緩徵碳費,以減輕企業負擔。
針對工總的訴求,環境部回應,強調碳費制度仍將如期上路,以協助產業轉型。環境部進一步指出,受美國關稅衝擊的產業,例如工具機、汽機車零組件及扣件等,其碳費徵收對象其實並不多。在464家碳費徵收對象中,工具機業僅1家、汽機車零組件業2家,且無扣件業者,符合中小企業定義者也只有7家。
儘管如此,為協助受衝擊產業,環境部仍提出兩大應變措施,第一是擴大高碳洩漏風險事業適用對象。未來除了參考國際標準,也將納入個別企業的衝擊考量,例如營業毛利不佳、碳費占毛利比重過高,或因關稅增加出口成本等情形,都能逐年申請成為高碳洩漏風險事業,享有碳費排放量0.2係數折扣。
再者,補助獎勵低碳投資。環境部將與經濟部合作,提供專案補助,協助企業進行製程改善、提升能源效率、使用低碳燃料等轉型措施,並獎勵相關技術研發,幫助產業符合國際綠色供應鏈要求。目前九成需要繳碳費的企業,都已提出減量計畫,爭取每公噸50或100元優惠費率。
環境部表示,碳定價制度是推動企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工具,並非對產業的額外負擔,將與經濟部提供輔助獎勵,協助產業轉型升級,讓台灣產業在國際擁有淨零競爭力。
太陽能、風電用不完!中國棄電率飆高
中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驚人擴張,持續刷新紀錄,但卻因為電網建設跟不上,愈來愈多的風電與太陽能電力被浪費。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今年上半年,太陽能棄電率從去年同期3%上升至5.7%,而風力發電的棄電率則自去年同期的3.9%升至6.6%。
「棄電率」(curtailments)指的是已經發電,卻沒能送到用戶手中的電量。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供電量遠大於需求,或是電網瓶頸阻礙電力傳輸時,通常發生在長距離傳輸。
因此,中國浪費電力最嚴重的地方,就是地廣人稀的內陸地區。這些地區雖然是再生能源發電中心,電力卻得經過數千公里的輸電線路,才能送往東部主要城市。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企業評級董事夏月竹(Diana Xia)表示,棄電成為中國的問題,原因在於再生能源裝機速度過快,遠超過電網和儲能設備的發展速度,造成新增產能發出的電力無法完全被消耗。
為了應對發電項目開發、電網連接間的落差,中國已將棄電率的容忍度從5%提升到10%。但西藏、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區棄電率早已超過此上限,除非電網能跟上發電速度,否則這可能會威脅到進一步擴張再生能源的投資前景。
然而,升級電網應對挑戰需要大量資金。主要電網營運商國家電網(State Grid)表示,今年支出將首度超過人民幣6500億元(約合新台幣2兆7069億元),其中特高壓輸電線路是最大投資項目之一。
只不過,對於像青海這樣,光是一個再生能源產業園區面積就和新加坡全國大小相當的省份而言,電網建設的速度永遠跟不上,而且當地600萬人口的電力需求,也不足以消化全部電力。
青海省能源局表示,該省有一條連接河南的特高壓線路,並計劃再建設兩條通往廣西、廣東的線路,但建設所需前置時間令人望而卻步。夏月竹解釋,一條特高壓線路建設通常需要五年,儘管未來已多條新線路投入營運,但也意味在2027年以前,棄電率不太可能顯著下降。
為了減少電力浪費,政府也採取其他措施,像是推廣直接能連接企業與再生能源項目的輸電線路。青海等地區也在建設大型數據中心,善用當地豐富潔淨資源、涼爽氣候特性優勢。
能源顧問公司Trivium China報告指出,未來幾個月將考驗中國監管機構是否能加速電網升級、強力執行電力市場改革,以維持再生能源的穩定消化。如果這些努力失敗,日益嚴重的棄電現象、不斷下跌的電價,將導致再生能源項目投資回報惡化,引發投資顯著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