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atGPT,左上角有豐富的模型可供挑選,既有以o開頭的推理模型,也有強調回覆速度快、帶有mini後綴的模型,也有人們熟悉、持續更新的GPT系列模型。哪些時候應該用最標準的GPT-4o,又應該何時推派o4-mini上陣?其實OpenAI官方的建議最精準,《遠見》本文彙整真正來自於AI界專家的說法,快速帶你看懂各個模型的特色,以及適用場景。
ChatGPT模型怎麼選?看任務難度、回覆等候時間
任務類型:一般工作或者私人使用,沒有特別要求,任務可能涉及圖像或者聲音
- ・模型:GPT-4o
- ・說明:OpenAI描述GPT-4o「擅長日常任務」(Excels at everyday tasks)
- ・實例:摘要這份會議逐字稿,並列出會後待辦事項
任務類型:一樣是日常情況,任務難度不會太高,但希望回覆更快
- ・模型:GPT-4o mini、GPT-4.1 mini
- ・說明:兩者都和GPT-4o一樣擅長處理日常任務,但更加快速
- ・實例:替這段R語言的每行程式碼加上註解
任務類型:需要模型嚴格按照指令寫程式
- ・模型:GPT-4.1
- ・說明:擅長網頁開發,能夠按照工程師的複雜要求產出程式碼
- ・實例:解釋這段R語言程式碼的功用,接著提出改進建議
任務類型:涉及情感和創造力,需要更有「人味」
- ・模型:GPT-4.5
- ・說明:具有高情商的模型,適合溝通且需要創作的場景
- ・實例:針對讀者的抗議信件撰寫回函,帶有高度同理心
任務類型:問題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唯一重視回應品質
- ・模型:o3、o3-pro
- ・說明:有能力回答複雜、需要多個步驟才能處理的工作
- ・實例:替某半導體公司評估受關稅衝擊的規模以及潛在應對方法
任務類型:問題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希望回應品質高,又不想等太久,不限於寫程式
- ・模型:o4-mini
- ・說明:特別改善推理效率和成本,前身為o3的輕量版本o3-mini
- ・實例:從一份資料表(data table)中提煉出洞見
任務類型:問題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希望回應品質高,又不想等太久,且問題與STEM(寫程式、算數學)有關
- ・模型:o4-mini-high
- ・說明:同樣改善推理的效率和成本,比o4-mini回覆品質更高,但相對也要等上較長時間
- ・實例:處理某數學難題,並寫下詳細步驟
ChatGPT對話頁面左上角有不同模型可供挑選。ChatGPT對話頁面
ChatGPT模型怎麼選?更簡單的指南
如果只是日常生活中需要處理的任務,沒有要求超高回覆品質,也不想等太久,那直接用預設的GPT─4o就對了,不管是文字、影像還是聲音,都可以找GPT-4o。
如果任務需要用到感性、傳達情感,則可以找GPT-4.5。
如果唯一追求速度,希望愈快得到答案愈好,則可以選擇GPT-4o mini或者GPT-4.1 mini,你的ChatGPT應該只會有其中一個可以挑。
如果唯一追求品質,等多久都沒關係,則可以依照你的付費層級,挑選o3或者o3-pro。
如果正在寫程式,則可以考慮o4-mini、o4-mini-high和GPT-4.1,其中GPT-4.1的速度最快,o4-mini和o4-mini-high則需要用上較長時間,但品質更好,o4-mini速度又比o4-mini-high再用上更多一些時間。
ChatGPT模型如何命名?背後有何規則?
- ・以「o」開頭:例如o3,代表推理能力,適合處理複雜問題,但也相應地需要花上更多思考時間。
- ・以「mini」結尾:例如GPT-4o mini,為模型的輕量版本,在不犧牲太多效能的前提下,著重提升回覆速度,適合日常需求。
- ・以「GPT」開頭:例如GPT-4.5,數字愈大的版本愈新、效能愈好,不過也有出現鎖定專門任務的模型。
our livestream tomorrow at 10 am PDT will be longer than usual, around an hour.
— Sam Altman (@sama) August 7, 2025
we have a lot to show and hope you can find the the time to watch!
引文/OpenAI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在推特上預告,台灣時間8/8凌晨一點OpenAI將舉辦發布會,很有可能又要發表新模型。
讓ChatGPT模型為你所用,找自己最適合的
OpenAI提供多種模型讓ChatGPT使用者選擇,每種模型都對應到不同的應用場景。
不管你是用ChatGPT撰稿、寫程式,也無論你的背景是專業開發者還是正在Vibe Coding的程式小白,理解模型特性,就能發揮ChatGPT的最大效益。
在挑選模型之前,不妨先釐清自己的需求,確認自己需要的:
- ・任務本身的性質:你是在處理STEM類型的任務嗎?會需要感性嗎?
- ・對話時會用到的資料形態:你是單純文字對話嗎?還是會有影像?
- ・回覆品質要求:你希望模型深思熟慮才回答嗎?還是只要60分就好?
- ・預期等候時間:你希望一發問就收到回覆?還是每個問題都願意等一分鐘?
確定好自己的需求之後,就可以按圖索驥,找到自己需要的模型。當然,這只是挑選模型的建議指南,實際測試以後,你的偏好也可能不同,可以多嘗試幾種模型,找到最適合你節奏與任務的好伙伴,讓AI真正為你所用。
另外,OpenAI和ChatGPT也會不斷更新模型,例如先前曾有的GPT-4、o1、o1-mini等模型都陸續遭汰換,若要跟上最新趨勢,可以鎖定《遠見》的ChatGPT系列文章:
另外,也可以直接造訪OpenAI的官方問答,看看官方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