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演算法失控?網路年齡驗證引爆VPN下載潮

張瑞雄
user

張瑞雄

2025-08-06

瀏覽數 250+

從國際的例子可以看出,強化網路防線之後,可能引爆另一波虛擬私人網路(VPN)下載潮,顯示用戶試圖繞過限制措施。Unsplash by Petter Lagson
從國際的例子可以看出,強化網路防線之後,可能引爆另一波虛擬私人網路(VPN)下載潮,顯示用戶試圖繞過限制措施。Unsplash by Petter Lagson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澳洲近日將YouTube納入禁止16歲以下註冊平台,引發年齡驗證與兒童網路安全的輿論風暴。雖然演算法推薦恐傷害兒少身心,但政策過度限制,可能推動匿名行為與黑市資訊擴散,風險與隱私如何兼顧,已成全球難題。

在網路資訊鋪天蓋地的時代,兒童的網路安全,再次成為政治與社會關注的焦點。澳洲政府近日突然改變原本對YouTube的豁免政策,將其納入禁止16歲以下兒童開設帳號的社群平台行列,此舉既反映了對青少年網路風險的重視,也揭開全球年齡驗證政策與隱私保障之間日益矛盾的困境。

許多家長對政府的決定表示支持,認為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本質上就是為了刺激黏著度與情緒反應,對尚未成熟的兒童而言無疑是一種沉重負擔。尤其是根據澳洲電子安全專員的調查,YouTube被列為最多兒童回報曾接觸有害內容的平台,顯示即便這個平台以影音為主,仍對兒童身心發展構成風險。

驗證系統反成犯罪集團寶庫

而放眼國際,我們看到更多制度陷入驗證與隱私的拉鋸戰。英國近期上路的線上安全法規,要求色情網站導入「高度有效」的年齡驗證,導致每日多出500萬次的年齡查核請求。這看似是一場合情合理的網路防線強化,但實際上卻引爆另一波虛擬私人網路(VPN)下載潮,顯示大量用戶正試圖繞過這些限制措施。這意味著政策效果不但不彰,還可能進一步鼓勵匿名化的網路行為,反而使兒童暴露於更無法追蹤的黑市資訊中。

更嚴重的是,年齡驗證技術本身也存在高度風險。一些系統採用臉部辨識或信用卡驗證,無疑對所有使用者造成潛在隱私侵害。不論年齡大小,人人都得證明自己是「成年人」,這就等同於為政府與企業鋪路,使其得以建立前所未有的網路行為資料庫。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料外洩早已非假設,而是真實發生的事件。駭客針對年齡驗證系統的攻擊行動已屢見不鮮,曝光的身分憑證,儼然成為犯罪集團的寶庫。

惡意廣告與錯假資訊充斥

而年齡驗證不只技術實作困難,還帶來了社會與教育層面的副作用。當驗證措施成為一堵難以翻越的牆時,許多兒童無法再匿名搜尋重要議題,例如,性教育、心理健康、自殺預防,或是遭受家庭暴力時的求助資訊。這些原本應該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的自救資源,將因為技術限制而無法取得。孩子們被趕出主流平台後,只能轉向沒有監管、充斥惡意廣告與錯假資訊的次文化社群,反而更容易遭受真正的網路侵害。

值得關注的是,驗證政策正逐漸擴及到其他非色情、非娛樂類型的網站與應用程式。只要具備社群性質、開放留言功能,或是允許帳號互動的機制,都可能被列為年齡限制對象。這讓不少醫療平台、教育工具與心理支持網站,也遭受波及。

在保護兒童與保障隱私的兩難中,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技術解方」是否真能對症下藥。網路問題往往無法靠一刀切的政策解決,尤其面對快速演化的數位生態與分眾平台,政策若僅仰賴機械式的驗證機制,不僅治標不治本,還可能帶來更多社會成本。

遠見39週年 訂閱享25折優惠>>>訂兩年送一年 再送超級好書三選二

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協同合作

或許真正的關鍵,在於數位素養的提升與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協同合作。比起擋下孩子的每一次登入行為,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理解為何有些內容不適合自己、為何個資保護值得重視、為何匿名空間中也需謹慎言行。只有當兒童能自主做出健康的網路選擇,社會才真正邁向數位成熟。

對政府而言,制定規範固然是責任,但若不願面對制度背後的技術困境與社會副作用,只會讓網路監管變成政治表演。對企業而言,保障用戶安全不該只是應付式地更新條款,而需從產品設計開始重新思考「以兒童為本」的數位空間設計。對社會而言,教育與支持機制的強化,才是真正能讓兒童遠離網路風險的長期之道。

年齡驗證的初衷,是保護孩子免於網路侵害,但如果施行方式導致孩子更脆弱、更孤立,甚至更早學會繞過規則,那麼,我們需要停下來問一個根本的問題。這樣的政策,真的是為了孩子的利益嗎?或者只是大人想安心的幻象?社會若不能誠實面對,將會在愈來愈高的數位圍牆後,看見愈來愈小的孩子,在愈來愈危險的角落。這不是未來該有的模樣。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