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誰掉出中產階級?

總編輯的話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25-07-31

瀏覽數 27,050+

中產階級面臨許多現實壓力,如同走在鋼索上,一陣意外的大風就會讓人跌落深淵。蘇義傑攝
中產階級面臨許多現實壓力,如同走在鋼索上,一陣意外的大風就會讓人跌落深淵。蘇義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5 / 8月號雜誌 脆弱.新中產

看似光鮮的中產生活,其實正走在鋼索上。從台灣體感貧窮到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遠見》深入探討中產階級的全球危機與新出路。

你是中產階級(middle class)嗎?中產階級的概念可回溯至中世紀,延伸至今,大眾對中產的印象大多是有房、有車、有家庭,工作平順不缺錢,社經地位中上層。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安穩人生」。 

這群人也是社會中流砥柱,撐住所屬經濟體產值,並擁有定義主流消費、生活樣態與社會價值觀的話語權,彷彿住在玻璃罩裡的美好世界。 

但如今,保護罩破裂了,即便你看來像是中產階級,卻愈來愈扛不住風吹雨打,甚至覺得辛苦困窘。 

639萬中產階級的體感貧窮 

這種「體感貧窮」究竟是幻覺,還是發生中的日常?《遠見》39週年慶封面故事〈脆弱.新中產〉,深入探討國人所得狀況、財富水位與所面臨的現實壓力,發現原本安穩的中產階級愈來愈脆弱,貧窮感受也愈形強烈,大致有三個原因。 

首先,財富集中度愈高,貧富差距卻更嚴重。翻開去年主計總處發布的國富統計報告,會發現國人財富水位成長、整體鐘型曲線往右移,但30年來最富20%與最貧20%的兩組差距,卻從16.8倍攀升為66.9倍!儘管30年資料不一定能完全比較,但仍可看出貧富落差正顯著擴大。 

而中產階級所屬的中間兩個財富分位組,30年來的人數占比縮減八個百分點。難道這些人掉出中產階級,是因為移動到富人圈嗎? 

答案可能不樂觀。因為以去年來說,就有高達七成員工的經常性薪資低於平均值(4.9萬元);而且,近五年的實質總薪資一度負成長,加薪速度追不上通膨。這也是國人體感貧窮的第二個原因。 

【遠見 x 未來親子】全家一起讀,孩子成長看得見:週年慶限定組再送這些>>

第三,國人財富「虛胖」,成在房價,敗於房貸。根據瑞銀日前發布的報告,台灣人均財富排得上全球前15大!但《遠見》探詢專家,卻發現財富計入房產,而台灣近年房價飆升,家戶財富水漲船高,但房貸等負債也跟著加重。蛋黃區一坪動輒破百萬的台北市,「屋奴們」甚至月薪逾七成都得拿去繳房貸。疫情之後這幾年,國人負債(含貸款)攀升中,平均每戶扛債約240萬元。 

除了上述三大原因導致的體感貧窮,其他諸如川普關稅、台幣急升、AI顛覆職場等全球產經變數也衝擊國人,台灣639萬個中產階級如同走在鋼索上,一陣意外的大風就會讓人跌落深淵。 

其實,中產階級「脆弱化」不是台灣獨有現象,而是全球共同挑戰。本期另一個封面故事〈台商啟動美國新製造〉,越洋直擊鳳凰城、達拉斯、休士頓等現場,探訪近年或是川普2.0之後(加碼)投資美國的台廠。 

美國總統川普之所以喊出MAGA、疾呼要讓美國製造業回流,某個程度也是回應中產階級殞落的課題,期待關稅大刀能逼各國企業前往設廠投資,創造更多中產就業人口。而台商在這波美國新製造中,扮演關鍵的驅動角色。 

現實逐漸撐不起原本定義的中產夢想,我們發現許多人開始撕掉舊有標籤,轉個彎重新定義自己。或許,他們將是「新中產」的造浪者。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