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職涯平台LinkedIn上聽到不少人抱怨國內的獵人頭亂象。到底問題出在找工作的人,還是獵人頭顧問?Z世代求職轉職被獵人頭找上該如何應對?以下是我在業內的真實觀察。
前陣子,我在LinkedIn上看到一位網友抱怨:工作兩三年後,獵頭顧問頻頻來訊,但表現既草率又不專業。我看到這句話忍不住笑出聲——我和朋友也踩過不少雷,只是懶得在社群上公開吐槽。
這些不專業的行徑包括:毫不評估企業與候選人(candidate)的匹配度,只派出外型亮眼的顧問來蒐集履歷和面試時段;更離譜的是,菜鳥顧問對職缺一問三不知,卻還苦苦相逼。為了拚獎金,他們甚至套用各種話術、半 PUA 手法催人入職,求職者若拒絕,還被威脅「列黑名單」。
履歷一投就蒸發
我和朋友遇到的最常見情況,是履歷一投就「人間蒸發」。大家心知肚明,這是業界常態,也私下交流「拒絕往來戶」獵頭名單。反正這些菜鳥顧問過不了多久就跳槽,實在沒必要跟他們攀交情。
我還想起一位聰明帥氣、台大研究所畢業的學生。他吐槽獵頭不僅替企業壓低薪資,還逼他火速入職。薪資談不攏時,他跑來求救。我拿「房仲」比喻:獵頭就是仲介,只推能最快成交、讓他們領佣的職缺,不是「最適合你」的選項。我鼓勵他開高條件,甚至假裝手上有其他 offer,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急。結果他談成理想薪資,順利上岸。
別把獵頭當導師
坦白說,大多數獵頭並非你的導師,更不會偏向「資方」或「勞方」——誰能讓他們早點拿到佣金,他們就向誰靠攏。許多人沒想過:如果職缺好找,人資何必砸錢請顧問?以我的觀察,外商較常委託獵頭;台商多半靠自家 HR。那些委外的職缺,不是規格過高、市場難尋,就是公司名聲差、人選不願投。說句實話,我和同業早就很少與獵頭合作。
也聽過某位朋友,經由獵頭找到了某外商高薪主管職。到了公司任職,才知道該企業內部鬥爭超凶,一進來就有人針對她,另外基層員工能力也亟待升級。還好她善用多年職場智慧,連部屬的爛攤子也忍痛自己擔,不碰觸內部一些敏感議題,撐到想搞走她的人最後黯然離職。但回頭看,這份職缺真沒有想像中好。
其實真正的肥缺,多由員工內推。公司樂於發介紹獎金,因為熟人推薦降低用人風險。獵頭手上的好缺並非沒有,但條件往往嚴苛,一般人難以符合。我建議朋友多參加同業聚會、進修活動,用人脈交換優質機會。我也曾「做功德」幫朋友牽線,他們後來都很滿意。
用對通路,才是王道
找到理想工作的管道很多,把履歷交給不專業的業務,就像把人生押在運氣上,結果難掌握。如今地雷企業不少,若少了朋友替你「隔雷」,風險更高。我始終相信:求人不如求己。用對方法與通路,才能提高求職勝率,少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