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講究五是
品味是/可破解的關鍵字
在重要時刻,與餐桌對面的那個重要人士有共通的語言,其實不是一件那麼難的事!但是,要先聚焦,找出最迫切要學的品味關鍵字,讓時間與資源都能做最有效的運用。
「關於品味,如果真要學,那麼該學的東西可多著了!所以,你現在要面對的是誰,就先從哪裡學起!」
紐約國際顧問公司總經理、《你就是品牌》等書作者陳文敏表示,如果下禮拜要見的重要客戶喜歡藝術,那麼就「不要只懂技術,不懂藝術,」盡量先做一些功課、找出可能的關鍵字,到時聊起天來就不會太空洞貧乏。
以她自己為例,在紐約的五星級飯店工作時,許多中東人士,甚至是王儲,都指名要找被視為「餐廳裡的中東專家」的陳文敏。
陳文敏笑說,其實她不是什麼專家,但因為鎖定中東客人,就認真去學阿拉伯話、相關的文化禮儀,到後來她可以用阿拉伯話和客人講上三分鐘、寫感謝函,甚至還因此打破職場的透明天花板,成為該餐廳的首位華裔女性副總。
有效率地破解品味密碼,固然可以應付短期、立即的社交談話,但品味的學習還是要回歸到「自己」。
品味是➋懂自己適合什麼
「『品』這個字的結構,看起來不就是一個『人』字嗎?品味的第一步,其實是回歸到自己本身!」
曾幫許多藝人打理造型的形象顧問卓平英說,學習在自己裡找到平衡點,才能夠真正體會人生、懂得品味。
歸結起來,有這樣一個公式:品味=設計+個人化(Taste=Design+ Me)。
許多專家就認為,躍上國際大螢幕的影星張曼玉,就是一個能夠展現自我品味的例子。張曼玉曾為許多名牌代言,但她習慣衣服到手一律先把標籤剪下來。她說「我不需要知道衣服的品牌是什麼,穿在我身上,它們就是張曼玉的衣服!」
「如果一件五分埔的衣服,線條適合你,那這件衣服你穿起來,也可以很有品味!」卓平英建議,以穿衣服來說,一位活潑的女孩,通常不會適合色彩暗黑、線條剛硬的衣服,較適合選擇樣式大方、色彩明亮的衣服與配件。
但在職場上,如果想多一些專業,那麼穿上深色套裝、別上正式典雅的別針也很能加分,「就看你在這個場合想要強調什麼!」卓平英說。
為了更適合自己,品味有時候是一種減法。
「懂得由增加,變成捨棄,才會更懂得自己的風格!」知名服裝設計師陳季敏則建議品味初學者,可以從最簡單的衣服開始穿起,像是黑白兩色的衣服,從質感與線條來加分,避免太繁複的樣式、太誇張的顏色。
品味是/對細節的辨識與搭配
「品味,是懂得辨識好東西,並且懂得從這麼多的好東西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時尚觀察家袁青表示,細節的辨識與搭配十分重要。
對於品味,小時候就很有自己主張的微風廣場時尚總監孫芸芸,現在也從細節開始培養女兒的敏銳度。「女兒兩歲時,我就讓她自己選擇襪子、髮夾等配件,先讓她對顏色搭配有概念,這樣整套組合起來,慢慢地就會有一種風格。」
「沒有人會從頭到尾都穿名牌的!女孩子呢,最強調髮型與耳環,因為這是臉的一環,也是大家一眼就會看到的,而這樣的飾品可以幾千元、幾百元就買得到,」孫芸芸說,不是名牌搭名牌才叫品味。
況且,名牌也是有自己個性與歷史的。「Armani的線條比較窄、直挺,流露出憂鬱、優雅與時尚的氣質,裕隆董事長嚴凱泰身型纖細、有書生味道,兩者搭配起來相得益彰;而如果是身材壯碩、較具霸氣與自信的實業家,我就會建議他穿較沉穩陽剛的Hugo Boss!」陳文敏說,名牌想穿得對,也要對名牌個性多點辨識,以免達到反效果。
擅長居家宴客的美酒∕美食作家束煥新,則經常在餐桌上給出驚喜。受訪時,束煥新把兩個綴有花邊、分開看沒什麼特別的大小餐盤,套疊在一起,有時放隻玻璃做的蝴蝶,或者香草植物在盤子上,輕易就裝點出精緻美感,吃飯時也能有視覺享受。
在正式晚宴的服裝搭配上,束煥新提醒女士有三大項目要注意:小洋裝、珠寶(不論真假)與高跟鞋;男士則是襯衫、西裝褲與皮鞋,「這些原則簡單易懂,千萬不要一襲牛仔褲、T恤就大剌剌進場,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
品味是/發自內心的興趣
「以前不懂葡萄酒時,覺得喝酒搖杯是裝模作樣;但現在懂了,就覺得不拿起來搖一下,是對不起自己!」
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教育訓練處專案經理陳正祥說,從學生時代就聚在一起玩樂、目前大都在竹科工作的一群好友,因為不懂所謂「品酒」,曾經對舉起酒杯有害怕的感覺,但自從去年好友們紛紛上了基金會規劃的品酒相關課程後,大家有空就聚在一起品飲葡萄酒。
對他們而言,品酒,已經變成發自內心的興趣。看酒色、搖杯醒酒、聞酒香、品嚐等基本動作已經非常熟練,「沒有喝葡萄酒的專用玻璃器皿,還捨不得喝酒咧!」
「這些科技人上我的品酒課,最常問的是用餐時要如何選擇酒,怕選錯失禮!」新竹賽門酒窖負責人鄧元浩說,紅肉配紅酒、白肉配白酒是搭配通則,但現代人餐酒互搭的現象愈趨普遍,如果遇到不知該如何搭配的狀況,他建議就打安全牌——「萬酒之王」香檳。
他說,判斷香檳甜不甜,可以參考酒標標示,例如Brut是不甜,Doux是甜,通常不甜的香檳或氣泡酒可以拿來當餐前酒,以刺激味蕾、開胃;餐後的糕點或水果,則搭配甜的酒,「葡萄酒的餐酒相搭邏輯,就是甜的配甜的,不甜的配不甜的」。
找出同樣有興趣的人,建立自己的「品味社群」,則可以讓品味功力進步神速。
曾任職公關的Sammi,參加過束煥新的英語餐桌禮儀、品酒課程之後,就找來朋友進一步練習。
她們四個女生,每個月找一個很棒的地方聚餐,並且每個人輪流負責,用英文分享一個「品味人生」的主題,例如印度的美食之旅。
「結果英文變好了,同事與客戶也常來問我哪裡的餐廳最好、要怎樣有趣地過生活,」Sammi就這樣成為生活裡的意見領袖,甚至得到職場上的升遷機會。
品味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人會不會品味人生,關係著能不能過有風格的生活。走進陽獅廣告董事總經理鄭夙雅家中,可以感覺到親手打點家居空間的女主人,是個喜愛旅行、藝術的人。
白、橘兩色的空間中,經常流動著音樂與柔和的光影,坐在緹花樣式與橘色棉布混搭成一套的沙發組上,訪客可以細細欣賞被巧心布置在屋內各角落的民藝品,它們經常被當成家具使用,其上擺放的則包括各式銀製、陶瓷餐具。
鄭夙雅即使工作再繁忙,還是要抽空看書、旅行、聽音樂、上街找找民藝品。有時,鄭夙雅也會挑選一組有著經典唐草花紋的皇家哥本哈根瓷杯盤組,再將之帶到辦公室,只為了在工作時也能愜意地品味一杯花茶。
「我收藏的銀製餐具、瓷器、民藝品,有些的確價值不斐,但重點是,我一定會用它們!」鄭夙雅在歷次旅行中蒐集這些「品味小物」,就是為了讓人生更有滋味,不是只將之供在架上。
「說到底,品味最大的前提就是,你必須懂得過生活,是一個豐富的人!」陳文敏表示。
品味主張三不
品味不等於名牌
談到品味,很多人馬上聯想到名牌,但事實上品味並不等於名牌。如果沒有真正認識自己,很容易造成「名牌穿你,而不是你穿名牌」的反效果。
陳文敏提到一個「香奈兒女士」(Chanel Lady)的例子。在華爾街上,曾有一位總是全身香奈兒的股票經理人,當她一再創下香奈兒的單店最高消費金額時,吸引了《紐約時報》等媒體前往採訪。
但媒體問了半天,發現她三句不離投資本行,對於穿著完全沒有自己的主張。原來是店經理幫她搭配好衣服、拍好照,這位股票經理人只是依著照片上的款式穿,媒體於是給了她「香奈兒女士」的稱號,調侃她被名牌迷思淹沒了自我。
陳文敏說,如果這位女士懂得在穿香奈兒的同時,也多向香奈兒等名牌學習,就能逐漸培養出自己的品味。
品味不是/天生而高不可攀的
品味,在以前被視為階級的象徵,好像是有錢與有閒的富貴階級獨享。但在這個時代,品味的養成,可以像一本存摺,藉由不間斷地學習與累積,使品味存摺愈來愈富有壯大。
舉凡逛街、購物、看書、參加美學講座、藝文活動與逛美術館等,都是自我修煉品味的好辦法。
一位經常在前一年就預約好來年的歌劇、芭蕾等藝文活動、移民美國30多年的女士就表示,與其說品味是學來的,不如說是薰陶來的。
她說,「也許芭蕾舞劇都是一樣的,但是今年的舞者比較高大,兩步就跨出舞台,而去年的舞者嬌小,需要三、四步才可以,兩者的音樂節拍設計、跳出來的感覺就會不同,這些事不用人家教,你常常去欣賞就分辨得出不同,並且會為此深深感動!」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表示,原創指數最高的地方,莫過於美術館、博物館、兩廳院、故宮等藝文活動密集的空間。
此外,他也推薦深度的文化旅遊以及特色夜店,這都是人人可參與的。40歲了,還是會上夜店跳舞的劉維公表示,「經常處於這些地方,可以讓我不斷去接觸新的東西,打開我的想像力,讓我一直保持著創作的渴望與創作的能量。」
品味不是/專屬有錢人的
最後,要學習品味,是不是要花大把銀兩?你絕對可以否定這個假設!
鄭夙雅推薦最便宜的品味投資法,就是書籍雜誌、報章媒體以及網路。「5000元買不到什麼名牌,但卻能買回一大堆教你如何擁有好品味的書籍!」
束煥新則要大家先除掉心魔!「酒要喝過才知道,精品店也是要逛過才知道裡面賣什麼啊!不要以為紅酒、名牌很尊貴、崇高,反而有心理障礙,不敢去接觸!」
年輕時,束煥新擴大自己品味視野的方式,就是在每個發薪日,找一家高級餐廳吃頓好餐、看齣好戲,或者買下一只精緻的酒杯,從這些小嗜好出發,日積月累之下,慢慢就有自己的主張。
當然,投資品味也要管控預算!在治裝部分,陳文敏建議男士拿出年薪的5%;女士則是5%~10%,可以拿預算的一半去買大家看得到的外套、皮包與鋼筆等重要配件,但其他的就可以省著花。
例如,外套是名牌三宅一生;長褲就用名牌的副牌就好;看不到的內襯,則買舒服合穿的五分埔衣服。「誰說一定要去國家音樂廳聽音樂,如果你沒有銀子,那買CD回家聽也可以吧!」陳文敏強調,想好再出手!孫芸芸也說,買名牌也不是只有貴的,很多地方都有二手名牌,幾千元台幣就買得到的,不在少數。
在這個品味民主化的時代裡,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本自己的「品味存摺」,而存摺中可供提存、必要時還可以成為競爭力的美感資產,就在你我每天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