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鄭愁予(本名鄭文韜)辭世,享壽91歲。他幼經戰亂,來台發表〈錯誤〉詩作傳世至今,更曾被改編為流行歌曲,他在台發表首部詩集為《夢土上》,「夢」也是他想以詩帶領讀者看見的世界。
鄭愁予在1933年12月4日出生於中國山東,1949年與同學組織「燕子社」,創辦並發行油印刊物《燕子》外,還以筆名「青盧」自費出版首本詩集《草鞋與筏子》,同年他隨家人來台,居於新竹,大學期間也持續發表詩作,如《老水手》、《語海》等,1950年代時也因發表〈錯誤〉而聲名大噪。
國文課必讀〈錯誤〉!鄭愁予曾言「不是寫小情小愛」
〈錯誤〉長年間為教科書選文,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等詩句廣為人知,此詩作後更被歌手羅大佑、音樂家李泰祥改編為歌曲或專輯等。詩作寫盡人間懷念之情,而背景其實與鄭愁予幼年隨家人歷經戰亂歲月息息相關。
詩人蕭蕭(本名:蕭水順)曾與白靈、羅文玲共同撰寫《傳奇鄭愁予:鄭愁予詩學論集》,他表示,鄭愁予生前提及〈錯誤〉並不是書寫小情小愛,現代讀者可以試著以文化視角重新閱讀這首詩作。
蕭蕭說,每回見到鄭愁予,談話往往以遙遠歷史說起,非簡單個人情感抒發,而這就像他在中、晚後期發表的詩作,能涵蓋、濃縮中華文化,以抒情方式進入文化現場,這才是鄭愁予精神所在,將個人鄉愁轉為文化鄉愁。
《夢土上》後記「以詩為柬,邀人入夢」
鄭愁予在台發表的首篇詩作〈老水手〉即是以「鄭愁予」為筆名,典故出自於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還有辛棄疾《菩薩蠻》中的「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在詩人紀弦鼓勵下,鄭愁予1955年推出在台首部詩集《夢土上》,收錄如〈殘堡〉、〈如霧起時〉、〈錯誤〉、〈賦別〉等著名詩作;在《夢土上》後記中,鄭愁予曾寫:「這篇後記就算是請柬吧,邀請朋友們在暇時不吝指教地蒞臨我的夢土上,愈早愈好。」
本文轉載自2025.06.15「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