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入2008、迎接金鼠年之際,遠見民意調查中心進行一年一度的跨年「全國民情大調查」,欲瞭解民眾對過去一年台灣各個面向的感受及對即將來臨一年的期望。
整體而言,台灣人民對於剛剛過去的2007年,並不太滿意。
生活苦:物價漲、報酬低
當問到:「以你過去一年的努力,與所得到的報酬相比,你是滿意還是不滿意」時,有近五成(49.9%)的民眾表示「不滿意」,其中26.7%表示「有點不滿意」,23.2%表示「很不滿意」。而回答「很滿意」與「有點滿意」只有33%。
感覺生活變得比較辛苦,是許多台灣人民的心聲,隨便坐上台北一輛計程車,閒聊幾句就可感受到。開計程車已20年的老陳表示,20年前每天工作八到十小時,扣除油資及維修費用,每月7萬~8萬元收入不是夢。但現在即使每天開12小時,扣掉成本,大概只能賺3萬多,少一半以上,「常有一、兩個小時載不到客人的空車情況,」老陳感歎。
儘管行政院主計處2007年11月的報告指出,國人1到9月經常性薪資只較前年同期增加1.73%。但是不少物價上揚幅度至少二到三成,大多數上班族的感受是物價上揚、荷包縮水。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進一步分析此題受訪者的政黨傾向,發現「泛藍」民眾表示「有點不滿意」及「很不滿意」者高達六成以上,明顯高於「泛綠」民眾的38.1%。反之,「泛綠」民眾回答「很滿意」及「有點滿意」的比例也接近五成,49.4%,也明顯高於「泛藍」民眾26.8%。這顯示民眾的滿意與不滿意態度上,其實帶有幾分政治色彩。
在貫穿此次跨年大調查的所有題目中,《遠見》發現政黨傾向在各問題中皆扮演重要角色。不論是針對個人、社會及國家議題時,藍綠立場不同的民眾,反應很不同,甚至出現兩極化。泛藍傾向者明顯對許多事務較不滿意、悲觀,顯得壓抑、不快樂,而泛綠傾向者卻明顯滿意許多。
一個台灣,被切割成藍與綠,連藍綠民眾心情都大不同。在2008年,如何化解、降低政黨與社會藍綠的對立,應是領導人及執政團隊首要解決的問題。
信心差:未來財務不看好
對剛過去的2007不太滿意,民眾對2008年也不是很有信心。
當問到「依自己的財務狀況與工作來判斷,你覺得自己明年會比今年好,還是比今年差」時,只有5.1%表示「好很多」,另有24.4%認為會「好一些」,加起來只有29.5%民眾認為2008年會比2007年好。而認為會差一些與差很多的比例,加起來比認為會比較好的略高一些,32.9%。
由於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影響了台股震盪盤整,一萬點始終無力突破,股市還一度回檔了2000多點,不少投資人大歎「賺的全部吐了回去,還套牢。」這些均影響民眾對2008的財務與工作不敢抱太大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2008展望,也同樣藍綠不同。藍色政黨傾向的民眾認為2008會比2007「好」與「更好」的,只有28.3%,遠低於綠色政黨傾向的45.3%。
對2007不太滿意、對2008又不太敢期待,人民對自己此刻的處境又如何定位?
收入少:中產往中下移動
當問「依你的財務狀況與生活品質來看,覺得和自己一樣的民眾與家庭,算是在整個社會裡的那個階層時?」有41%回答「中等」,但也有23.8%表示自己屬於「中下」,更有14.6%的民眾回答自己屬於「下層」。
在過去的許多問卷調查中,民眾會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的約七到八成,但此次調查發現,只有四成認為自己是中等,幾乎要等於回答「中下」與「下層」的比例,顯然有愈來愈多民眾認為自己開始往M型的中下階層開始移動了。反映出整體人民的自我不滿意感愈來愈高。
依主計處最新公布的2006年家庭所得五等分來看,屬第三等分位組的「中等」,其每戶可支配所得為79.5萬元。而屬「中下」的第二等分位組每戶可支配所得為56.4萬元,屬最「下層」的第一等分位組的每戶可支配所得只有30.4萬元。
如此對照來看,民眾認為自己屬中等階層,也就是每年家庭可支配所得還不到80萬元以下,中下階層更只有56萬餘元,下層則只有30.4萬而已,此三種族群加來竟接近八成,為數不少。
當然教育程度較高者、年齡層在25到45歲屬薪資所得穩定的階層,較認定自己在「中等」及「中上」階級。但是若再比較政黨傾向,泛綠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屬「中等」的比例達50%,高於泛藍受訪者的39.8%,此與一般認為泛綠支持者屬社會較中下階層的印象有所不同。
最想做:學專長和投資理財
民眾個人在2008年最想做哪些事情呢?
在問到「你有沒有計畫在今年做那些事情」時,有27.4%的民眾回答「學習第二專長」,搶得頭籌。想要增加投資理財的民眾也有25.5%,居第二高。另有14.8%的民眾想換工作,想回學校進修的比例也有13%。這顯示儘管台灣政局十分混亂,多數台灣人民仍很有上進心,想要重新學習一技之長,並靠自己理財。
大學面臨少子化,已陸續出現經營危機。一位在技職院校擔任教職的張姓講師,已感受到自己飯碗會愈來愈不保,最近開始學習如何煮咖啡,除了自己愛喝咖啡外,也希望學得一技之長,以備未來不時之需。
在薪水不漲、物價卻高漲的氛圍下,理財也是新全民運動。從2007年一路紅到現在的海外基金大賣,就可理解為何增加投資理財會受到民眾的青睞。
根據摩根富林調查,近兩年國內投資人使用的投資工具從「國內股票」一枝獨秀,到「國內股票」「境外基金」「定期定額」三者並重,受訪投資人在過去一年內有定期定額投資國內外基金的比例首度突破五成,顯示每兩位投資人中就有一位選擇基金做為投資工具,較前年才三成的比重,大幅增加。
景氣壞:看好2008不到三成
除了個人的期望與經濟現況外,本次調查也詢問國人針對台灣2008年的整體表現與發展的預期態度。
其中,民眾對國家2008年的整體發展傾向悲觀。回答「有點悲觀」的有26.2%,「很悲觀」有15.6%,兩者相加達41.8%,比回答「樂觀」與「還算樂觀」的比例高9.3%。
民眾對2008年的台灣整體經濟景氣,看壞的比看好的多。顯示人民信心不足。有42.8%民眾看壞2008年的經濟景氣,其中表示會「差很多」的有14.9%,「差一些」的有27.9%,泛藍的受訪者更有超過五成表示看壞今年景氣。
看好今年經濟景氣的民眾不到三成,其中「好一些」的有25.4%,「好很多」的民眾只有3.7%。調查也發現,泛綠民眾看好的卻達到46%以上。不過,看壞的也有三成三。
競爭弱:四成五認為下降
政策不明確、朝野對立、政治人物用「嘴」拚經濟、外資投資意願下降,三通遲未開放,都造成人民對國家發展與經濟景氣無法看好的原因,也使得台灣國際競爭力節節滑落。
去年台灣在兩項最重要的國際競爭力評比都退步了。瑞士洛桑學院(IMD)評比台灣第18名,較前年滑落1名。中國大陸首度超越台灣排到第15名。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在131個受評國家中,台灣排名第14,較去年滑落1名;韓國排第11名,較去年進步12名,排名也首度超過台灣。
在政府全力拚入聯公投、要在國際舞台上爭一口氣之際,台灣競爭力卻不知不覺退步了。
此次調查也發現,整體而言民眾認為今年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持「下降一些」及「下降很多」意見者分別為30.1%及15%,而認為「提升一些」及「提升很多」的分別只有25.1%及4.1%。
本題也同樣呈現泛藍較悲觀、泛綠較樂觀的兩極現象。泛藍民眾持會「下降」看法者有57.9%;泛綠民眾也有五成以上表示台灣競爭力會提升。
最嚴重:藍綠對立排第一
全國民情大調查也針對社會現況及問題提出詢問。認為台灣目前最嚴重,且最需要馬上被解決的問題,排名第一的是「藍綠對立」,有34.7%。超越經濟發展、教育、失業、兩岸等議題。
一個台灣竟陷入藍綠對立,導致國家幾乎原地踏步,可說是人民心中最大的痛。
第三社會黨區域立委候選人周奕成指出,兩黨惡鬥是台灣諸多問題的背後主因,也阻礙了台灣的發展。他認為要解決台灣諸多問題,要打破兩黨政治,唯有建立一個可協商的政黨運作機制,納入其他政黨,才能解決台灣目前諸多問題。
朝野對立也不僅只發生在立法院議事運作,或是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匾額拆不拆的問題上,更發生在家庭及工作環境中。不同政治立場的雙方,劍拔弩張,時有所聞。立委黃偉哲與其妹妹黃智賢政黨立場不同,導致兄妹感情失和,親情被影響。足見藍綠對立之影響已從政治面,涉入經濟、社會與家庭,不可不謂嚴重。
其次民眾認為最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就是「物價上漲」,有33.9%。
油費漲、麵包漲、小吃漲,連計程車車資、泡麵、牛奶都漲了。小老百姓突然覺得錢變小了,更是勒緊褲帶過生活,不敢多花錢,這就是去年台灣的最佳寫照。
其他民眾認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尚有「貧富差距」26%、「失業率高」23.2%、「教育改革」21.9%、「官員貪腐」20.7%及「兩岸僵局」8.9%等。
最迫切:找回守法價值
近幾年來台灣的民主發展被許多專家批評愈來愈走樣,也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有志之士紛紛出來呼籲台灣應該重建基本的價值體系。
本次跨年大調查也特別詢問民眾,台灣最需要提振的社會價值是什麼?結果顯示,民眾認為「守法」最為重要,38.9%居第一。緊接其後最迫切該重建的是「公平正義」,獲37.3%。居第三高的則是「誠信」,有25.7%。
守法、公平正義、誠信,高居前三名,其實不難理解。由於政治人物或官員帶頭違法的事件屢見不鮮,大玩特權、甚至貪腐案例層出不窮。小至市井小民偶爾闖紅燈、未戴安全帽等小違規,大到大官一個個因貪腐被起訴,讓台灣充斥「笨蛋才守法」「守法的反而吃虧」的價值觀。
有趣的是,本題倒是沒有藍綠差異,不論是藍或綠傾向的民眾皆表示台灣重建「守法」與「公平正義」的迫切性最高。但人民看到的是,藍綠高層政治領袖們,只會控告對方不夠守法,互認對方缺乏公平正義,卻不認為自己欠缺了「守法」與「公平正義」。
誰沉淪:五成指總統和團隊
社會價值缺乏,多數人民明顯感到整個社會正在向下沉淪。
在問到「誰是造成社會向下沉淪的亂源?」有47.7%的民眾認為是「總統和執政團隊」,特別是年齡層在20到49歲間的受訪者,有五成以上皆認為總統和執政團隊是造成社會向下沉淪的最重要亂源。泛藍受訪者更有77%將亂源指向總統和執政團隊,不過泛綠受訪者只有21.8%對此表示認同。
第二個社會亂源則是「媒體」,有35.6%。第三名為「立法院」20%,「電視名嘴」居第四,有14.8%。過去被視為道德最後一道防線的「司法」也列入前五名,有13%。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2.2%人民認為在野黨是最大社會亂源。
泛綠受訪者除了認為亂源為總統和執政團隊的比例較少外,其他在「媒體」「立法院」及「在野黨」等選項上,都有較泛藍受訪者較高的點選率。
新期待:新總統帶領向上
總統和執政團隊被視為主要的社會亂源,但反之,也被民眾最期待在2008年能成為帶動社會向上提升的主要力量。顯見一般台灣人民對於政府執政仍有很高的期待。
問到「誰可以帶動社會向上提升?」有54.9%民眾回答總統和執政團隊。其中泛藍民眾更有超過七成比例如此認為。泛綠民眾也有超過五成四表示,總統和執政團隊是向上提升的力量。(見頁85表11)
其次有38.9%的民眾認為「民眾自己」就可以扮演社會向上提升的那股力量,反映民眾就是頭家,在民主選舉過程中,有選票就有權力,可選出合適的人,為國家社會做事。
企業家則高居被期待可帶領社會向上提升的第三位,是宗教與公益團體的兩倍。這應與近來許多重量級企業家紛紛出來關切國是有關。例如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登報呼籲朝野制定「兩岸和平共處法」,將經濟擺中間、政治擺兩旁,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公開表示台灣不要鎖國,不要走上自我封閉一途。
誰較佳:李登輝遠勝陳水扁
2008年是台灣大選年,3月底總統大選正在倒數計時。過去16年來,台灣已經出現過兩位民選總統,他們均強調來自台灣「本土」、也各自做了兩屆,那麼人民對這兩位「本土」民選總統的評價如何呢?
當問到「陳水扁總統與李登輝前總統這兩位民選總統,整體來講,誰的表現較佳?」時,結果有六成一的民眾選擇李登輝總統,陳水扁只獲得10.9%的民眾認同。
特別的是,泛藍的民眾有83.5%選擇李登輝總統,陳水扁總統只得了3.3%,非常低,可說意見非常一致。泛綠的民眾則意見較為分歧,45.3%認為李登輝做得比較好,但還是高於陳水扁的33.3%。
另未表態或中立政黨傾向的受訪者也是選擇李登輝(50%)遠高於陳水扁(5.3%),顯示同樣為民選總統,李登輝不管在藍、綠與中立選民心中,均得到比陳水扁現任總統更高的評價。
如果要給陳水扁總統帶領的執政團隊整體表現打分數,你會給幾分?《遠見》所做的最新民調發現,民眾給予陳水扁總統及其領導的執政團隊打了42.9分,遠低於60分的及格分數。
其中泛藍受訪者只給了陳水扁及其團隊31.5分,泛綠民眾也只給了60.6分及格邊緣的分數。
除了行政團隊不及格外,民眾給立法委員的分數也只有47.6分,也是不及格。泛藍及泛綠受訪者對於立法委員表現看法一樣低,分數都在48分左右。司法又受到民眾多少分肯定呢?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有50.7分,仍是不及格。其中泛藍民眾給司法的分數只有48.2分,泛綠民眾高一些,54.9分。
比候選:馬蕭四項勝謝蘇
對於即將來臨的總統大選,人民對於兩組候選人在經濟、兩岸關係、社會價值及族群融合等面向有什麼看法?
當問到「你認為哪一組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是比較真心想要拚經濟?」結果有41.7%民眾認為國民黨的馬蕭配比較真心想拚經濟,遠高於謝蘇配的18.4%。看來,在陳水扁提出「經濟拚得好,也不一定選得上」的談話後,似乎大大傷害了謝長廷提出的「幸福經濟」政見。(見表14)
加上馬英九找了經濟長才蕭萬長搭配,似乎讓民眾較肯定馬蕭配拚經濟的做法。不過,這兩組候選人的支持度,在此調查中皆偏低,值得兩組候選人注意。
另問到「哪一組候選人較有能力突破兩岸僵局,同時爭取民眾權益時」,有52.5%民眾認為是馬蕭配,只有17.1%認為是謝蘇配。泛藍民眾更有89.1%的高支持率認同馬蕭配有此能力,泛綠則只有52.1%支持謝蘇配,更有24.3%認同馬蕭配。至於中立選民也比較認同馬蕭配在不影響台灣人民權益下,比較有能力解決兩岸僵局。
至於「哪一組候選人當上正副總統後,較能以身作則,重建台灣社會價值?」有49.7%民眾選擇馬蕭配,有22.5%民眾選擇謝蘇配。馬英九在政壇上有政治潔癖的形象,如果沒有被特別費起訴,應可獲得更高的認同度。另謝蘇配也有案在身,同樣削弱了清廉正直的形象,在此次調查中,支持度也不高。
最後問「哪一組候選人當上正副總統後,較能堅持社會正義、公平對待不同族群的民眾?」有47.7%認為馬蕭配,有26.9%認為是謝蘇配,謝蘇配支持度雖未贏過馬蕭配,但為四題中最高者。(見表17)
整體而言,兩組候選人目前的政見其實都被公投與一階段、兩階段投票等爭議所掩蓋。
選舉的方法與過程,還有與選舉外的公投議題,已被操弄成為2008年大選的首要問題,喧賓奪主,人民根本聽不到兩黨候選人的政見在哪裡,使得兩組候選人的支持度都不算太高,值得再加強。展望新的一年,是否大選過後台灣會有更明朗的未來?人民能重振信心?變數仍多。
(詳細圖表請見2008年1月號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