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生物科技等顛覆性技術快速發展,Open AI創辦人奧特曼甚至敢言,人類將在下個百年迎來史無前例的進步時,台灣在這次的工業革命可以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不能滿足於晶片的生產角色,而是應該去挑戰更多AI的應用。(本文為衛城出版《科技與大國崛起》一書之推薦書評,作者為《READr》總編輯簡信昌,以下為摘文。)
2022年底,OpenAI公司發布了ChatGPT的LLM(大型語言模型)供一般民眾上網使用,開啟了AI(人工智慧)的一個新的時代。
而這所謂的一個新的時代,真正具有時代意義的部分,在於他讓AI走進了一般人的生活裡,讓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透過AI來協助工作與生活上的各種事情。
這和過去在企業或工廠中使用AI也有很大的不同,在ChatGPT以前,企業大多會需要自己收集各種資料,並且很多情況下,也要耗費大量的運算能力,重新訓練出一個為自己量身打造的AI模型。
這對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是難以負翻投資的成本。當然,ChatGPT之後的各種LLM都為這個狀況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現在不僅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都能以一般的價格,讓AI來改善自己的效率,甚至取得自己原來還沒有學習到的技能。
回到2022年底,在ChatGPT發布之前,大多數使用者可能也不認識OpenAI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相較於現在,即使我們坐在咖啡廳裡,可能都還能聽到隔壁桌對於LLM侃侃而談(Large Language Model,大型語言模型)。
而上一次AI大幅度出現在大家日常討論,可能是2016年,由Google收購的DeepMind發布的AlphaGo,擊敗了韓國的棋士李世乭。
(延伸閱讀│被Al擊敗後來怎麼了?前棋王李世乭沉澱8年吐真實心聲)
那時候,大家都還以為AI只能用來做一些無關緊要的事,距離我們都還太過遙遠。而當時在AI領域耕耘已久的Google,在ChatGPT發布後,卻在使用者的選擇上,處於苦苦追求的狀態,難道是Google這幾年在AI領域上停滯了嗎?
其實目前大多數的LLM都根基於一個Transformer的架構,而Transformer則是2017由Google發表的一篇論文所提出。但是真正走入廣泛應用,卻是在ChatGPT之後,讓AI真的進入了戰國時代。
2025年1月,由中國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發布的DeepSeek-R1大型語言模型,號稱透過蒸餾的方式,可以用更少的成本來完成效果相同的模型。也讓AI正式成為了科技大國之間的戰爭。
(延伸閱讀│DeepSeek與ChatGPT差異在哪?前任實習生這麼說)
通用技術的普及對於經濟權力的轉移正是《科技與大國崛起》的主軸,其中第4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變革,也正是在討論AI對於現階段大國之間科技與經濟博奕的轉變。這也完全反映到目前最新的LLM戰爭,不僅於科技巨頭們的戰爭,也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
而以書上提到的技術變革,近代的通用技術普及卻也已經跟過去的鋼鐵產業、汽車、電氣設備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例如個人電腦的發展,當時日本在電腦製造的技術,對於美國挑戰失利,主因在於缺少電腦化的電腦工程人才。也因此無法在製造電腦之外,有效擴散電腦使用技術。
對於這個狀況,如果我們可以用更容易理解的說法,應該可以說是缺乏「殺手級應用」。因為當通用技術需要被普及,也意味著怎麼讓更多一般大眾能夠輕鬆的使用這些技術,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使用門檻。
當時個人電腦剛開始落地時,大多數人需要以複雜的作業系統使用電腦,這讓大多數人無法簡單體驗用技術來改善工作流程。一直到微軟(Microsoft)推出Windows 3.1,以圖形化介面去讓使用者簡單操作電腦,因此幾乎獨占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市場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後來的Office系列也以類似的方式,獨占市場的同時讓Windows有了難以撼動的地位。
在書中討論的第3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腦普及的變革,到第4次工業革命中美的AI競爭之間,或者還可以來討論一個類似的案例,也就是網際網路的普及與科技大國的競爭。
大家現在幾乎每天都會使用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其實是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為了滿足內部科學家資訊共享需求所發明的。但是後來也是因為許多矽谷公司們創造了許多殺手級應用,造就了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科技巨頭。
想要產生這些應用,除了人才、創新,也跟政策以及各種資金緊密連結。我們可以看到,從軟體時代開始,通用技術的普及與擴散,已經迥異於過去的工業革命的發展路徑。
而從網際網路的霸權挑戰開始,也有別於以往科技大國的競合。TikTok在全球大行其道,不但挑戰美國科技巨頭地位,也確實影響了全球年輕人的生活。
對於書中提到,地緣政治對於通用技術的普及,TikTok跟AI也都是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尤其當TikTok正面臨必須拆分美國業務出售才能繼續在美國營運的訴訟時,科技大國的對抗更可見一斑。
本書的重點當然還是在於第4次工業革命的AI,雖然我們很難預測未來,但是從自動駕駛,機器人的開發以及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用,我們也許可以預見AI對於人們未來生活的影響程度。
而台灣在這一次的工業革命可以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也有諸多的討論,但我們應該不能滿足於晶片的生產角色。當我們去看書中描述日本在電腦發展初期嘗試對美國的挑戰,再從電腦以及網路開始的各種科技發展的更迭去思考,台灣該走的路應該是去挑戰更多AI的應用。
(延伸閱讀│比爾蓋茲AI書單《控制邊緣》:我們即將跨過人類歷史重要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