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享遊上埃及1〉奢華郵輪 荒漠行船 愈復古愈時髦

林奇伯
user

林奇伯

2007-12-20

瀏覽數 25,650+

享遊上埃及1〉奢華郵輪 荒漠行船 愈復古愈時髦
 

本文出自 2007 / 12月號雜誌 在COACH,看見品牌新風潮

復古風在全球時尚界吹了好幾年,仍方興未艾。現在文明古國埃及,也興起時髦復古旅遊趨勢。

到尼羅河上游乘坐19世紀歐洲殖民地造型郵輪,用「自我風格」把文化、科學、自然生態、休閒等多元玩法串連起來。荒漠中緩緩行船,讓人心情無比放鬆與飽滿。

《紐約時報雜誌》曾經盛讚尼羅河上游「納瑟湖」的歐仁妮皇后號(M.S. EUGENIE)郵輪,是世界上「最俊俏」的郵輪之一。外觀、公共設施、套房陳設不只展現復古、豪華氣度,還十分雅緻。郵輪行程也十分休閒,改變一般人認為尼羅河郵輪太過嘈雜的印象。

埃及古文明是人類歷史最炫麗的一頁,埃及的金字塔、神廟等古蹟多為石材建築,在沙漠乾燥氣候的良好條件幫助下,雖經歷了數千年仍多保存完整。例如著名的吉薩金字塔就是「世界七大奇景」目前僅存的一個。

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埃及,長約6650公里。在古代,尼羅河具有水源、農業、交通、宗教等多元意義;每年固定的氾濫為沿岸帶來豐沛的水源與肥沃土壤,周而復始的自然現象也孕育了「死而復生」的宗教概念,於是進一步發展出木乃伊、金字塔、神殿等文化資產。許多人乾脆稱,埃及文明就是「尼羅河文明」。

從19世紀起,尼羅河已成為歐洲中產階級的必遊聖地,大批旅行者甚至溯河而上,尋找尼羅河發源地。尼羅河沿岸豐富的文化、自然資產更衝擊歐美知識分子,如福婁拜、馬克吐溫等作家就深受尼羅河文明啟發,南丁格爾也是在她的尼羅河旅行後,立志將一生奉獻給病人。

尼羅河旅行流行200年了,今天仍然是埃及觀光經典。近年來,一個寧靜、有格調的尼羅河郵輪行程更在歐洲旅遊界悄悄發燒,特別是在由亞斯文(Aswan)大壩所圍起的「納瑟湖(Lake Nasser)」。

郵輪魅力1〉看不完的湖光水色

遊納瑟湖 享受限量懷舊

輪船在湖面靜靜前行,廣闊的湖面與連綿的荒漠,讓人望之心曠神怡,且這裡自然生態完整,又可拜訪水壩建好前被搶救遷移的一個個古蹟,寧靜中享受豐富的旅遊資源,感性、知性兼具。

要理解納瑟湖的魅力得從19世紀談起。

19世紀末起,尼羅河在100年內興建兩個大壩,改變了整個埃及的生活結構,也開啟埃及人文、自然、觀光業的劃時代新局面。

舊壩是英國人在1898年興建,它讓尼羅河氾濫不再,也帶動上游(通稱「上埃及」)的觀光業,國際飯飯店連鎖Sofitel旗下兩家知名老旅館舊大瀑布飯店、舊冬宮飯店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奠下今天上埃及復古旅遊風的基礎。

但由於舊壩設計承載力不足,雖經過兩次加高,雨量豐沛年份還是會出現幾乎漫壩的險境,為避免整個埃及因潰壩而遭淹沒,1960年由蘇聯出資幫助再建新壩「亞斯文大壩」,1970年完工,1976年水庫達到設計水位,庫區通稱為「納瑟湖」。

雖然1976年納瑟湖滿水位後,埃及旅遊業就看好觀光資源的開發,但為避免生態與古蹟負荷不了龐大旅遊人潮,業界與政府間達成限制船隻數目的協議,目前納瑟湖上只有六艘郵輪航行,旺季時船上一房難求,在歐洲是屬於高價行程。

現在船公司也都特別標榜納瑟湖所代表的「尼羅河美好舊時光」,特意減緩行船速度,提高休閒氣氛;另外,船公司還特意打造現代、復古兩種船隻,其中以19世紀復古設計郵輪最受歡迎。

多層次觀光 壩上壩下感受大不同

曾在埃及留學多年的旅遊作家褚士瑩就特別推薦納瑟湖旅遊。「在歐洲人領頭下,納瑟湖觀光活動已經成熟到不只有文化古蹟、生態考察,甚至連淡水釣魚活動都十分熱絡,」他說。

亞斯文大壩解決尼羅河氾濫問題,卻也將尼羅河分隔成兩個部分。

在自然生態方面,壩下高度開發,沿岸綠意盎然,失去荒漠景致;郵輪數量暴增,河上摩肩接踵,野生動物幾近絕跡。

壩上湖區則維持尼羅河原生態,成為活生生的「埃及自然標本」,水域裡有淡水魚類、鱷魚、白鷺等,沿岸荒原則有眼鏡蛇、狐狼,沙地裡更滿布蠍子與堆糞甲蟲的洞穴,吸引大批生態觀察者、釣魚愛好者前來,遊客行走神廟周邊最好別穿涼鞋,免得被毒蠍螫了。

在古蹟保存方面,湖區水位高漲,不只居住該區的努比亞人必須遷村,導致努比亞文化特色迅速勢微,大量古神廟也難逃遭到淹沒的命運。

當時埃及政府向國際間釋放求援訊息,引發1960年代國際考古界大動員,竭盡工程、考古技術,墊高或者遷移,與時間賽跑,保存了23座神廟。

「大多數古蹟仍永沉湖底,沒有人能估計到底有多少古蹟和文物未被考古出來就消失了,」站在大壩頂上往南眺望,導遊哈梅德(Hamed)感慨萬千。

不過,諷刺的是,古蹟浩劫與當初使用的工程技術反而成為觀光新賣點,在吉薩金字塔的高知名度下,被搶救出來的卡拉布夏神廟(Temple of Kalabsha)、拉美西斯二世神廟(Temple of Ramesses II,屬阿布辛貝神廟群)並稱上埃及之鑽,更添傳奇色彩,讓人珍惜。

「多舛的命運為納瑟湖帶來歷史、自然、科技、休閒多層次觀光意義,又有『搶救古蹟』的故事性,來一趟納瑟湖郵輪之旅最豐富不過,」已經出入埃及六次之多的英國遊客基斯(Keith Ellender)說,今年秋天就特別和妻子珮娜珞珮(Penelope)選擇遊納瑟湖做為多次旅行的總結。

郵輪魅力2〉享不盡的行船樂趣

搭皇后號 經典復古奢華

「歐仁妮皇后號」在1993年建成,是納瑟湖上第一艘、也是最典型的復古式郵輪,設計風格融合19世紀英、法兩國殖民色彩,外觀像是傳統滑槳式輪船,內部裝潢則充滿當地努比亞式的民俗風格。

這艘郵輪總載重1000噸,共有54間客艙,大部分房間都附有陽台,擺放茶几與躺椅,當船在湖面航行時,可以私密地靜賞湖色風光。

在船的最前頭,有兩間高級套房,裝潢典雅,浴室由大理石砌成。其中最頂級的Imperatrice套房在旺季時每晚叫價700美元,不但陽台就是船頭,獨覽湖光山色,還附設小客廳,擁有專屬瓷器餐具;浴室內還附有按摩浴缸、冰箱,是屬於有品味的奢華。

除前後兩側為套房,船的中段皆為公共設施。艙底是餐廳,一樓為前檯,二樓是交誼室,三樓是酒吧兼戶外咖啡座,船頂則有游泳池與躺椅。

在閃亮陽光下,游泳池泡一泡,紓緩了身心,再躺到大通座躺椅上吹涼風、曬太陽,眼前湖面波光瀲灩,湖的兩側荒漠一片,有情、有景;單獨旅行頗有將海天擁入己懷的寂寞與豪邁,若是戴著墨鏡與其他著泳裝的單身男女相望,也是豔遇可能性無限。

如果是情侶同行,則充滿天地遼闊唯你我相屬的甜蜜感。英國遊客珮娜珞珮說,結婚數十年,來到這裡讓她珍惜自己難得的美滿婚姻。

做頂級經典 服務料理多國籍

船上每天供應三餐,還有下午茶、雞尾酒時間。晚餐多屬晚宴,乘客著裝正式,是歐式老派格調。餐廳因在船艙底層,窗外水面正與人的視線平行,水面下用餐感受奇妙。餐廳後面是廚房,16個工作人員從清晨到深夜一刻沒停過,偶而還要上甲板張羅烤肉宴。

主廚奈馬瑞(Namary Atta)已有八年主廚資歷,曾在沙烏地阿拉伯五星級飯店歷練過,並定期前往埃及最頂級的開羅四季飯店受訓。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法國菜、西班牙菜、義大利菜、埃及菜,甚至中國菜與日本壽司都難不倒歐仁妮皇后號的廚房,」奈馬瑞自豪地說,這裡的乘客就像聯合國,每一餐都要變花樣,還得滿足多國籍口味,沒有十八般武藝是不行的。

船上的服務也非常國際化,船務經理何山姆(Hossam El Din Ismail)指出,服務人員多畢業於大學觀光相關科系,精通多國語言是基本要求。

「每個客人因古蹟、自然、休閒等不同目的而來,但享受19世紀的古典服務卻是最基本的要求,」他說,埃及的頂級奢華旅遊市場愈來愈大,但納瑟湖的獨特與懷舊卻是「限量消費」,許多客人預約等候了好幾個月才能成行,所以歐仁妮皇后號服務絕對隨時保持在最「經典」的狀態。

郵輪魅力3〉玩不停的四天三夜

賞神廟群 多層次多角度

歐仁妮皇后號的基本行程是四天三夜,從亞斯文出發,沿途停靠三個神廟群,船速維持在每小時14公里,因湖面平靜,晃動不大,不必怕暈船。每到一個景點,會以小船接駁上岸,花兩個多鐘頭參觀,然後再回到船上休息曬太陽。

由於強調復古休閒風,歐仁妮皇后號展現她的慢行風格,第一夜是停靠在碼頭上不動的,旅客第一天下午入住後,可以先梳洗休息,傍晚時分才由小船接往碼頭不遠處的卡拉布夏神廟群參觀。

這個神廟群包括卡拉布夏神廟、瑪杜莉絲神廟(Temple of Mandulis)、貝瓦利神廟(Rock Temple of Beit El Wali),均是從現已淹沒的湖面下數十公里外遷過來重建,但由於重建技術先進,完全看不出是被移動過的。

這個廟群充分反映了上埃及神廟常見的四大特色:一、廊柱型建築,外型宏偉粗曠,雕工精細。二、歷史多層次遺痕,西元前1500年新王國時期建造,西元前百年托勒密王朝時代改建,羅馬統治的基督教時期遭改裝為教堂;三、浮雕與壁畫狀態維持良好;四、展現1960年代考古界大動員先進遷移技術。

瑪杜莉絲神廟 古埃及藝術代表

對埃及歷史有障礙的遊客可以先拋開考古的重擔,用藝術性的觀點欣賞古埃及美學。

以瑪杜莉絲神廟為例,這裡的廊柱巍峨壯麗,且因石材堅固,即使經過數千年,仍屹立不搖。石柱的頂端還呈現尼羅河象徵──蓮花的形狀,彷彿一株株高聳入雲的巨大花瓣。

由於基督徒改建成教堂的方式是在原浮雕壁畫上抹上一層泥土,反而讓千年前的藝術得以免於風化,保存良好,甚至連顏色都還十分鮮豔。

對埃及藝術有深入研究的建築作家陳世良分析,此處的浮雕與壁畫呈現出埃及數千年一致性的風格,有一套程式化的共通性:

一、人物表現採「平面立體化」,凸顯人體特色,臉是側面,身體正面,腹部以下兩腿又畫為側面,腹部肚臍部分呈圓弧性感。

二、故事性強,寫實又魔幻,國王與神祇永遠是圖像中最大的,被殺死的敵人則顯得渺小,攤倒一地。

三、佐以象形文字,呈現符號美學,有類似中國繪畫裡的題詞效果。

達卡神廟群 體驗四聲驚呼讚歎

當走出神廟時,落日餘暉,湖面被染成金黃一片,歷史的興衰榮枯令人感歎。

回到船上飽餐一頓,船則在清晨4點悄悄啟航了。

船長馬哈莫得(Mahmod)是14年來「唯一」的船長,胖胖的身體穿著埃及傳統服飾坐在船長室,笑容讓人有十足的安心感。「不用擔心,納瑟湖寬廣水深,完全不必擔心偏離航道而擱淺,乘客只要負責放鬆自己就行,一切包在我身上,」他笑著說。

第二天船會經過北迴歸線,下午才抵達第二個達卡神廟群。包括沙布谷地(Wadi El Seboua,又稱獅王谷)、瑪若克神廟(Meharakka)、達卡神廟(Dakka);遊客到這裡通常會四陣驚呼。

埃及觀光業曾做過不完全統計,人面獅身是最讓觀光客興奮的埃及象徵。上岸處就是獅王谷,人面獅身可不是像吉薩一樣只有一隻,而是兩大排「人面獅身大道」聳立,此時第一陣驚呼出現,「好可愛!」讚歎聲四起。

第二陣驚呼是騎駱駝。因神廟距離超過一公里,遊客可以選擇騎上路駝,由努比亞孩童牽著,一路如19世紀的考古隊緩緩前進。右側是廣闊湖面,左側則是千年古蹟,氣氛十足。不善騎駱駝的遊客往往十幾分鐘內驚恐呼叫聲沒停過,增加了旅程的刺激感。

第三陣驚呼是神廟工作人員把已拔掉毒刺的蠍子、或小鱷魚等野生動物放在遊客身上、頭上拍照,令人腳底發毛。

第四陣驚呼則是走向碼頭處的沙地上,滿滿是毒蠍躲藏的洞穴,偶而還有蠍子探頭,腳踩在上面要很有勇氣。

阿布辛貝雙神廟 媲美敦煌石窟

第三天的驚奇是開始於船上。首先是上午船行經過亞馬達(Temple of Amada)神廟,但因為此處不能上岸,只能遠觀欣賞,當作是黃昏抵達阿布辛貝的序曲。

當過午時分,船上搖鈴聲大作,阿布辛貝神廟赫然在望。而搭郵輪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唯有從湖面才能同時看到拉美西斯二世神廟(Temple of Ramesses II)與娜菲泰莉皇后神廟(Temple of Queen Netertari)。

這兩座神廟今天已成為上埃及的代表,其壯觀程度媲美中國敦煌石窟,考古學家甚至稱呼為「特洛伊城再現」。

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入口處崖面矗立四座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座像,左邊第二座考古隊遷移時刻意維持其崩塌狀態,讓歷史的滄桑感更形震撼。

神廟大廳北面牆的大戰役圖示尼羅河谷地所發現最精細的浮雕,人物超過1100個,整個戰役栩栩如生,戰車車軌聲音彷彿都還聽得見。

娜菲泰莉皇后神廟則是拉美西斯二世為妻子所建。「娜菲泰莉」在古埃及文中代表的是「美人中的美人」,神廟崖面上也刻著拉美西斯二世與愛妻、子女的雕像,神殿內有娜菲泰莉皇后觀賞先生英勇殺敵的壁畫,深深愛意令人動容。

以歷史聲光秀畫下完美句點

歐仁妮皇后號所提供的阿布辛貝神廟震撼也是足足地有三個層次。除了傍晚抵達時的「雙神廟」美景,晚上還有聲光秀與湖面用餐。

夜晚的阿布辛貝神廟又是另一番撼人景緻,崖前刻意從底下往上打照明燈,凸顯雄偉氣勢;待遊客坐定後,燈光突然一暗,聲光秀展開!交響樂砰然響起,山谷中迴音不斷,突然間神廟成為一座大螢幕,電影圖像和雕像時而交錯,時而重疊,扣人心弦。

聲光秀的主題是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業,加上1960年代的神廟遷移工程。當時為了保存這兩座古蹟,由51國專家斥資3600萬美元,將神廟切割成1000多塊大石,搬遷後再重新組裝;觀眾在短短30分鐘內經歷了幾千年,保存古蹟的心情也油然而生。

為了讓遊客沉澱一整天的震撼,歐仁妮皇后號在晚餐時展現第三層神廟欣賞活動,船舶在港灣內不斷繞圈,遊客則在甲板上用餐,欣賞美景,並細細回想多日來的納瑟湖宴饗,旅程走到終點,在船上度過最後一夜。

第四天中午前遊客陸續離船而去。船務經理何山姆說,即使在歐仁妮皇后號上工作這麼多年,每個星期陪旅客歷經這樣的豐富之旅,他仍每一次都難掩悸動。

「一切像回到19世紀歐洲旅行者剛接觸上埃及時的驚喜,」何山姆說,納瑟湖是埃及僅存的殖民地旅遊風情,且套裝完整,在這裡歷史、自然、科技、休閒四合一,卻仍有大多數的亞洲旅客不知道這裡的美,」他希望能有愈來愈多的亞洲人到來,因為歷史是屬於全人類的資產,埃及人大方分享,決不私藏。

(編按:努比亞人為居住於今埃及南部與蘇丹北部的少數民族,古努比亞人曾統治並創造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