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根據《遠見》調查,20~29歲族群對政治人物的印象分數,跟整體選民相當不同。面對這些即將成為主流的年輕世代,政治人物必須關注新世代對「政黨傳統印象」的轉變,甚至要更重視從政者個人特質與溝通風格。
1996年,台灣以「直選總統」開啟華人世界一個新的民主化紀元,那一年出生的小孩,注定對政治有了全新的認知。這些人,以及接下來九年(至2005)出生的人,在2025年成為20至29歲族群。這群人對政治的想法,真的和其他年齡群組有很大不同。
根據「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於4月21至28日完成「政治人物好感度民意調查(註1),調查結果以平均分數由高自低排列顯示:台中市長盧秀燕(6.17分)、高雄市長陳其邁(5.70)、台北市長蔣萬安(5.70分),接下來依序是總統賴清德(5.34分)、立法院長韓國瑜(5.16分)、行政院長卓榮泰(4.98分)、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4.34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4.19分)、民眾黨主席黃國昌(4.18分)、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3.55分)。(詳細調查相關資訊請參閱2025政治人物好感度調查。)
20~29歲怎麼看政治人物
透過以「多元尺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展示,則可進一步了解全體受訪民眾對10位政治人物印象分數的差距。MDS 的統計技術,主要將受訪者對政治人物的「印象差距」轉換成圖像上的距離與位置,提供直觀地看到誰和誰的形象「類似」或「不同」。
在表1,橫軸是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政黨定位認知,民進黨在最右,國民黨和民眾黨在左。縱軸是經過集群處理過的印象分數,由於兩個軸在圖中是互相垂直的關係(兩者相關係數必須為零),原始形象分數受到統計上的轉軸處理,「被迫」壓縮成二維相關位置。
依此,表1出現「最醒目」的竟然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他的政黨屬性(橫軸)同盧秀燕,但形象分數(縱軸)和柯文哲、黃國昌相近,所以MDS判定和柯、黃同一個類別。就統計上來看,這樣的分配歸類處理相當合理,只是乍看之下,覺得有點突兀。
表1.全體選民對十位政治人物的喜好度
持續以相同的處理方式,將受訪民眾依照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地區等各種人口特徵,進行MDS圖形展示。
在眾多相似統計報表之中,20~29歲的群組,呈現的數據相當突出。
亦即20至29歲年齡組的受訪者,他們給十位政治人物的印象分數依序和整體不同。
其中,柯文哲在全體選民排第7,在20~29歲選民中則是排名第1。賴清德在全體選民排第4,在20~29歲選民中則是排名第8。(見表2)
表2.全體與20~29歲選民對十位政治人物喜好度排名
排名 | 全體 | 排名 | 20~29歲 | ||
1 | 盧秀燕 | 6.17 | 1 | 柯文哲 | 5.68 |
2 | 陳其邁 | 5.7 | 2 | 盧秀燕 | 5.56 |
3 | 蔣萬安 | 5.7 | 3 | 陳其邁 | 5.43 |
4 | 賴清德 | 5.34 | 4 | 蔣萬安 | 5.42 |
5 | 韓國瑜 | 5.16 | 5 | 黃國昌 | 5.2 |
6 | 卓榮泰 | 4.98 | 6 | 卓榮泰 | 4.773 |
7 | 柯文哲 | 4.34 | 7 | 韓國瑜 | 4.768 |
8 | 朱立倫 | 4.19 | 8 | 賴清德 | 4.76 |
9 | 黃國昌 | 4.18 | 9 | 朱立倫 | 4.7 |
10 | 柯建銘 | 3.55 | 10 | 柯建銘 | 3.63 |
詳細對比表3橫軸,呈現出20至29歲民眾,所認知的政治人物和民進黨賴清德的差距。賴在最右邊,柯文哲在最左,向右依序是蔣萬安、黃國昌、韓國瑜、盧秀燕、朱立倫。
而由縱軸經過集群處理過的印象分數觀察(位置愈往上方分數愈高)。
綠營陳其邁最高人氣
民進黨最高人氣的是陳其邁、卓榮泰,賴清德只能排第三。
在藍白部分,柯文哲第一,其次是盧秀燕、蔣萬安、黃國昌、朱立倫、韓國瑜。這個次序呈現了年輕世代對台灣政治人物的偏好與情緒。
表3也顯示:賴清德與最受20~29世代歡迎的柯文哲距離最遠,顯示此世代對賴清德的認同感較弱。
表3.20~29歲選民對十位政治人物的喜好度
年輕世代對於政治人物的感受果然就是不同。年輕世代與整體民眾在政治人物好惡上的顯著差異,也再次提醒政治人物,必須關注新世代對「政黨傳統印象」的轉變,甚至要更重視從政者個人特質與溝通風格。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遠見民調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