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人工智慧缺它不可?張慶瑞:量子科技時代必然到來

傅莞淇
user

傅莞淇

2025-05-02

瀏覽數 1,300+

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傅莞淇攝
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傅莞淇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過往幾年間,盤踞科技頭條的常是人工智慧,但對量子運算的關注與投資也在顯著攀升。這兩項看似晦澀難解的複雜技術,在相互助益下,能開創什麼樣的新時代、新機會?

鉅額投資計畫、建置研發中心,以及晶片技術突破,近期量子運算領域新聞頻繁,大規模應用的前景與時間軸卻仍無定論。在現今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經濟局勢中,增添一抹混雜興奮及困惑的情緒。

而這並不是量子運算唯一與人工智慧熱潮相似之處。

在4月25日舉辦的「量子AI時代下的全球經貿新思維」講座中,物理學博士、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直指,人工智慧與量子運算都在研發領域醞釀多年,「原本沒沒無聞的兩個東西,突然變成當紅炸子雞,為什麼?是經濟產能出來了。」

張慶瑞深研量子計算及應用多年,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以及台灣大學IBM量子電腦中心主任。亦曾任台大代理校長。

綜觀人類科技發展,張慶瑞表示,人類知識的進展推動一波波的應用革命,從電磁學理論到無線電革命,大約相隔一百年。「量子知識在一百年前出現,現在出現量子科技革命,按照歷史法則是正常的。」張慶瑞說,「我們認為量子科技就是現在。」

這似乎反駁黃仁勳先前對「非常有用」的量子電腦期程估算。但張慶瑞解釋,量子突破正在陸續出現;這指的是量子電腦能做到古典電腦做不到的特定任務。跨越100個邏輯量子位元的分水嶺,大幅擴大運算能力及實用性,預計3~5年內有機會達成。

不過,從技術突破到擴散應用,會花上更長的時間。張慶瑞認為,量子技術開始普遍化、讓民眾生活有感,25~30年是較受到普遍接受的時間軸。這與黃仁勳對量子電腦投入實際應用的時程估算是相近的。

量子運算及人工智慧彼此助力,形成正向回饋

從氣候變遷到醫療保健,人類社會迎戰日趨龐大、複雜的問題,不僅需要更高度的智慧,也需要更強大的算力。量子運算與人工智慧的攜手合作,不僅是自然的發展,可能也是必然的選擇。

張慶瑞曾數度以「火」與「氧氣」比喻兩者關係。人工智慧就像「火」,但現有的古典電腦不足以提供足夠的氧氣。唯有量子科技,才能提供近乎無限的「氧氣」,讓人工智慧的火焰徹底燃燒,釋放真正的潛能。

張慶瑞指出,現階段我們處於「人+生成式AI」的階段。下一階段將是「人+通用人工智慧(AGI)+量子科技」,下下階段則是「人+超人工智慧(ASI)+量子物聯網」。

張慶瑞指出,現階段我們處於「人+生成式AI」的階段。傅莞淇攝

張慶瑞指出,現階段我們處於「人+生成式AI」的階段。傅莞淇攝

張慶瑞向《遠見》解釋,要打造能力與人類相當的AGI,料將需要古典與量子的混合算力支持。僅靠現有的半導體技術,不足以達到AGI所需的思考與推理能力。而門檻更高的ASI,需要更即時、快速且通透的連結度,這有賴更加成熟的量子技術。張慶瑞認為,也只有到了量子物聯網的階段,「元宇宙才會真正出現。」

訂遠見就送西堤餐券!只要2,880立即訂閱>>

未來一段時間內,量子技術與人工智慧將彼此助力、加速發展。人工智慧可以加速量子技術研發,量子技術也將加速人工智慧的運算。張慶瑞指出,這兩者是正向回饋的關係。

例如,量子科技可能升級機器學習模式,打造下一代的人工智慧。目前許多AI模型基於類神經網路模式,這是一種多層的結構,神經元節點的連結限於鄰近層之間;基本上是簡化了計算難度的「受限版」玻茲曼機(Boltzmann machine),只能計算局部最佳解。

但使用量子電腦,理論上可讓神經元節點跨過鄰近層,與彼此構築更廣泛的連結,也更接近人腦的連結方式。如此一來,電腦能夠計算全域最佳解,邁向真正的玻茲曼機。

更強大的人工智慧,也能加速量子科技進展。張慶瑞解釋,一方面,量子運算可加速現有演算法;另一方面,量子問題對人腦來說較不直覺,若能利用人工智慧突破古典思維,可能為當前難題找出新解法。

量子漸成地緣政治熱點戰場,半導體基礎是優勢也是劣勢

目前量子技術錯誤率仍高,應用多限制在容錯率較高的領域,如金融、製藥、材料與大數據等。但其龐大應用潛力已受到愈來愈嚴肅的看待。

例如,早在1994年,數學家秀爾(Peter Shor)便提出一套量子演算法,理論上可利用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特殊性質,快速破解RSA加密系統等常見的網路加密技術。但由於硬體未能開發出來,這項安全風險並未受到太大關注。

但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已於2024年正式發佈後量子密碼(PQC)標準,預計在2035年全面停用傳統加密演算法;這也與英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NCSC)的時程一致。顯示擁有足夠解密能力的量子電腦,可能將在未來十年出現。

量子運算具有的龐大潛力,被認為與國家競爭力緊密相依,已成為人工智慧之外、另一場「不能輸」的戰役。4月底,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撰文喊話,美國在量子運算上不可落後中國。其論調與人工智慧競逐者對想像中的AGI意涵如出一轍。

張慶瑞認為,在量子技術進程中,地緣政治的競爭難以避免。未來,擁有較先進技術者與技術落後者之間的差距會擴大。擔心單方面開放合作、他人卻秘密加速,導致美、中兩大國陷入囚徒困境,這也是目前所見的現況。

台灣雖具有半導體產業基礎,但面對成本高、技術複雜度高的量子科技,目前進展落後,也缺乏整合人才。張慶瑞指出,台灣擁有很多科技人才,但多集中在半導體與生醫產業。而量子運算的關鍵技術,並不是半導體技術。

他以汽車與飛機舉例。飛機產業的發展遲於汽車,很會做汽車的人不會自己做飛機,但是飛機也不會完全取代汽車。在飛機起飛後,汽車產業仍然有進展,但在交通運輸系統內的用途有限,去不到飛機能去的地方。

張慶瑞認為,台灣很難靠一己之力打造量子電腦,「因為它太複雜了,而且也太晚了。」但台灣可以設法打入量子產業供應鏈,在半導體產業中打造低溫處理元件的經驗,可以是一個理想切入點。

張慶瑞相信,「量子科技一定會出現,只是速度多快。」有鑒於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的重要性,「一旦典範轉移,風險是很大的。」從民間到政府,以更具組織及策略性的方式擬定行動路線圖,會是較理想的進路。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