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上流傳的「426東京大地震」預言引發了台灣與日本民眾的廣泛關注與恐慌。雖然當天並未發生預言中的災難,但這場風波暴露了近期台灣與日本社會何種底層心態?未來預言的準度如何看待?一樣的焦慮還會發生嗎?請見專家完整解析。
預言焦慮的心理與根源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預言」一直扮演著特別的角色,尤其在社會動盪、自然災害頻繁的時代,人們對預言的關注與信任更是迅速上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及日本等地對預言特別敏感,甚至出現「預言焦慮」的現象呢?以下是幾個關鍵因素:
1. 不確定性的恐懼
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颱風等,往往來得突然且破壞性巨大。台灣位於地震帶,過去歷經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等創傷事件,使得台灣人對災難的警覺性極高。因此,當有關「即將發生重大地震」的預言出現時,即便缺乏科學佐證,仍容易引發焦慮與恐慌。
近日引發熱議的「426東京大地震」預言便是例子。儘管毫無科學根據,仍造成部分民眾恐慌,許多人推遲赴日行程,甚至取消計畫。《ABEMA》報導指出,即便地震預言一再未能應驗,人們仍樂於討論、轉傳,顯示出一種「想要熱鬧、期待刺激」的社會心理。
2. 社群媒體的快速擴散效應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社群平台成為消息傳播的主要管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指出,虛假資訊在社群媒體上的傳播速度遠快於真實資訊。而根據日本大學危機管理學部教授福田充的分析,「謠言的傳播量=重要性×模糊性」── 當訊息既關乎生命安全,又帶有模糊空間時,特別容易被放大擴散。
福田充也提醒,這類災難預言謠言若與陰謀論、邪教或靈感商法結合,將進一步擴大負面影響,使部分民眾陷入不幸。儘管目前社會整體素養尚可,未造成大規模混亂,但仍不可掉以輕心。
3. 尋求控制感與心理慰藉
面對無法掌控的未來,人們本能地尋求預警機制,以減輕內心的不安感。即使預言沒有科學根據,它所帶來的「心理上有準備」的感覺,讓許多人覺得安心。同時,關注預言、討論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也是一種表現行動力的方式,讓自己感覺掌握局勢。
然而福田充指出,這類預言雖偶有提升防災意識的正面作用,但若過度渲染恐懼,操縱人心,實則是邪教與詐騙常見的手法。若一再出現誤報且未發生災害,最終將削弱大眾對真正預警訊息的信任,產生「狼來了」效應,帶來更嚴重的社會後果。
4. 地震發生的真實風險
根據日本政府資料,首都圈及其周邊地區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7級以上直下型地震的機率高達80%。日本地震預知學會會長長尾年恭指出,雖然目前難以在數日前或數個月前精確預測地震,但針對規模8級的巨震,已有發現若干前兆現象。未來10年內,能夠在災難發生「數十分鐘前」察覺巨大地震徵兆的可能性正在提升,這也提醒大家:真正該倚賴的是科學進展,而非無根據的預言。
三大熱門預言解析
1.金城保的「426東京大地震」預言
▶ 預言者:金城保(Kinjo Tamotsu)。
▶ 背景:沖繩出身,自稱「最強通靈者」,曾因命中小型天災、颱風動向而小有名氣。
▶ 預言內容:
.時間:2025年4月26日當地時間14:58。
.地點:日本東京灣北部。
.規模:8.3級大地震。
.影響:將引發30公尺高的超級海嘯,致使東京都會區陷入全面癱瘓、黑暗。
▶ 後續狀況:
.426當天東京並未發生任何重大地震。
.大批民眾因預言恐慌取消日本行,採買大量防災物資。
.日本防災部門出面澄清,目前科學技術尚無法事前精確預測地震時間與地點。
.金城保因預言未應驗,遭日本網友群嘲與批評,甚至被指為「詐欺者」。
2.龍樹諒的「7月5日大地震」預言
▶ 預言者:龍樹諒(Ryo Tatsuki)。
▶ 背景:日本漫畫家,出版過《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該書中記錄了她自稱「夢境中預見未來」的體驗。
▶ 預言內容:
.時間:2025年7月5日。
.事件:發生強烈地震,地點未明確指出。
▶ 後續情況:
.這則預言早於本次426預言事件之前就存在,最近因「預言熱」重新被挖出。
.雖然未具體指名發生地點,但因接近未來時間點,再度引起部分民眾憂慮。
.目前並無任何官方單位證實該預言的可信性。
3.龍婆的2025年預言
▶ 預言者:巴巴·萬加(Baba Vanga)暱稱「龍婆」。
▶ 背景:保加利亞籍盲人預言家,生前多次發表對未來世界局勢、科技變革、自然災害的預言。
▶ 預言內容(針對2025年):
.歐洲將爆發毀滅性大戰,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美國西岸將發生強震,造成重大損失。
.人類首次確認與外星生命接觸。
.科技將在癌症治療、器官培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特別說明:
.龍婆的預言多以「象徵式」語言表達,未精確指出時間與地點。
.歷年檢視其預言,命中率存在爭議,有些成功(如蘇聯解體),有些則未發生。
面對各種災難預言重要的是,我們應保持理性與批判思維,避免陷入無根據的恐慌。同時,應加強防災教育與準備,提高社會的整體韌性。唯有如此,才能在真正的災難來臨時,做出正確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