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我看到螢火蟲了!」剛從苗栗造橋口山步道爬完山回來的村民,對著社造麵食館老闆娘黃秀玉興奮地說著。對於在一旁的客人來說,螢火蟲,有這麼值得分享嗎?原來,這是多年來造橋村民辛勤努力的成果,而幕後的推動者,正是麵館的黃國雄、黃秀玉夫婦。
早期認識黃國雄的人,很難將他與社區營造、終身學習連結在一起。他大學一畢業就從事財務諮詢工作,並成為該領域頂尖人物,工作機會從未間斷,更別想有時間可以常回造橋老家了。
每天與數字為伍的他,養成從數字看問題,並以分數論成敗的習慣。直到三年前,一位鄰居請他寫一份計畫書,從此就與社造結下不解之緣。
對黃國雄來說,寫企劃書是輕而易舉的事,重要的關鍵是數字,例如執行力、時間、預算等,但接觸社區營造後才發現並不是他所熟悉的數字遊戲。
他說,以前只看數字,如果業績少80萬,重要的是如何補齊80萬,不管過程只要結果,但社造與商業的切入點剛好相反,如植栽的樹苗因颱風肆虐毀了七成,商人看到的是死掉的七成,社造看的是救活的三成。
在邊做邊學習中,黃國雄愈做愈起勁,愈學習愈有興致,隨時隨地補充新知,例如何謂催花?文化創意?他每上完一堂課,就很期待下一堂課的到來。「他已從終身學習的學員變成實踐者、分享者,現在是社區營造的行動講師,」苗栗縣示範社區教育團隊執行長曾能崇說。
為社造,開麵店做公共論壇
加入的當時才50歲的黃國雄是支出正多的階段,有三名正在受教育的子女,要從多金的專業經理人轉為全職志工,說來容易,做來困難。只好先從降低欲望著手起:賣掉車子、改騎摩托車;不上KTV,改到村民家串門子聊社造等。
經過實務的操作後,他發現,街上的住戶7點多就熄燈打烊了,即便是他所居住、造橋車站前的平仁路,不到8點就一片黑漆漆。黃國雄心想,總要有個居民可以討論社區事務的公共空間吧!「社造麵食館」就在此需求下開張營業了。
光看麵館名稱,就知道黃國雄有多熱中於社造,連自家店名都堅持要用這兩個字。從此,這個麵館成為居民聚會場所,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信都會被送到這裡來,麵館聚會的功能已遠大於賣麵的經濟效益。
勤於動腦筋的他,開始構思如何造街?如何將農會舊穀倉變成奶莊?黃國雄想讓外界知道造橋是牛奶的故鄉。他並利用社團、學校資源,以學習成長為主軸,開設課程,帶領居民加入終身學習行列。
重溫家鄉話,振興老村落
黃國雄捨棄傳統的辦烤肉、跳舞等活動,改以學習成長為主軸。他用家鄉人慣用的母語──客家話來宣導。
而原本雜草叢生,蟲鳥遠離的口山步道,鄉民以20萬,遠低於政府預估的200萬預算,整治完成。期間,一位志工猝然過世,村民遂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周生」橋,取其「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之意。
多年來,人跡罕至的口山步道,在村民禁止使用農藥噴灑之後,已出現難得一見的螢火蟲。「有樹、有水,才會有螢火蟲,現在連天牛、獨角仙都回來了,」黃國雄像孩子般、興奮地分享著。
另外,黃國雄也創造了老人的價值。今年2月中旬,日本早稻田、新潟工科大學與文化大學、政治大學、台灣聯合大學共同參與規劃造橋社區的活動,當時缺少一名日語翻譯官,黃國雄就把腦筋動到受過日本教育的老人身上,結果不少人自動請纓。事後,80歲的老爺爺榮耀地與孫子分享:「你知道嗎?阿公去當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翻譯呢!」
隱藏在造橋鄉、村間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看著一群原先以打麻將、四色牌、喝酒過日的退休人士,能夠改變生活習慣,黃國雄頗為欣慰。
爸媽忙不夠,把女兒拖下水
不僅以身作則,黃家人可說全家都投入了。造橋的老人關懷據點,每次只有400元預算,卻要服務50多名老人,黃秀玉只要到星期一、四的晚上,就大傷腦筋,「媽媽常自言自語,像昨天她就一直唸上次煮麵疙瘩,明天煮鹹稀飯,煮鹹稀飯好不好呢?」大女兒黃芃瑋說。
正在幫黃國雄編排「造橋社區期中報告」的黃芃瑋,印象中的父親是個嚴肅無話可聊的人,但現在越發有朝氣。
幾年前,黃芃瑋因緣際會幫爸爸做計畫書,並且上台簡報,意外增強邏輯思考、語言表達,以及企劃的能力。父女互動機會變多了,話題也豐富了。「知道社區很多故事後,才發現住在哪裡的某某人原來是親戚,認識了許多街坊鄰居,媽媽也變活潑了,」她說。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靠政商關係,只靠實力提案經營社造,這是我最自傲的,」已經到過苗栗縣100個社區分享過經驗的黃國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