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量數據,如何透過AI提煉精準解方?「我們應該算是台股最純的AI雲端軟體公司」,意藍資訊總經理楊立偉自信的說。數位雲端類股再添新兵,預計在今年5月掛牌上櫃的意藍資訊,主要以訂閱制SaaS(軟體即服務)雲端服務模式為核心,涵蓋高科技、金融、電信、零售、政府機關等大型客戶,全台前十大信用卡銀行七成以上、前二十大零售流通業七成以上都是意藍的客戶。
數據煉金術:三大技術核心支撐意藍成長
數據就原料油田,AI就像煉油廠,缺一不可。意藍的三大自有核心技術,分別是數據索引及搜尋引擎,AI深度語意分析,以及數據擷取及解析技術。楊立偉解釋,意藍每天用搜尋器處理各式各樣的資料,換算成文字量大約是60億到70億個字,不管是餐飲業、零售業,要了解消費者想法、做即時的民調,意藍有很多軟體機器人在網路上面巡邏去收集這些資料,只要是公開例如臉書、YouTube、討論區、各種社團、KOL粉絲頁等,幾乎是地毯式搜尋超過20萬個網站。巡邏台灣一圈大概只需要15分鐘,最後產製報告。
楊立偉舉例,大型國際化妝品集團要了解競爭對手推出了什麼新產品、現在又流行什麼保養成分、消費者關心的功效是什麼?以前都用人慢慢去蒐集分析,可能還要做問卷調查或市調,但大多久久做一次,比較快的變化它就反應不出來。現在大家幾乎都會上網討論或評論,意藍就是大量去分析這些消費者的聲音。
AI深度語意分析圖樣很重要,AI能不能看得懂,消費者的文字到底是在稱讚你還是在罵你?他的情緒和立場到底是什麼?要能夠用語意分析做出來。
目前雲端資料分析服務占公司營收八成,另外兩成則是智能搜尋。有很多企業想把內部的資料也交給意藍處理,於是就推出把內部的知識甚至跟外部的輿情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知識管理。「也就是說,企業現在都想,如果自己有一個專屬的GPT有多好,是安全可靠、不用把資料外洩的,我們就可以為客戶去建專屬的模型。」
從自建搜尋引擎到企業服務,轉型關鍵來自經驗教訓
楊立偉笑說,團隊本來是在做搜尋引擎,就想要做跟Google一樣的事情。「我們的技術其實不輸Google,其實台灣人做搜尋引擎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可是我們是一套一套賣搜尋引擎,結果Google是賺廣告的錢,它是免費的。」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向消費者收錢,所以就轉向做企業。
當時楊立偉對自己的搜尋器很驕傲,資料量再大,效能都非常好,賣給很多上市櫃公司。過了三年,有一天楊立偉碰到一家電信公司客戶,這位客戶大讚意藍是台灣之光,表示自己用了三年,效能還是這麼快,容量還是剩這麼多,用都用不完。
「我聽到這邊兩行淚都快流下來。我們搜尋引擎當初賣斷的價格大概也才幾百萬元,結果這麼大的電信公司三年用不完,我要是只賣這個,不是把自己給餓死。」楊立偉說,因為軟體不會減損,它不像鞋子穿一穿會分解,燈泡用一用會壞掉,好的軟體幾乎是沒有bug,運作起來甚至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連維護費用都收不到。不像硬體還會壞,還要維護。
將搜尋與數據結合,成功打造訂閱制商業模式
因此,2012年意藍決定轉向訂閱制,尤其國外的微軟、Adobe,都是轉了訂閱制之後就活過來。但是搜尋引擎要轉訂閱制,叫一般消費者要買個軟體簡直是要他的命,沒有動機要每個月付錢。「我們後來想到,他到底要搜尋什麼東西?其實是他想要知道那個東西,如果我們可以把配數據和搜尋引擎結合在一起,解答商業的問題,例如競爭者、消費者與產業動態、市場趨勢,就有動機轉向訂閱制。」
意藍2024年營收1.83億元、EPS 2.74元。面對AI大浪席捲而來,意藍持續站在風口浪尖,把數據提煉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