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巷弄走進新加坡商場,雙月以一碗清燉雞湯征戰海外,靠著道地口味、在地合作與穩健展店節奏,不到半年便開出三家分店。
木質裝潢、清湯飄香,宛如闖入一處台灣街巷裡的老店。不過,這家店不在台灣,而是「雙月食品社」(雙月)在新加坡最大購物中心怡豐城(Vivo City)最新開幕的門市。
從台北青島東路起家的雙月,去年11月首次出海,在新加坡義安城的高島屋(Takashimaya)開設海外首間分店後,短短半年,便接連在新加坡開出三家分店。
道地台灣味,貴還是受歡迎
雙月星國拓點的後盾,是經驗豐富的在地餐飲集團,該集團在新加坡擁有25個餐飲品牌、112家分店,店數規模與當地星巴克、麥當勞相當,年營收達2億元新幣(約新台幣50億元),具備快速複製與商場通路的優勢。
進駐重要商場只是第一步關鍵,但口味清爽的養生湯品,真能討好偏重口味的在地人味蕾?從營業數字來看,雙月的第一張海外成績單,比想像中更亮眼。
據悉,當地最受歡迎的品項「剝皮辣椒雞湯」,單店每月最高銷售達1500碗。新加坡消費者不僅愛吃,也願意花錢吃更好的—單店平均每筆客單價29新幣(約新台幣700元),是台灣的2.5倍;單價最高的湯品「金鮮鱸魚蛤蠣湯」為26.8新幣(約新台幣600元)。
其中,高島屋店單月營收平均達30~35萬新幣(約新台幣700~870萬元),整體單店業績,已為台灣業績最高的「濟南店」1.2至1.5倍。
「新加坡Casual Dining(休閒餐廳)的平均客單價,約落在18至29新幣之間(約新台幣450~750元),雙月的消費水準已位於中高價位區間,」一位熟悉新加坡市場、擁有30年餐飲資歷的營運高層分析。
一碗台式雞湯,為何會如此受當地人喜愛?就在於「還原度」「接地氣」兩項關鍵。
正式開店前,雙月的新加坡合作伙伴,派出主廚一行人至台灣駐點三週,賴永晟先是帶著他們吃遍「台灣人才會吃的店」:台北樂利路熱炒、金山萬里海鮮、陽明山野菜,接著傳授祕方,「我媽媽教他們辣椒怎麼炒。」從品嘗到實作,一行人回國後,研發出不少新加坡雙月限定的菜色,像是鹽酥雞、炒飯等。
「(食材、原物料)可以從台灣來的,我們都用台灣來!」雙月在新加坡的合作方表示,像是麵條、辣醬都是台灣進口,唯有少數品項如葉菜類,因新加坡法規無法進口,才轉而從鄰近的金馬侖高原,尋找替代品,「做出在台灣一樣的味道。」
還原正港「台味」,還得融合當地的飲食習慣與口味,新加坡有八成的外食人口,賴永晟觀察,「台灣雙月以社區型客群為主,新加坡是目的型消費,客人進到賣場,期待吃到家裡吃不到的菜色,需要聚餐、premium的感受和體驗。」也因此,菜單品項比台灣多了60%,從前菜到甜點一應俱全。
不過,擁有不同國籍人口組成的新加坡,餐飲市場看似百花齊放,但過去包括台灣茶飲、早餐店,以及婚紗攝影等台灣業者,都曾慘遭滑鐵盧。
代理商、授權伙伴是關鍵
「當地商圈發展長期集中在Mall,街邊店舖多集中在國宅樓下的商業街,」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分析,這與台灣「商圈沒落,商場才剛崛起」的現狀形成對比,因此,當地具有商場通路優勢的代理商或區域授權伙伴,就成了台灣企業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此外,她觀察,新加坡是淺碟市場,許多台灣餐飲業者進入新加坡,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將新加坡視為短期的試金石和跳板,放眼更大的東協市場。
儘管在新加坡成功試水,賴永晟對海外展店仍保持「開放但不冒進」的節奏。「三年前就有日本公司來談,這陣子也陸續有人找上門,同仁也希望去日本,香港也有,但我們隨緣吧!」他笑說。這份從容也體現在國內布局上:雙月的展店多為屋主主動邀約,台灣今年預計再開新莊、石牌與竹北三家分店。
從社區小店起家的雙月,如今走進東南亞的核心商場,這股來自台灣的養生湯香,或許將飄進更多城市街頭,悄悄溫熱異地食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