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亂流下的3種中國經濟劇本! 富達國際:「雙引擎」推升A股動能

廖君雅
user

廖君雅

2025-03-27

瀏覽數 1,750+

在全球不確定性升高的背景下,中國投資機會正悄然轉變。圖為中國上海外灘金融牛。shutterstock
在全球不確定性升高的背景下,中國投資機會正悄然轉變。圖為中國上海外灘金融牛。shutterstock
00:00
00:00

在全球不確定性升高的背景下,中國投資機會正悄然轉變。國際指出,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政策刺激聚焦內需,以及出口市場重組,中國多個產業正浮現結構性投資價值,尤其是中型A股、科技股與消費相關企業。

2025年全球市場波動加劇,美國貿易政策轉趨保護主義,引發投資人憂慮。然而在全球通膨與政策不確定性升高之際,中國卻展現出強勁的內需動能,面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與地緣風險擴大,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大陸正走出以出口導向經濟的舊模式,進一步轉向以內需與創新驅動為核心的增長策略。

「雙引擎」帶動A股反彈

根據富達國際的研究報告指出,受到對AI樂觀情緒的驅動,中國科技企業的每股盈餘(EPS)預估已獲得上調,代表市場對該產業的基本面預期明顯轉強。

此一趨勢不僅限於境內市場,更擴及離岸上市的中資科技股,成為2025年中國股市的重要增長引擎之一。此外,中國2025年GDP成長率維持約5%,財政刺激可有效緩解通縮壓力,並推升內需與企業投資,尤其中型A股受內需驅動特性,更具成長潛力。

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學家劉培乾說明,中國已提前為美國加徵關稅風險做準備,透過供應鏈重組、多元化出口市場,降低對美依賴,加上政策聚焦「新質生產力」與內需擴張,使經濟展現韌性。2025年中國經濟在「政策支持」與「科技創新」的雙引擎推動下,將出現結構性投資機會。她認為,儘管中美關係再度緊張,可能帶來出口與資金流動的干擾,但中國早已未雨綢繆,透過供應鏈重組與市場多元化策略,降低對美貿易依賴,並積極強化內部需求動能。

中國自2024年底啟動一系列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包括消費刺激方案、地方債支持與大型基建投資等,2025年總預算赤字提升至GDP的4%,超長期債與戰略性基建支出皆創新高,為市場注入成長動能。政府新增債務總額達11.86兆人民幣,顯示出強烈的提振內需決心。 

中國2025年三種經濟劇本:

一、可控的穩定(機率 55%): 經濟復甦速度逐漸加快,消費有所改善。在更強力的刺激措施下,房地產市場趨於穩定,工業活動和出口由於關稅不確定性增加而面臨更多挑戰。實質GDP成長穩定在略低於政府目標的水平。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隨著國內需求逐步復甦而溫和反彈。

中期而言,通膨穩定,中國人民銀行(PBoC)將降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支持經濟成長,並透過在次級市場買賣政府債券來管理流動性。政府決策者將加速財政寬鬆以支持國內需求,並將繼續推進解決地方政府、房地產和銀行業結構性問題的漸進式去槓桿化計畫。

中期而言通膨穩定,中國人民銀行將降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支持經濟成長。張智傑攝

中期而言通膨穩定,中國人民銀行將降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支持經濟成長。張智傑攝

二、嚴峻的放緩(機率 35%):在這個情境下,川普變數導致出口與地緣風險加劇,通縮壓力上升,政策空間受限。中國經濟將面臨來自國內結構性問題和已開發市場放緩的更強勁逆風,而潛在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例如大幅提高中國出口關稅)可能對經濟成長造成另一個重大衝擊,並可能導致更廣泛的經濟嚴重放緩。

遠見x科學人雜誌聯賣,趨勢 × 科學,給大腦最好的投資

中國人民銀行由於優先考慮貨幣穩定而非國內寬鬆,因此實施有限或不降息,或者是由於財政政策空間有限和財政框架僵化,決策者未能推出足夠的財政支持來促進經濟成長。

三、再通貨膨脹(機率 10%):政策全面放鬆,經濟強勁反彈,房地產與消費帶動增長。 

劉培乾認為,雖風險尚存,但中國政府在政策設計上展現出「有彈性、有備案」的特質,有助於快速應對外部變數。她也認為,若進入第一種機率最大的可控穩定情境,A股與中資科技股最為受益,若是面臨放緩,建議投資人轉向防禦性資產與穩定現金流企業 若通膨回升,選擇具議價能力與定價權的企業。

而總體而言,富達國際投資團隊認為,中國已不再只是全球出口的中繼站,而是一個可以長期布局的內需市場,尤其在政策、科技與產業升級的推動下,中國經濟正從「世界工廠」走向「內需大國」。這場結構性轉型正逐步釋放新的投資機會,對中長期投資人而言,提供重要的布局方向,投資人可關注財政擴張效益與AI產業轉型的實質進展。

AI與中型A股成亮點,科技股邁入獲利修復周期

人工智慧所引發的新一波技術創新浪潮,正改變外界對中國科技實力的看法,離岸上市科技股表現強勁,境內中型股則因受益於政策刺激、估值相對便宜,有望成為下一波受惠主力。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George Efstathopoulos指出,AI平台如DeepSeek突顯中國技術創新實力,市場對科技企業獲利預期顯著上修。他強調,部分AI平台展現出高效研發能力,提振市場對中國科技企業未來營收與獲利的信心,特別是在資訊科技與通訊服務領域。

除了科技產業外,估值偏低且對內需高度敏感的中國境內中型股也備受關注。這些產業分布廣泛,包括金融、工業與製造等板塊,在財政刺激與國內消費復甦的環境下,有望展現更高的彈性與成長潛力。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