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案子的價值是讓斯德哥爾摩可以放在世界的舞台上,讓瑞典被認為是一個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去年這裡一共接待1萬5000名參觀者,其中約5000名來自海外,亞洲也有很多,日本、大陸、台灣、泰國、韓國……。」
「就在這張桌子上、在樓下的會議廳裡,我不知道接待過多少國家來的高官與貴賓。台灣的交通部長來過;保加利亞的總統下週要來,昨天警官隊已先來勘查過;中國大陸的國防部官員明天要來;兩週前新加坡環保部長也才來過……,太多了,唸不完,」負責接待外來客人的哈姆濱湖城開發案新聞主任艾力克(Erik Freudenthal),比手畫腳,說起話來熱情十足,毫不費力就把一長串各國政要的頭銜如連珠砲般說出來。最後他不忘補充一句,「我們可是一毛廣告費也沒有花喔。」
「你問我這裡為什麼這麼受歡迎?這是因為全世界都很好奇,都想知道我們到底做到了什麼?」此時的艾力克正坐在一棟採用大量透明玻璃、屋頂有太陽能板的展示大樓內,準備說明發展的歷史。
從透明玻璃窗往外望出去,如同宮崎駿動畫《魔女宅急便》裡風景如畫的景象,映入眼簾。
這裡就是2000年後陸續完工,逐漸聞名世界,位於斯德哥爾摩郊區的哈姆濱湖城(Hammarby Sjostad)新開發區。面積150公頃大,目前已有1萬戶新公寓,住了2萬5000個居民,全部開發完成要到2016年。
為申奧而變臉,重汙染工業區蛻變風景畫
訪客從斯德哥爾摩市中心中央火車站,先搭地鐵,再轉乘哈姆濱湖城區內專屬電車,約20分鐘抵達哈姆濱湖城後,馬上就被公園般的美景所吸引。
遠處有藍天白雲,層林盡翠,近處是芳草青青,湖水幽靜,隨處可以看到海鷗、大雁甚至天鵝,幸運的話,還能瞥見奔跑的麋鹿。運河裡,偶見一艘艘小船划行,直划進湖中。
抬起頭,幾乎每一戶都擁有一片大落地窗,好讓陽光灑進來,不少當地住戶都笑稱,這是瑞典的新式住宅,「感覺像住在透明玻璃屋內,被別人看光光,但卻是居住、度假兩相宜的住宅,」2003年搬進來該區,30歲就已經是兩個小孩媽媽的瑪格妲蓮(Magdalend Sivik)說。
早年被冰河覆蓋的瑞典,堪稱是湖泊的故鄉,光是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區內就環繞著14個湖泊,整個大區域更是有4000個湖泊。哈姆濱湖城開發區正是位於其中一個湖邊。
但是這個河水與海水相連的美麗景致,竟曾是斯德哥爾摩市郊汙染最嚴重的破舊工業港區。「十年前這裡完全是鄉下工業區,木材廠、砂石場、汽車裝配廠,以及一大片的違章建築工廠,」新聞主任艾力克秀出一張張老工廠畫面。
1990年代初期,斯德哥爾摩極力想爭取2004年奧運的主辦權,順勢計畫將這裡規劃為主體育館與選手村。
雖然後來申奧失敗,但重新開發哈姆濱湖城的方案卻沒有胎死腹中。
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高峰會,一直在環保最前線的瑞典更是走在最前鋒,也為這個新開發案訂出一個最終目標:「環境影響衝擊必須減少一半。」
到底要如何呈現一個符合未來、更環保,又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未來城市?
社區整合資源再生體系,馬桶水也能變瓦斯爐火
斯德哥爾摩市政府列出九大面向,一一檢驗,包括土地使用分區、土地汙染防治、再生能源、廢水處理、垃圾回收、建材、交通、噪音及綠地。
「成功的關鍵是整個社區建設成為一個整合的體系,可以說是From toilet to omelet.(把馬桶的廢水轉換成煎蛋捲的爐火),」此時艾力克馬上起身到房間內的流理檯,試圖打開瓦斯,「這個瓦斯用的是沼氣(Biogas),就是把馬桶的廢水處裡後,變為瓦斯,用到廚房來的。」
哈姆濱湖城模式就是盡量把每個環節都連結在一起。例如家家戶戶廢水連到處理場後,一般做法只是把廢水變成乾淨水,排到河川裡去,但這裡卻是處理後變成沼氣,足以提供區域內1000戶居民的廚房瓦斯。
又如垃圾分類,就分成11個等級,玻璃瓶也要分成有色和無色兩種。具有回收價值的,交由每週兩次的垃圾車載走。廚餘、果皮等有機垃圾,處理後成為堆肥,再進入發電廠,成為連接到家戶的電力與暖氣來源。
沒有回收價值的,進入焚化爐後,仍然產生熱能提供社區使用。
太陽能板也是另一個能量來源。雖然瑞典冬天嚴寒少日照,但仍有部分住宅安裝太陽能板,足以供應一半的熱水。
每一個到哈姆濱湖城訪客必參觀的設施,還包括一個個矗立在社區內,分成藍色、綠色、灰色等不同蓋子的無底洞垃圾桶。垃圾丟進去後,馬上靠真空系統,被吸到地底下的中央收集站。這讓整個社區完全沒有垃圾車行走,也聞不到任何垃圾味。
政府帶頭為土地「排毒」,大力推行綠建材、綠家電
為了達到能源減半使用的目標,建立這個完整的資源體系,斯德哥爾摩市政府一共投資了40億克朗(約200億台幣),把工廠遷移後,開始淨化殘留溶劑、金屬的土壤,以及建制道路、水電管線、資源回收等基礎設施。
不過市政府後來把規劃好的土地賣給了開發商後,總共回收了30億克朗(約150億台幣),「也就是說,市府只投資10億克朗在哈姆濱湖城,」艾力克說。
為了達到永續,市府也要求25家開發商必須以「健康、安全和舒適」為最首要考量。例如很多不環保的建材在這裡是不准使用的,如自來水管不能使用銅管、PVC等。
在瑞典買賣房屋,都必須附設家電用品,斯德哥爾摩市政府把家電的能源效率分級從A往下排序,要求所有建商,全部必須採用最高等級的A級省能家電。
為了讓居民少開車,開發單位也是煞費苦心。這裡原先設計每個公寓只有0.3個停車位,就是鼓勵不開車。
74%住民騎腳踏車、走路、搭大眾系統上班
但沒有車位、大家不開車,交通怎麼解決?應運而生的社區電車,直接連接到捷運站,並安排渡輪、鼓勵共乘制度。社區自給自足的生活圈,有餐廳、超市、幼稚園、辦公大樓,讓住戶哪裡都不用去,在這裡就解決生活的一切所需。
成效果然顯著。根據調查,目前已有74%的哈姆濱湖城住民騎腳踏車、走路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上班,未來目標是希望達成80%。
這對於向來非得擁有一部車的瑞典人來說,簡直是奇蹟,但哈姆濱湖城真的只有3000輛車,平均每棟公寓擁有0.3部車。
2003年搬進來的傑恩(Jens Sivik)與太太瑪格妲蓮就是典型的例子。本來他們就是在家工作者,搬進哈姆濱湖城後,更是像隱居者一般,「我們決定不買車,正常狀況下我們不太離開這裡,超市、餐廳、幼稚園統統有,若需要新鮮空氣,就到湖邊走一走,要到外地度假盡量搭火車,也不太搭飛機,」夫婦倆人述說他們的生活型態。
新聞主任艾力克本人也幾乎是無車生活力行者。他不住在這一區,但是即使是冬天,也是騎腳踏車上班。
家中的確擁有一台汽車的艾力克,平均一到兩個月只動用車子一次,「上次開車是7月,直到9月初才又開車去參加婚禮,所以我說車子是奢侈品『luxury car』,因為我很少開車。」
綠房價連年翻紅,三年漲了近一倍
從2000年至今,哈姆濱湖城開發案的成功,不僅反映在絡繹不絕的訪客,更反映在當地的房價上。
當2000年第一批房地產出售時,斯德哥爾摩居民是抱著懷疑眼光在看這案子的。很多人懷疑這個老舊工業區,又離市中心區有一點距離,真的可以開發成功嗎?
但是一段時間後,原本嫌它有點遠的市民發現,20分鐘路程就可以到達市中心;原本對環保社區概念心存懷疑的,看到成果後也紛紛釋懷。三年前價值250萬克朗的三房公寓,現在已經達460萬克朗;而原本價值190萬克朗的二房公寓,現在也飇高到300萬克朗。
有趣的是,哈姆濱湖城原本構想是傾向規劃給50歲以上的人口居住,沒想到,現在的住民大多是年輕夫妻,而且幾乎都已生了小孩,因此托兒所從一家迅速攀升到七家。
「誰不想給自己的下一代一個美好的環境!」因為對這裡太滿意了,傑恩一年內還將從目前的二房公寓,搬進已經預購的四房公寓去。
現在哈姆濱湖城的經驗已經開始輸出了,包括大陸等地,都有開發商聘請瑞典顧問前往。
在這個北國小社區的經驗裡,全世界都看到了未來節能與永續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