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美律實業董事長廖祿立 小小揚聲器 響出世界級事業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7-09-01

瀏覽數 90,950+

美律實業董事長廖祿立 小小揚聲器 響出世界級事業
 

本文出自 2007 / 9月號雜誌 低碳變黃金

有多少人可以在長大後,把小時候的興趣,成就為世界級的事業呢?

自幼學習揚琴與吉他、喜歡古典音樂的美律實業董事長廖祿立,花了32年時間,打造出全球前四大的電聲元件大廠,「創業就是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來做。」

坐落在台中工業區一隅的美律實業,毫不起眼的廠房,卻是全球第二大的行動電話免持聽筒製造商。

2006年美律拿下了全球手機免持聽筒標準配備市場的12%占有率(全球免持聽筒標準配備率為40%),僅次於日商Hoshiden。

小小的揚聲器(喇叭)、免持聽筒、藍芽耳機與麥克風,堆砌出美律的高獲利能力。2006年美律締造了營收新台幣59.2億元的歷史新高與26.9%高毛利,今年業績預估將成長六成,衝破90億元大關。

「美律是一家很踏實的公司,」兆豐國際投顧專業主任王董騏觀察,許多企業在賺大錢時候,都會斥資興建總部大樓,但是美律從1985年遷入台中工業區後,公司所有的陳設22年來都沒有改變過。

即使目前美律的股價榮登百元俱樂部之列,董事長室的沙發仍然是20多年沒有換過,「我還是台中地區唯一沒有司機的上市公司董事長,」頭髮灰白的廖祿立笑著說。

美律從資本額150萬元的小工廠,一路從台灣數百多家揚聲器廠的競爭紅海中過關斬將。最近幾年,美律更打敗了歐日大廠,在全球前四大手機品牌廠中,奪下了NOKIA、Motorola與Sony Ericsson三大廠的訂單,憑藉的是怎樣的競爭力?

研發力〉台灣第一超薄型喇叭

「我們很專注在基礎的電聲學研究,」廖祿立強調,從1975年與大同理工學院室友魏文傑一同創立美律開始,就決定只做工程技術難度高的產品。

美律成立的頭兩年,廖祿立面對國內400多家的同業競爭,他選擇不做大家都在做、組裝容易的大型喇叭產品,寧可燒錢買電聲測試設備,與副董事長魏文傑動手研究揚聲器最基礎的震膜材質。

當時國內沒有電聲學人才,電機系的他還自己到國外買英日文的書回來研究,編寫教材幫員工開班授課。

當大多數的台灣業者只做大型喇叭之際,美律卻惦惦練功,推出台灣第一個超薄型揚聲器,搭上美國全面開放無線電對講機的浪潮。

在全盛時期,美律拿下兩成的全球對講機麥克風市占率,每五支對講機麥克風,就有一支是美律生產。

育才力〉自行培訓研發人才

但廖祿立並沒有被對講機麥克風的高獲利沖昏了頭,反而與負責研發的魏文傑繼續規劃電聲研發人才的培育計畫,「台灣業者的技術都留一手,不願意投入電聲基礎科學的研究。」電聲產業的最大技術門檻在於對於各項材質、結構的開發經驗不易累積。

「聲音是活的,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響應效果,甚至就連牆面的軟硬都會有很大的變化,」魏文傑分析,聲音好不好聽,會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心情。

但是研發人才的訓練很漫長,「至少三年才能設計最簡單的產品,五年以上才可以規劃一些有前瞻性、突破性的產品,」廖祿立強調。

為此,廖祿立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管理系統,並積極鼓勵工程師去聽音樂會,讓自己的耳朶更敏感,「我們要求工程師盡量坐前面一點,才能聽到原音。」

有鑒於台灣沒有電聲科系,所以美律透過建教合作模式,與清華大學、逢甲大學及工研院合作培養電聲人才。廖祿立更在逢甲大學教授電聲課程,「許多想要進入美律的人,都會先到逢甲上課。」

目前,美律的研發團隊300多人,其中電聲人才就占一半、有150多人,「一半以上的研發人才都是美律自己培訓的,」王董騏指出。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謹慎且追根究柢的研究精神,讓廖祿立得以帶領美律在全球電聲產業中,與日本、歐洲大廠平起平坐,甚至於超越對手,一路從對講機的麥克風、Sony隨身聽耳機,迅速跨入手機電聲零組件領域。

「不管產品與市場如何改變,只要掌握最根本的技術核心,就有機會賺錢,」魏文傑強調。

技術力〉打敗韓國變大供應商

手機的揚聲器必須符合體積輕薄短小的設計需求,同時也要保持聲音的逼真度,「電聲就像是藝術,只能從很細微的聲響中微調,」廖祿立分析,美律長期在微型電聲產品的開發經驗,立即站穩全球第二大手機免持聽筒大廠寶座。

從去年開始,音樂手機大賣,也把電聲產業的競爭推向另一個層次,更讓美律長期研發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Sony Ericsson與Motorola這些國際大廠對於音樂手機揚聲器的要求提升到「立體聲」等級,電聲業者面臨到免持聽筒的揚聲器愈做愈小,卻又能提供更好的音質的兩難,「揚聲器的體積愈大,低頻音效愈好,但是太大的耳機會讓耳朵不舒服,」廖祿立說。

美律靠著30多年的研發經驗,為Motorola開發出一款輕巧的音樂手機耳機,打敗原先的韓國設計公司,成為Motorola的第一供應商。

為了搶下全球手機第一大廠NOKIA的訂單,廖祿立從2002年開始,就勤跑NOKIA芬蘭總部。同時間,廖祿立也找了丹麥音響品牌B&O的工業設計團隊的負責人,協助美律提升工業設計能力,用產品設計搶下NOKIA訂單。

效率力〉快速客製化滿足需求

面對中國AAC等低價競爭對手,美律成功打進世界手機大廠供應鏈的另一個關鍵,在於「快速客製化服務與創新能力」。「電聲產業必須要不斷地滿足客戶需求,」王董騏剖析。

美律在蘇州、深圳與泰國建立起完整的垂直整合能力,從開模具、沖壓件到下游的組裝,都可以在工廠內完成。

「早期,美律只能與台中的航發中心合作開模,至少要花兩週時間,現在自己開模,不到兩天就可以完成,」廖祿立說。

這些國際大廠在新品上市之前,對於新手機的工業設計外觀相當保密,大部分的供應商都看不到產品原型,往往都是在快量產上市前,由客戶的團隊帶新手機的原型到零組件廠,要求當場把揚聲器與麥克風組裝到手機上測試,「美律可以當場修改零件給客戶測試,松下、飛利浦卻沒有這樣快速修改的工程能力。」

美律也開始大量使用軟體來協助開發新產品,一邊設計新產品,一邊進行產品的模擬驗證。廖祿立剖析,電聲產品涉及許多材質的物性問題,一個揚聲器要用什麼的材質,厚度多少,都會影響到人類所聽到的聲音音質。

美律累積了30多年的經驗,利用軟體輔助設計產品,模擬到最接近真實的音效時候,才去開模具,減少了研發產品的風險。

創新力〉為客戶打造專屬商品

「美律是代工廠中的ODM,」王董騏指出,由於手機品牌廠商開始在手機功能、工業設計外觀進行變化,美律也同步協助客戶,推出匹配的免持聽筒,例如幫許多客戶的金屬材質手機,設計出金屬材質的免持聽筒。

廖祿立說,由於電聲零組件都是根據客戶的每一款手機量身訂做,一組產品不可能通吃各機種,光是去年美律就開發出340多項的新產品。

今年3月曾參訪美律深圳廠的王董騏更指出,美律很積極提升沖壓件等製程的全自動機械化比重,「除了提升產品良率之外,更減少了勞力成本。」

最近,美律又開發出比指甲還要薄的微機電麥克風(MEMS MIC),成為全球第三家擁有微機電麥克風生產技術的公司,將大量使用於3C產品上,即將引爆美律的下一波高速成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