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政府1月20日上任以來,提出使美國再度偉大MAGA的政策,包括關稅報復、產業在美國製造、退出國際組織、以及諸多政治上的倡議,令全球正陷入了諸多不確定性的未來。
台灣面對這些不確定的議題,在中美兩強博弈下,如何走出國家未來發展的前景,是全台及全球大家關心的課題。
首先最迫切的問題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正受到川普最直接的關切及威脅,必須赴美製造或協助英特爾晶片升級以度過危機,加上100%晶片關稅的衝擊,已不只是使美國再度偉大,而是帝國主義赤裸裸的強權手段,令人歎為觀止。
協助晶片產業精進,是迫切國安議題
台積電上下游的產業占台灣GDP的近半產值,如受到影響將使台灣經濟陷入困境,尤其在傳統產業已呈發展大幅衰退的現況,賴政府如何協助晶片產業進一步精進,化危機為轉機,是目前最迫切的國安議題。
川普政府在處理國際政治議題,已經由傳統及目前的民主結盟,轉變為以經濟利益為主調的策略。在烏克蘭及加薩走廊、格陵蘭的戰略主張,令昔日全球伙伴及歐盟驚心動魄。台灣正處在中美兩強相爭的漩渦中,如何避免台灣烏克蘭化,是另一急待賴政府面對拆彈的課題。
川普對全球的定位如此,對美國國內的政策除大力推動遣返非法移民外,他如對美國教育部的裁撤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計劃大幅刪減,令教育及學術界震撼。這些國家強盛最重要的科學及文化紮根工作,因看不見立即的經濟效應而受到立即的打壓,長久效果令很多美國科學、教育、及文化人擔憂。台灣未來在科學及教育的政策上要如何定位,應該深思,畢竟台積電也是政府在40年前在科學及人才培育下的成果。
擱置大罷免議題,提出國家精進政策
因此,台灣面對上述這些立即的問題如何解決,賴政府應擱置目前立法院大罷免及衝突的議題,除國安會議外,召開國是會議,廣納各界及各黨派的意見,在此混沌不明的局勢下,提出國家精進政策,以度過未來四年全球經濟及兩岸可能危機的挑戰。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疾病管制局前局長、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