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海底飄雪了,怪方蟹成群結隊,從洞穴裡出來吃這些很像雪花的浮游生物,」台上的演講者中氣十足、興高采烈地解釋影片裡的海底生物,每個聽眾都瞪大眼睛,觀賞這一幕海洋奇景。
演講者是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投入海洋生態研究30年的他,率先發現台灣的怪方蟹,透過演講和論文發表,提倡海洋生態保育,見證了台灣海洋生態變化,他付出的努力獲得國際肯定,在今年7月到日本滋賀縣領取「生態學琵琶湖獎」。
這是全球海洋生態學界鮮有的國際級獎項,從來沒參加過國內、國際生態獎甄選的鄭明修,去年接受國科會推薦,才知道有這個獎項。
雖然得獎,鄭明修的臉上欣喜卻不及保護生態的急迫神情。
「政府不重視海洋保育,一部海洋環境保護法在立法院躺了十幾年!」,皮膚黝黑、說話速度很快的鄭明修,談到還沒通過的海洋法案,語氣更顯急促。
聽過鄭明修演講的人,很難不被他關心海洋生態的熱情打動,每回演講,內容豐富,而且次次不同,兩小時內可以播放400張幻燈片,在國內生態演講創下紀錄。為了推廣保育觀念,還自掏腰包製作DVD,分送各界,也提供給公視節目《我們的島》,好讓更多民眾看到。
評審親下海,偶然發現怪方蟹
走進鄭明修的辦公室,除了貝殼、螃蟹標本,就是滿滿的研究資料和十萬張幻燈片,八、九個防潮箱裝的儘是昂貴的海底攝影機、海底相機,就是透過這些器材,人們才能看到台灣的海底原來有變化多端的生物。
鄭明修在宜蘭龜山島海底發現的怪方蟹,為海洋生物寫下嶄新的一頁,他花費五年時間,多次下海觀察,拍攝它們的生態,研究結果不僅刊登在2004年的《自然》(nature)雜誌,造成話題,也改變學界對淺海生物的看法。
1999年,宜蘭縣府希望龜山島能納入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因為沒有當地的海底資料,身為評審委員的鄭明修便親身下海研究。龜山島首的硫磺岩區擁有世界獨特的海底熱泉噴口,全天候噴出硫磺煙柱和有毒氣泡,噴口溫度最高可達攝氏116度,酸度更達PH值1.75。
這樣高溫強酸的環境,生物無法存活,鄭明修卻意外發現怪方蟹的行跡。
鄭明修潛到海平面以下15公尺的噴口附近,翻開岩塊裂縫,上千萬隻怪方蟹竟然傾巢而出。他發現,當海流湧起,瀰漫一片硫磺噴出物,這些大小約3公分的小生物便會現身,快速撿拾飄下來的浮游生物──海洋雪,一旦海流變緩,海水恢復清澈,怪方蟹又躲進洞穴,避免被大魚吞食的危險。
原來熱泉噴出的高溫強酸物質,會殺死附近的浮游生物,屍體碎片飄落下來,看來就像下雪,成為怪方蟹的主要食物來源,它們以疊羅漢的合作方式分食,由於不必為食物競爭廝殺,螯腳已經退化,不像一般會傷人的螃蟹,不過,為了辨識環境,眼睛依然明亮。
淺海生態有助瞭解物種起源
數一數,鄭明修發現龜山島海底每平方公尺有364隻怪方蟹,密度是日本小笠原群島的20幾倍。他將這項淺海生物的研究成果寄給《自然》雜誌,十天就被接受,速度奇快,讓他嚇了一跳,而且刊在論文集的第一頁,足見其重要性。
長久以來,科學界相信深海是生物的起源地,不過,淺海生物化石的出現卻始終讓人質疑這項說法。
一名德國教授就告訴鄭明修,怪方蟹的研究會讓科學界重新思考生物起源的地點,這兩年多來,也不斷有美、英、德、韓等外國研究單位想和鄭明修合作,一起探勘台灣的水晶世界。
「台灣的海洋生態應由台灣人自己記錄,」他的語氣很堅決。即使外國團隊有設備齊全的研究船隻,那份對台灣生態的堅持卻讓他屢次回絕。他寧可土法煉鋼,背著重達30公斤的空氣筒、鉛塊,手提十多公斤的攝影器材,坐著小竹筏、漁船,和助理潛入水底,單兵作戰。
鄭明修拍攝怪方蟹,過程相當艱辛,每次下海,得先觀察海流方向。身處在海底熱泉噴口附近,還得當心會燙到手,而噴口煙柱發出的「咕、咕」聲響,像魔音傳腦,讓他頭暈,拍攝約10分鐘,就得遠離,如此來回數次,才完成珍貴的鏡頭,上岸之後,渾身還散發刺鼻的硫磺味,回家後連太太都嫌棄,要他離遠一點。
捍衛海洋,鼓吹保育觀念
「鄭明修是台灣海洋的捍衛者,」有16年潛水經驗的牙醫師、也擅長海底攝影的林錦榮,相當欣賞鄭明修的無私情懷,還介紹他到潛水人士團體演講,傳播生態保育觀念。
林錦榮說,海岸邊的消波塊固然能減輕風浪,卻也是海洋生態的殺手,沒有人敢提出批評,鄭明修就敢。
「台灣有許多放置不當的消波塊,破壞海底的珊瑚礁,」海底玩家潛水俱樂部執行長李世明說,他在海底看到珊瑚礁變少了,鄭明修的幻燈片就是最好的證據。
在林錦榮的眼裡,鄭明修對海洋保育有很大的影響力,每每他發起淨海運動,就有許多潛水愛好者跟著下海,撿拾破碎的漁網,還給魚蝦安全的生存空間。
擔任過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四年的鄭明修,還很會「製造新聞」。
他帶著媒體記者到墾丁觀察珊瑚產卵,提供照片、新聞稿,連續一週的新聞報導,果然引起社會注意,他還製作10萬張墊板,印著愛護海洋的標語,送給民眾。
天才釣手到環保戰將的頓悟
祖籍澎湖的鄭明修,在高雄長大,從小身上就有愛海的基因,會走上推廣海洋保育的路,早就有跡可尋。
11歲那年,他回澎湖老家過暑假,和鄰居抓槍蝦當魚餌。這種從溪口到海邊都有的生物,會發出聲音,屬於一夫一妻制,沒有同性戀,而後120種槍蝦的分類、生態後來成為鄭明修碩、博士論文的研究題材。
就讀文化大學海洋系大二那年,鄭明修是全班第一個學習潛水的學生,升大三那年暑假,上漁船打工,是全船唯一的大學生,當時一個晚上就能捕撈超過500公斤的尖小管(俗稱「小管仔」),賺到7000多元,半個月下來,可以支付一學期的學費,心中欣喜可想而知。
然而,鄭明修發現,20年來,澎湖的尖小管愈捕愈少,才驚覺從前捕撈太多的尖小管,他擔心物種會從此消失,開始觀察台灣人捕魚和食用的關聯。
「台灣人很愛吃,椰子蟹一斤2000元,買來毫不手軟,」他搖著頭說,每到黑鮪魚季,到處都是銷售廣告,一條可賣到100萬、200萬元,高售價促使漁民捕撈,黑鮪魚卻愈來愈少。
他認為,瑞典推測黑鮪魚在五年內會大量減少,有意列為保護動物,作法值得台灣參考。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鄭明修的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台北市明德高中教師馬榮喜參加過好幾次鄭明修的演講,對他評論台灣人的愛吃,留下深刻印象。
鼓吹向日本澳洲學習永續
「他對海洋有強烈的使命感,」這是馬榮喜的觀察,他說,鄭明修擔心魚蝦被抓完了,漁民沒有了謀生資產,常在演講裡提到限量捕撈。
鄭明修認為,以日本櫻花蝦為例,因為漁民交替輪休停捕,不但因為限量捕撈,價錢賣得更好,原本一週的捕撈期,也延長到兩個月。
而蘭嶼原住民在春、夏季節捕捉飛魚,吃多少捕多少,吃不完的做成魚乾,不浪費海洋資源,飛魚能永遠生存,這個觀念也應推廣到其他魚類。
海洋是台灣珍貴的觀光資源,可惜生態逐漸受到破壞,不少愛好者得出國,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觀賞魚蝦。鄭明修說,綠島、蘭嶼有世界上最美麗的珊瑚礁,可惜國內關心海洋生態的人太少了,沒有妥善開發。
「海洋資源是金雞母,光是看就能賺錢!」,談到澳洲大堡礁的觀光產值有30億、40億美元,他面露感慨,還說台灣人應該把桌上的海鮮轉變為觀賞價值,從「吃」改變為「看」。問他台灣海洋觀光能有多少商機?「無限」是他的答案。
演講是推廣生態保育的好方法,鄭明修一年最少要講70場次,他的聲音曾在學校、海巡署、扶輪社、漁民團體出現。
如今,他最想對立法委員、檢察官和政務官演講,讓他們瞭解海洋保護的重要,通過相關法案,下一代才能看到更多的海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