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台北市的世貿一館擠滿人潮。
有人詢問基金買賣,有人打探房價走勢。二樓的房地產投資講座,更是場場爆滿,名嘴接續站台,許多人站在後面、坐在地上,擠不進去的只好在外面觀看電視螢幕,專心寫筆記,深怕有所遺漏。
每當演講結束,台下總會響起熱烈掌聲,只見聽眾湧向講台,名嘴被團團圍住,逐一為聽眾解答投資疑惑,大家七嘴八舌,儼然是一場小型討論會。
這是《經濟日報》今年慶祝成立40周年,一系列活動中的一項──「房地產交易博覽會」現場狀況。
四天下來,數十場演講,從兩岸房地產發展趨勢、高鐵開發商機到陽宅風水,還有33家房仲業者擺設300多個攤位,20歲的年輕人到60多歲的壯年人穿梭其間,最少吸引15萬人次。
人潮帶來錢潮,現在正值房價上揚時節,房仲業的攤位座無虛席,工作人員即使講得口乾舌燥,依舊樂此不疲,現場房地產成交的金額少說超過10億元。
「這樣的博覽會,是我們一大創新,我們必須與讀者互動,增加報紙的附加價值,才是新的生存祕方,」《經濟日報》社長胡立台如此詮釋平面媒體的未來新角色。
這樣的博覽會,去年就辦過,讓讀者到現場參加活動,第二天就能看到新聞報導,房仲業、建材業也因為直接面對客戶,產品銷售變得容易。
讀者、媒體、業者在活動中形成三贏局面,由於很受好評,《經濟日報》今年再接再厲,規模比去年還要大一倍。
「報紙服務讀者的方式已經變了,要和讀者互動,瞭解他們的需求,」胡立台說。
淨賺1億/逆勢躍升最大專業報
近幾年來平面媒體慘澹經營,國內最少有五家報紙退出市場,但經歷不惑之年的《經濟日報》卻能逆勢成長,去年業務量還成長5%,成為《聯合報》系三份報紙當中,唯一有盈收的報紙,一年淨賺1億多。
攤開最近的營收報告,也是一片樂觀。
從去年12月到今年4月,業績再成長超過8%,今年以來,已有三個月達成設定目標,加上房地產和基金買氣熱絡,業者大量刊登廣告,光是今年3月,廣告營收就達成目標的120%,單月營收更創下近四年來新高。
根據AC尼爾森調查,《經濟日報》在今年第一季閱報率居國內報紙第五名,除了《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等綜合報紙之外,是最大的專業報紙。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閱讀率不及《聯合報》《中國時報》,但是《經濟日報》的獲利狀況卻好很多。
為什麼一份報導財經新聞的平面媒體,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仍舊保持成長?他們做了哪些改變?
搭建平台/敞開門迎戰大環境
「《經濟日報》要走進讀者群,不能關起門來辦報!」擔任三年總編輯、在4月新任《聯合晚報》總編輯的游美月認為,從前報紙僅需提供訊息,可是,在網路發達的時代,訊息來源的管道太多了,平面媒體得重新思考定位和價值。
「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平面媒體,而是整個大環境,」在《經濟日報》服務超過20年的新任總編輯翁得元,長年見證平面媒體的走向,進一步分析現在的生存局勢。
他表示,報紙順應環境改變,已成為讀者和產業界之間的橋樑,《經濟日報》舉辦的房地產博覽會,就是要為這兩者建立溝通平台。
不僅博覽會讓《經濟日報》更向台灣的讀者、業者靠近,連大陸台商也因此成為忠實讀者。
每星期三中午,大陸昆山的台商會收到當天1000份《經濟日報》。這是昆山政府買來送給台商的禮物。這一天,報上的房地產廣告也會特別多,原來是房仲業看好台商回鄉置產的可能,紛紛在上面登廣告。
收納國際/以利基讀者招廣告
不只活動拉近讀者,新聞內容近年也做了明顯改變。
適逢今年40周年慶,報社去年7月開始,廣邀同事針對新聞走向提出建言,後來有同仁提出:「世界的經濟、經濟的世界」。現在這句話已成為《經濟日報》給讀者的承諾。
事實上在出現這個口號之前,《經濟日報》已經開闢兩大頁的大陸新聞、國際新聞版,比一般綜合性報紙還多一頁,希望幫助讀者清楚掌握大陸和全球時事。
《經濟日報》的改變不只在於此,他們還鎖定核心讀者,開闢基金版、保險版、稅務法務版、金融理財版、上市公司版。到了星期六,就有文化創意版,報導相關動態,星期日則有管理學院的教學個案。
前總編輯游美月認為,這樣能集「小眾」版面成為「多元」報紙,滿足不同的讀者,廣告量也就源源不絕。
其中,去年3月增設的論壇版,由40到50名國內精英輪流執筆,從中信證券董事長陳冲到法藍瓷總裁陳立恆,都定期有作品,今年初還集結成書,出版《法國狼與貓頭鷹》《賴英照說法》,翁得元興奮地說,「很多專家學者都搶著上這個版呢!」
這樣的改變,確實引起廣大的讀者迴響。
「我每天一定要看保險版和稅務法務版,才能跟客戶有話題,」致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傅文芳說,他回憶學生時代,只看《民生報》,現在因為工作,必須比客戶更早看報,否則,如果被問到答不出來,就顯得不夠專業。
台北市西服公會理事長林子龍也肯定《經濟日報》的報導。他表示,國內西服業者沒有太多預算打廣告,可是卻能夠透過報導傳遞業者參加國際比賽的消息,他打算和《經濟日報》合作,教導穿衣禮節,倡導外在形象的重要性。
跨媒體思惟 延伸著作價值
轉變經營模式讓《經濟日報》不再只是一份報紙,還跨足出版,延伸價值。兩年前,他們發行報導金融、理財的《財富人生》季刊雜誌,後來看到市場有熱切需求,便改為雙月刊,今年6月改為月刊,增加與讀者互動的機率。
2005年7月政府實施勞退新制,各界希望深入瞭解,《經濟日報》把相關報導印成手冊,還與超商研究手冊版本大小,半年內就賣了十幾萬本,「這是本小利大的作法,也顯示報紙的附加價值,」副刊組主任王家英說。
儘管《經濟日報》業績成長,卻面臨讀者年齡老化的問題。他們發現,35到59歲是主要讀者,如何吸納年輕、女性讀者,便成了重要課題。
翁得元表示,舉辦醫學美容展、汽車展、電玩展等,增加故事性、議題性強的報導,都能吸引年輕人加入。今年初推出《經濟日報》讀者俱樂部E-club,建立讀者網路社群,每星期整理國內外重要財經議題,至今已有3000名會員,也是開發新讀者的途徑。
在報紙地位今不如昔的此刻,《經濟日報》如何拉住更多讀者,在服務上創新求變,成為《聯合報》系的明珠,值得不少同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