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製造業轉型找藍海 觀光工廠下一步:從「有」 到 「有趣」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07-06-01

瀏覽數 42,050+

製造業轉型找藍海 觀光工廠下一步:從「有」 到 「有趣」
 

本文出自 2007 / 6月號雜誌 吃出競爭力

高速公路交流道下的台北縣土城工業區裡,突然來了20多位幼稚園小朋友,個個帶著好奇的眼光到處打量。但是吸引他們來的,可不是這裡赫赫有名的台灣最大民營企業鴻海,而是一家牛軋糖博物館。

在這座十分有古早味的博物館裡,小朋友可以看到牛軋糖與喜餅的生產過程,自己DIY做牛軋糖,甚至還能獲得傳統婚宴禮俗的知識,知道什麼是訂婚的八道步驟、男女雙方各該準備哪12種禮品等。

這種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把舊工廠變成「觀光工廠」的旅遊模式,正逐漸在台灣延燒起來。

商機/老廠房轉型賺觀光財

觀光工廠會興起,其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它正反映台灣製造業亟欲轉型的渴望。

據主計處統計,國內製造業的GDP占比,已經從1991的31.1%,快速下滑至2006年的21.4%。讓這幾年,許多製造業外移、歇業,只剩許多空蕩蕩的舊廠房。

設法讓老舊、沒落、沒有生產價值的老工廠,變成現代人兼具觀光與學習的場域,的確是個不錯的新商機。

在先進國家,觀光工廠早已非常蓬勃。據工研院估計,英國約有1000家開放參觀的工廠,舉凡日本的SAPPORO啤酒博物館、北海道白色戀人製菓工廠、美國康寧玻璃、德國海尼根啤酒等,也都是聞名國際的觀光工廠。

一座好的觀光工廠,不但能為公司帶來觀光收入,甚至還能協助建立企業形象,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同感,將產業文化保存下來。

據工業局估計,目前國內擁有上百家觀光工廠,每年可創造數十億產值,光是去年輔導的12家,就增加近8000萬營收。3月中,業界更自行籌組「觀光工廠促進協會」,促進交流。

另外,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也自2003年起推動觀光工廠計畫,輔導具備獨特文化與轉型意願的工廠,走向觀光業,目前已有58家業者加入輔導體系。

要訣/文化、資金與地方關係

如何經營一家觀光工廠?剛當上首任觀光工廠促進協會理事長的邱氏鼎食品總經理邱義榮,這三年來的心得,是最好示範。

去年剛歡度50周年的邱氏鼎,較為人所知的產品是「大黑松小倆口」,跟獨占國內七成市場的牛軋糖。

三年前,邱義榮基於保存創業歷史的想法,構思建立企業博物館,前後共砸下2000多萬,把土城的500多坪廠房改頭換面,設計成可參觀的「牛軋糖博物館」。

但接待首台遊覽車遊客時,牛軋糖博物館並未增加任何業績,無疑是潑了邱義榮一桶冷水。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經過不斷改進導覽動線、增加參觀內容及投入裝潢預算後,牛軋糖博物館才在第10個月損益兩平,目前負責的人力也從一位增加到七位。

成立兩年來,牛軋糖博物館單月營業額從3萬出頭,快速倍增到200萬元,平均每月吸引上萬人潮,今年春節長假時,更創下單月業績近400萬的高峰。

牛軋糖博物館甚至還有自己的吉祥物「乳卡牛寶寶」,放在商品包裝、廠房外觀及路標指示板等,讓遊客留下印象。邱義榮觀察,開放參觀後,員工不但更加注重本身儀容及廠區整潔,工作效率甚至因此提高。

不過,獨特的廠區文化與資金投入,只是觀光工廠成功的第一步,業者還必須培養好地方關係,才能把周邊的觀光行銷網,也一併納入。

近年,邱義榮認養土城市路燈,並多次贊助地方活動,爭取居民的認同及地方政府重視。地方政府也多次安排來賓到此參訪,讓牛軋糖博物館變成表現本土工藝的代表景點。

目前,牛軋糖博物館已和鴻海、承天禪寺,成為居民心中的「土城三寶」,改變過去大家一提到土城,就只想起看守所與工業區的刻板印象。

挑戰/區位與客源是兩大瓶頸

不過,起步中的觀光工廠若想長久經營,未來還必須克服許多難題。

「觀光工廠不是做給自己看的!」邱義榮強調,觀光工廠不同於單純的企業博物館,只記錄本身發展史,還必須具備觀光經營專業。

舉凡參觀動線、解說導覽、實做DIY、食宿、休憩空間等,都必須完備。否則觀光工廠在遊客心中的地位,可能只跟專門上廁所、買紀念品的休息站沒兩樣。

再者,大多數工廠都不在傳統觀光動線上,一旦缺乏周邊觀光地帶的連結,獨立的工廠很難吸引人潮,營運狀況自然欠佳。

實際輔導業者的開南管理學院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教授楊勝評建議,不少業者是因本業沒落,才嘗試投入觀光工廠,因此該多利用社區資源,提供其他的表演、餐飲、住宿、地區導覽等服務,以便解決人力與資金不足的問題。

這兩年主持輔導計畫的工研院技轉中心產業服務組組長張正錩強調,「觀光工廠一定要跟外部多連結,避免孤軍奮戰。」

剛接掌觀光工廠促進協會的邱義榮,最近便印製許多觀光手冊,免費發放給旅行社、遊覽車公司,讓會員的廠址有機會被納入旅行社的行程考慮名單。

再者,由於觀光工廠並非正統觀光業,常會面臨「客人在哪裡?」的問題。對此,楊勝評建議,業者不必局限於團體客,反而該設法營造工廠的特殊賣點與行銷利基,多開發散客或親子族群等客源。「只要內容有趣、讓人有學到新東西的感覺,即使在深山裡,遊客也會自己找上門,」楊勝評形容。

身為傳產第二代而投入觀光工廠的先麥食品公司總經理吳生泉觀察,在愈來愈強調深度旅遊的觀光趨勢中,「做這一行,絕對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

誠如楊勝評所說,觀光工廠已經經歷過從無到有的草創階段,「接下來,還要從『有』;變成『有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