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年輕時如何談薪水與選擇最適合的企業任職?張忠謀在今(16)日應邀出席台灣大學「椰林講座—創智系列」,並以「半導體生涯的教訓」為主題發表精彩演講的會後提問時,讓他又回憶起那時年少氣盛做的決定。其實,這個故事,在《張忠謀自傳》上冊有完整呈現。此外,張忠謀在演講中,又如何談半導體產業現在需要哪一類人才?
首創晶圓代工模式的「半導體造局者」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16日講座吸引了超過數百名觀眾,現場座無虛席,甚至有許多聽眾站著聆聽整場演講。
值得關注的是,93歲的張忠謀,雖然一開始說自己髖關節開刀,不耐久站,但近50分鐘的演講過程,全程站立、未曾坐下或顯露疲態,展現出他一貫的堅毅與對分享經驗的熱忱。於本次演講中,分享了數十年來在半導體產業中累積的豐富經驗與深刻教訓,並藉此對學生及未來產業領袖提出寶貴建議。
台大校長陳文章:張忠謀經歷是台灣寶貴資產
台大校長陳文章在引言中表示,張忠謀的經歷與智慧,是台灣乃至全球的寶貴資產。他感謝張忠謀,願意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毫無保留地與年輕一代分享,並希望透過此次講座,啟發更多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創造更大的價值。
陳校長強調,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地,而台積電則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他希望學生們能以張忠謀為榜樣,勇於接受挑戰、開拓創新,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不過,本次演講後的學生提問時間,精采火花不斷。其中一個學生的提問,也讓張忠謀回憶起當時年輕剛入社會,議價薪水的小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也已收錄在《張忠謀自傳》上冊。
張忠謀如何談薪水?在自傳中完整揭露
事實上,在上冊這個選擇工作的故事,呈現在第三章的進入半導體業,相當能展現張忠謀年輕時「年少氣盛」的一面。
當時,張忠謀博士落第後兩個月,獲得了4家公司的邀聘函,最後他篩選後,決定在福特汽車與希凡尼亞兩間公司做選擇。由於兩家公司給出的月薪只差一美元,福特是大公司但是屬於略低的那間企業,張忠謀就主動決定打電話到該公司主動議價薪水,看看能否提高。以下是書中他追憶的細節。
接通後,我恭敬地說,我很想來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請他們考慮提高我的起薪?電話線上的人事經理,是面試我的同一個人,但現在的神氣與在面試時的談笑風生很不相同。他很冷漠,也很不客氣:「我們不講價還價。公司已決定聘僱你的月薪。你要來就來。不要,就請便。」
自己這樣「弄巧成拙」,如果是現在的我,也許一笑置之,認了,也就一聲不問,還是去福特。但年少氣盛的我卻惱羞成怒了。惱羞成怒之餘開始「反向思考」。我對福特的工作有把握,但是難道我不肯冒險去希凡尼亞做我沒把握的事嗎?
…我認為福特規模大,職業有保障,但半導體發展可能很快,也許會給我更多成長機會。這樣羞辱猶新時反覆地想了幾天,居然產生了幾天前不可能達到的結論:去希凡尼亞!
人生的轉換點,有時竟是這麼不可預期!短短的一通電話,加上一時衝動的青年感情,
竟為我和半導體結了一生的緣!
而當現場學生提問張忠謀:當面臨人生重大決定時,例如離開麻省理工學院或選擇職業時,是如何考慮並做出選擇的?
張忠謀在本日憶起這段往事,也更周延地指出,做決定時,應考慮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與價值觀。像是他年輕時面試多間企業,最後卻選擇進入規模較小但富有潛力的半導體公司,因為他認為更能激發自己的興趣與挑戰性。每個決定都是在權衡穩定與創新的平衡後做出的。
張忠謀:半導體的的成功,核心在於創新與堅持
至於,張忠謀本日的演講主題,除了個人職涯的經驗分享,更多是令在場學生對於半導體業有深入的理解。
張忠謀指出,「到處都是晶片」(chips everywhere)的說法,始於1960年代。當時美國主要將半導體應用於軍事和國防領域,後來才逐步擴展到電腦領域。1981年IBM推出的個人電腦,開啟了半導體應用的廣泛普及,從國防走向消費市場。
半導體的發展對生活影響巨大。以前家中通話的對象很明確,但現在許多人低頭看手機,與周圍人交流反而變少。而半導體產業的成功,核心在於創新與堅持。
張忠謀表示,1955年對他而言是重要的一年,做了兩個改變人生的決定:一是放棄博士學位,在MIT博士資格考試未通過後,我選擇投入職場。二是進入半導體產業。
張忠謀提到:「我們不能害怕失敗,反而要從失敗中學習。」他以親身經歷說明,無論是產品開發、技術突破,還是企業管理,都需要一個不斷試驗與修正的過程。
張忠謀特別強調了在早期創建台積電時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坦言,初期面臨資金短缺、市場信任不足以及技術門檻高等問題,但憑藉堅持與對市場的深刻洞察,方成功帶領台積電克服難關,並奠定了今日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領導地位。
身為第一代半導體從業者,如張忠謀和其他早期領袖,專注於基礎技術的開發;第二、三代則轉向應用層面的設計與系統整合。如今,全球產業格局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成功將製造與設計分離,並培育了完整的供應鏈。
如何領導台積電前進?沒有困難的事,就不值得去做
「沒有困難的事,就不值得去做,」張忠謀表示,正是那些困難與壓力,促使他和他的團隊變得更加強大。從這些挑戰中,他學會了如何制訂長期策略,並平衡短期效益與長期成長之間的關係。
在談及領導力時,張忠謀提出,企業領導人不僅需要具備技術能力,還必須擁有全局視野與高度責任感。他以台積電的成功案例為例,指出領導者應該如何在變動的產業環境中,找到穩健的方向,並有效團結團隊朝共同目標邁進。
張忠謀談人才:好像不需要這麼多博士
而在人才培育部分,張忠謀笑道:「好像不需要這樣多PhD(博士)」,更需要專科和大學層次的技術人才。台灣應該重視技職教育,因為這些人才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但他也坦言,自己讀博士時,開啟了學習思考的重要。
此外,他也提到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他認為,企業不僅是為了盈利而存在,更應為社會創造價值。他勉勵在場的學生與青年,無論未來身處何種職位,都應秉持正直與誠信的價值觀,為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