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新力,世界第6
台灣的創新力表現不俗。 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EIU,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在全球82個經濟體中,日本穩居首座,台灣則從第8上升至第6,亞洲排名第2,尤其在創新效率方面,表現更是出色。
另外,EIU也公布全球電子化整備度(e-readiness)排名,丹麥蟬聯第一,是最適合電子商務的經濟體;台灣也較去年進步6名,位居全球17、亞洲第4,僅次港、星、南韓。電子化整備度愈高,代表該國利用網路資訊與電腦科技創造新商業價值的能力愈高。
物價漲的多,跌的少
全球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帶動國內民生物價調漲。今年1至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之中,食用油漲3.3%、調理食品漲2.9%、乳類漲2.4%,漲幅較為顯著。
所幸,蛋類跌12.7%、水果跌12.4%、肉類跌1.4%;同時,耐久性消費財之中,通訊設備跌11.3%、電視機跌12.3%、數位攝影機跌10.3%、個人電腦跌4.6%。一漲一跌之間,因為下跌商品權數所占較少,消費者物價指數仍較去年同期上漲0.9%。
看來,在現今物價高漲,但薪水不漲的年代裡,消費更應保持彈性,多多尋找替代品。
失業給付,青壯年占68%
這是一個弔詭的現象。2002年,我國失業率達到最高點5.17%,失業給付也飇高到102.04億元的高峰。
沒想到的是,從2004年起,失業率逐年下滑,但失業給付卻是上升,從2004年的36.8億增至2006年的49.6億元。勞委會解釋,這跟愈來愈多人知道可以請領失業給付及請領失業給付條件放寬有關。
但去年25歲到39歲請領約占六成八;以失業前行業來看,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8.25%也排第3,傳統產業農林漁牧業則排倒數第3,失業給付原意似乎遭到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