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台灣地方自治史起了一個大變化,立法院三讀通過地方制度法修正案,人口超過200萬的縣市可升格為「準直轄市」。台北縣人口近380萬,確定升格,桃園縣人口180多萬,離門檻不遠。
這個象徵縣市預算「重分配」的法案一通過,在立法院關切旁聽的台北縣長周錫瑋樂得跳起來鼓掌歡呼,他開心地要行政院乾脆宣布台北縣為準直轄市。
台灣23縣市總體競爭力長期以台北市為軸心,往北端傾斜。雖然民進黨政府逐年加碼高雄市統籌分配款額度,南部各縣市分配到的各種資源也比往年增加很多,不過縣市競爭力是長期累積的成果,並非短期內可以很快改變。
在《遠見》2007年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中,台北市仍持續穩居榜首寶座;未來台北縣、桃園縣若升格,在財政資源大量挹注之下,可能將使競爭力更以北部為重心。(見表1)
令人矚目的是,在調查中,新竹縣市也同步上爬。新竹市從去年第三名,進步到今年第二名。新竹縣也從第七名,進步到第六名。並且帶動鄰近的苗栗縣提升三個名次,從去年的15名進步到12名。
北宜高速公路通車,與台北市連結成「一小時生活圈」的利多,也讓宜蘭縣總體競爭力上升三名,擠進前15大。
《遠見》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以經濟表現、政府效率、企業效率、基礎建設、科技指標五大面向進行評比,最後綜合成總體表現排名。
總體表現〉中北部區塊
台北核心,往南串連科技實力
在2007年縣市總體競爭力表現,前十名中有六個是北部縣市,中部的首善之區台中市排行第五,南部的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則分別為七到九名。
「台灣的縣市競爭力幾乎是以台北為連接點,與國際互動,」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副教授曾梓峰分析,未來高鐵所形成的西部一日生活廊帶,最終也可能把各縣市的實力都引進台北市這個「國家實力發動機」。
曾梓峰表示,「竹竹苗」競爭力往上爬升是在期待之中。竹科所在地代表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竹竹苗往上提升也等於是竹科努力20幾年的成果,「如果這個區塊沒有進步,台灣就得小心了。」
加上中科也在抬頭,竹、中兩大科學園區互動密切,對位在其間的苗栗縣有帶動效果,高鐵、高速公路愈加方便,未來從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台中縣市一路南下,科技產業連成一氣,總體競爭力也會連成一氣。
以台北為核心,「科技往南走,休閒往東走」,台北縣、宜蘭縣在首都的高消費力帶動下,也將愈趨繁榮,大台北國際都會規模儼然成型。
總體表現〉南部區塊
不敵北部,傳產產值難力拚
相對於北部區域,南部競爭力就顯得比較落後。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祖嘉分析,南部發展主要受兩個大環境變數限制。首先,台灣產業分布是「北科技、南傳產」,科技業產值大,傳產產值無法力拚;其次,製造業持續萎縮,觀光、金融、服務業逐漸抬頭,這些新興產業都是以北部為主力消費,南部自然吃虧。
「政府致力南北平衡,但卻事倍功半,敵不過經濟的自然走勢,」林祖嘉說,與其不斷在統籌分配款上加碼,不如引進外部資源,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強化南部遊憩設施吸引北部人往南休閒,南北差距才有可能真正地 拉近。
經濟表現〉
農業縣表現佳,精緻化有成效
若從各單獨面向分析,在「經濟表現」上,仍由台北市居首,前五名的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台北縣呈現群聚狀態。
最值得注意的是,11到15名的「中段班」高雄縣、宜蘭縣、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全都是農業縣;其中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都是往前爬升的縣市,與苗栗線同列前進名次最多的屏東縣也是農業為主。
曾梓峰分析,這幾年台灣農漁業精緻化漸有成果,去年是「台灣水果登陸年」,台灣水果外銷成為新聞焦點,彰化縣的蔬菜和番石榴、屏東的黑珍珠蓮霧和芒果都是明星水果。
另外,有機農業、休閒農業的內需市場也不斷擴大。
苗栗縣強化地方農業特色,大湖鄉草莓觀光季已成為台灣國民旅遊的熱門項目;彰化縣則專攻冬日休耕期改種花卉,及有機農業種植,農民收入提高,經濟表現自然不錯。
政府效率〉
中段班齊躍進,新竹市最耀眼
與去年相較,「政府效率」指標的前兩名台北市、澎湖縣不變,但原先的中段班名次則往上爬升:基隆市、南投縣、宜蘭縣、雲林縣均微幅上揚。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新竹市,從14名到第6名,上升了八個名次。
在這次《遠見》的民意調查中,新竹市長林政則獲得施政滿意度五顆星。
「我們很多的市政建設,都是透過議會的反應來執行的,32個議員就是32個顧問,哪一條巷子沒有通、哪一條道路沒有平、哪一個路燈沒有亮、環境髒亂等,只要一通電話,市府團隊很快就去處理,」林政則說。
他感性地形容,客家山歌有一句,「生了一個孩子,幸運的話有米九箱,不幸的話,就有四塊板(指棺材)」,所以新竹市特別加強社會福利與學校教育,除了生育津貼,新竹市的中小學學生還可免費吃營養午餐,民眾可以明顯感受到市政府關心孩子。
企業效率〉
規模人才優勢,大都會居領先
在「企業效率」指標項目,前十名的縣市幾乎都是都會型縣市,台北市和台北縣分居一、二名,名次不變。鄰近台北縣的桃園縣則繼續穩居第四名。
桃園縣長朱立倫招商成績表現積極,縣內營利事業公司增加。「傳統產業縣」成功轉型「高科技縣」,連帶企業員工高等教育人口比率提高,稅收也增加,雖然短時間內無法與台北縣市大都會力拚,但卻緊緊跟在其後,未被甩脫。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名到第八名除桃園縣之外,都是「市」型都會;高雄市前進兩個名次,來到第三名,台南市、新竹市的名次也是提升的。這顯示都會型地區企業規模較大,人才晉用、營業規模都是農業縣市短時間內無法追上的。
基礎建設〉
台中市摘榜首,高雄市拿第二
在「基礎建設」指標項目,台中市繼續穩居第一。台中市是台灣中部消費大城,家戶汽車擁有數高,都市空氣比北部佳,環狀道路不斷開通,七期重劃區創造新都心,是個「宜居型」城市,在中部民眾心目中極具魅力。
第二到第四名的高雄市、新竹縣、嘉義市也都是「往上爬」的縣市。
高雄市在前市長謝長廷任內打下良好基礎,解決自來水水質、河川污染度,愛河周遭景觀再造成果豐碩;另外,在中央行政資源挹注下,捷運、巨蛋、體育園區開工,都提高了基礎建設的競爭力。
長期居住高雄市的建築作家陳世良表示,雖然謝長廷忽略了台灣溪流屬「荒溪型」特性,讓「東方威尼斯」的構想流於空洞,但愛河沿路截污淨化,讓污水不入海,堤岸公園也深獲市民喜愛,確實有達到「水岸都市」的目標。
科技指標〉
北竹中前三甲,宜蘭縣大躍升
「科技指標」評比中,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穩居前三名,宜蘭縣進步最多,從第19名進步到第12名。
宜蘭縣在科技指標上能夠提高,得利於交通改善,年輕人口回流,台北都會新住民進駐,高學歷人口的數位需求直接拉高整體平均值。
另外,觀光業發展讓該地旅館業升級,房地產升溫,建案增加,新建築的數位設施比照都會型先進建築,數位設施從硬體項目整個拉抬。
展望未來,高鐵剛通車半年,對西部各縣市競爭力能否帶來長遠重大影響,值得觀察。
而北宜高等東部通車建設,能否提升東部競爭力,也有待時間驗證。
(詳細圖表請見2007年6月號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