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互動式的機器,總是在衡量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而語言是能馬上扭轉關係的工具。由於「男性腦」具有優先考慮客觀事實和情況的特質,所以一旦被依賴,就會成為當下的領袖,變得自制、比較能考量全體,顧全大局。(本文節錄自《兒子使用說明書【暢銷插畫版】》一書,作者:黑川伊保子,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頭腦是互動式的機器
媽媽有一個技巧可利用,那就是:直接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我兒子小時候在公園裡玩得渾然忘我,完全不想從攀爬架下來時,我不會說:「要回家囉,快點下來!」而是換個方式說:「現在再不回家的話,媽媽就沒時間煮咖哩了,怎麼辦?」讓孩子看見媽媽為難的樣子。
這種情況下,就算是不太遵從大人命令的孩子,大多數也會回應:「我知道了,那我們回家吧!」
頭腦是互動式的機器,總是在衡量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而語言是能馬上扭轉關係的工具。
受到依賴那一方的大腦,很自然就會變成當下的領袖。而領袖必須自制,不得不為全體著想,這種效果也一樣會體現在親子關係中。而且,即使是年幼的男孩,也同樣能發揮客觀性優先的男性腦特質。(延伸閱讀│教養兒子先懂「男性腦」:心不在焉竟是優秀商業人才必備條件?)
兄弟吵架時,也用同一招來解決
父母親試圖平息兒子們的爭吵時,經常會跟較大的孩子說:「你是哥哥,應該要讓弟弟。」例如,弟弟哭鬧著想要哥哥的玩具時,父母就會強迫哥哥借給弟弟,但這對哥哥來說並不公平。即使當下能平息爭吵,哥哥卻會因此累積壓力,很可能和弟弟的感情變得更糟。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時,媽媽不妨試著說出自己的為難:「怎麼辦呢?不知道弟弟能不能知道,這是哥哥很重要的東西呢?」然後接著問:「哥哥你覺得呢?」這時,哥哥可能會主動提議:「那我借他一下下好了。」
愈是受到依賴,男孩子就愈能變得智慧又可靠。
從「故事」裡學會毅力
不過,媽媽要是只憑著自己的感覺教養兒子,還是會覺得不安吧?要如何鍛鍊孩子,讓他變得堅強?如果不好好管教,他會不會變成一個不諳世事的人?畢竟人生也有黑暗面。因此,我透過書籍、電影、電玩等,讓孩子接觸許多的「奇幻冒險故事」。
「故事」是「寓教於樂」絕不可缺少的好幫手。故事能讓孩子不必真正受苦就學會毅力,誘發他們的使命感,是很珍貴的好工具。尤其對男孩子來說,在九歲到十二歲期間,更需要接觸奇幻冒險故事。
頭腦的黃金時期
從9到12歲的這三年,被稱為「頭腦的黃金時期」。這是因為在這段期間,腦內的神經纖維網絡會驚人地大幅增加。而這個網絡是「頭腦聰明」、「運動神經良好」、「藝術、溝通、戰略等所有感知敏銳度」的源頭。
腦內的神經纖維網絡,是在我們進入睡眠之際,以清醒時獲得的經驗為基礎所建構的。因此,孩子在9到12歲的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體驗」與「睡眠」。
說到體驗,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體驗其實有限。不過,只要打開奇幻冒險故事的大門,就能看到那裡充滿了各種不幸與挫折,以及克服困境所需的智慧及勇氣。
換句話說,閱讀就是「帶給頭腦不同的體驗」。經常閱讀的小孩,輸入頭腦的訊息也會跟著倍增。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即是鍛鍊頭腦的關鍵基本功。
閱讀奇幻冒險故事,就能了解「使命」和「忍耐」是多麼值得敬佩!
(延伸閱讀│男孩子喜歡車子的理由?男性生來就擁有「這樣」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