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AI人工智慧加持下,結合政府開放資料、共乘技術與「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兼差司機創收機制,「食醫助行」不僅解決偏鄉交通的資源配置難題,也為當地居民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促進社區的經濟成長與社會凝聚力。
「以移動力打通偏鄉微血管」,是筆者長期致力的學術使命;其中,「食醫助行」就是這幾年在台灣所推動的偏鄉照護創新模式與社會實踐。
食醫助行是結合逢甲大學的研發能量、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務預算(例如,國發會、衛福部與各縣市政府交通、衛生或社會局處)、非營利組織(例如,1919食物銀行)與民間企業ESG資源(例如,裕隆集團、中華電信),共同攜手參與社會發展的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這套創新服務模式整合交通、醫療、食物(惜食)與社區照顧的綜合移動服務模式,專為偏鄉地區的高齡者、兒童與弱勢族群設計,提供便捷的交通運輸、就醫支援、食物配送與居家照護服務,也用「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社區互助精神,讓當地居民能兼職開車提供運輸服務、賺取收入。
然而,偏鄉資源稀缺且需求分散,如何善用「人工智慧」(AI)的大數據媒合效率,與第一線接送人員提供感動服務的「工人智慧」(Human Intelligence),撮合更多客與貨共載出行,有效調度偏鄉有限車輛,又能創造出在地工作機會,是重大挑戰。
利用開放資料進行配置
過去十年以來,筆者主持的系列研究計畫或社會實踐場域,大多著重於偏鄉交通(行)的長者就醫接送媒合。因為承接地方政府長照交通預約媒合平台的建置與車輛調度,協助不同縣市政府的長照車隊,調度上千台的長照交通專車,迄今平台也累積了近600萬筆的就醫數據量。
為有效整合偏鄉的不同交通運具與政府跨部會資源,進一步提升偏鄉不同出行服務的效能與效率(例如,物流運輸、就醫接送、幸福巴士、到宅居家照顧、食物銀行……),筆者今年開始嘗試運用開放資料思惟,結合政府的公開資料庫,實驗讓每一趟交通運輸資源達到最佳配置,實現共享交通與節能減碳的永續城鄉目標。
我們十分幸運,歷經超過六年的地方縣市政府場域驗證(Field Trial)可行性實證之後,兩個月前,團隊正式報名參加2024總統盃黑客松提案競賽,刻正進入最後的決選階段,希望有機會前進總統府進行提案。
黑客松(Hackathon)是指在特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快速開發創新方案的合作模式。其核心是開放資料的使用,參與者透過分析、處理和結合各種公開數據集,設計出更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應用。黑客松式的開放資料思惟,強調資料的共享與多方合作。透過對政府與民間的數據進行分析、整合和應用,創造出具備實際效益的服務方案。
在食醫助行的運作中,開放資料提供各類數據支持,如交通班表、長照據點分布、人口家戶地理資訊等統計,而共乘媒合則進一步提升交通服務的靈活性與成本效益。兩者結合可以讓偏鄉的運輸服務,達到更高效的調度,減少資源浪費,並增強服務的便捷性。
因為每年總統盃黑客松都會選出前五名的「卓越團隊」,由總統親自頒獎;在獲得政府認可之後,許多卓越團隊的提案得以申請補助,往下推動或直接列入國家的施政計畫。本文將探討由逢甲大學所推動的食醫助行,如何透過開放資料與科技整合,達成更有效的偏鄉服務模式。
偏鄉地區面臨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密度低,以及公共資源匱乏帶來的交通困難,高齡者經常因為交通不便而無法就醫,兒童上學缺乏交通工具,弱勢族群難以取得穩定的生活物資。傳統的大眾運輸或公共交通方式,在偏鄉的營運成本高昂,難以提供高效的服務。因此,透過「共乘媒合」和「開放資料」的整合,才有可能在有限資源下,有效率增加運輸量能,成為解決偏鄉交通問題的可行策略。
極大化運能的偏鄉共乘媒合
共乘媒合在食醫助行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共乘媒合,不同需求的乘客可以共用同一車輛,不僅節省資源,還提升服務的普及性與便利性。具體來說,食醫助行平台希望透過以下方式實現共乘的最大效益:
- 1.共享交通平台:平台將偏鄉的交通資源整合,提供一個預約媒合的共享交通系統。當不同偏鄉居民有類似的需求(如就醫或購物)或前往相近的目的地時,系統會自動進行共乘配對,讓同一輛車服務多位乘客。這不僅降低個人交通費用,也大幅提升車輛的運載效率。
- 2.資源合併與配送優化:透過預約媒合的共乘,平台可將不同需求的運輸進行合併。例如,同一地區的居民在相同時間點需要運送食材或生活物資,平台可安排共乘,減少多次配送的資源耗費,使偏鄉的物資運輸更加經濟高效。
- 3.動態路線調整:平台依據即時需求和共乘狀況動態調整路線。利用共乘模式,當有多位居民需要前往同一地區時,系統會自動優化路線,讓車輛行駛的路徑既滿足乘客需求又能降低耗費,實現更靈活的調度。
- 4.鼓勵偏鄉居民兼差參與:筆者多年前和《聯合報》願景工程共同倡議偏鄉應擁有「行的正義」。2020年,交通部已完成《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及《汽車運輸業審核細則》的相關細則修訂,降低汽車運輸業設立門檻與條件,讓民間白牌車合法經營偏鄉客運服務,並其行駛班車可提供貨運服務。立基於該法規的正當性,食醫助行平台積極輔導偏鄉民眾考取職業駕照,並協助其將私家的白牌自用車,換牌為合法的營業用綠牌車,好讓偏鄉居民可兼差,參與市區客運業的收費服務,讓擁有車輛和職業駕駛證照的居民,在不影響主要工作的前提下參與平台運輸,賺取額外收入。這不僅增加當地的交通供應量,也為居民提供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開放資料在「食醫助行」應用場景
應用於「食醫助行」模式中,黑客松的開放資料思惟有助於整合公部門的民政、社政、衛政等不同資料庫與民間自己累積的資料,讓每趟交通運輸的計畫和執行更具效率。例如,透過整合地方政府的民政地理資訊、衛福部長期照顧個案數據(long-term care case-mix system, CMS)、交通部公共運輸整合資訊流通(Public Transport Data eXchange, PTX)、中央氣象局天氣和道路狀況資料……,可以有效促成共乘媒合機率,進而提升運輸效能,降低偏鄉高昂的運輸成本。
政府的開放資料中,涵蓋人口、地理、交通、醫療、天氣、道路等相關資訊,這些資料的應用能極大提升偏鄉交通服務的靈活度與反應速度。展望未來,我們期待在食醫助行偏鄉移動照顧模型下,盡可能納入不同的開放資料,以涵蓋更多元與豐富的偏鄉交通、醫療、社會資源等相關數據集(包括人口統計、醫療需求、道路交通狀況、即時天氣數據、偏鄉居民分布和生活需求等)。結合這些數據,才有機會讓食醫助行平台更加智能化和精準化地安排各式點到點(door-to-door)的到宅服務。以下為開放資料在食醫助行的主要應用場景:
- 1.交通與路況數據:透過交通局和氣象單位的公開資料,平台能即時掌握路況和氣象變化,針對每趟運輸進行最佳路線規劃,確保安全與效率。當遇上突發的天氣或道路狀況時,系統可快速調整路線並通知乘客,確保運輸服務的穩定性。
- 2.醫療需求數據:利用衛生部門的就醫需求數據,平台可識別偏鄉地區的高醫療需求時段與區域,在這些時間與地點安排更多車輛調度,以滿足偏鄉居民的就醫需求。
- 3.居民分布與需求數據:根據偏鄉人口分布和需求數據,系統能針對高需求地區進行資源優化。這些數據可協助確定偏鄉的高需求社區,並在需求增加時,進行車輛與照護資源的重新配置,以避免因資源不均而導致運輸浪費。
基於共乘媒合的「食醫助行」模式
共乘媒合在食醫助行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共乘媒合,不同需求的乘客可共用同一車輛,不僅節省資源,還提升服務的普及性與便利性。具體來說,此平台的運行邏輯如下:
- 1.共享交通平台:平台將偏鄉的交通資源整合,提供一個預約媒合的共享交通系統。當不同偏鄉居民有類似的需求(如就醫或購物)時,系統會自動進行共乘配對,讓同一輛車服務多位乘客。這不僅降低個人交通費用,也大幅提升車輛的運載效率。
- 2.資源合併與配送優化:透過共乘媒合,平台可以將不同需求的運輸進行合併。例如,同一地區的居民在相同時間點需要運送食物或貨品,平台可安排共乘的方式,減少多次配送的資源耗費,使偏鄉的物資運輸更加經濟高效。
- 3.動態路線調整:平台依據預約需求和共乘狀況動態調整路線。利用共乘模式,當有多位居民需要前往同一地區時,系統會自動優化路線,讓車輛行駛的路徑既滿足乘客需求又能降低耗費,實現更靈活的調度。
開放資料、共乘與兼職司機制驅動的服務平台設計
在食醫助行的運作中,黑客松式的開放資料思惟和共乘媒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高效的服務平台。具體平台設計如下:
- 1.整合資料庫建立服務需求預測模型:平台依據開放的需求數據和偏鄉居民的需求,提供即時的共乘與兼差媒合服務,讓乘客和司機都能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完成高效的出行。當數據顯示突發情況(如訂單取消、惡劣天氣等),系統會自動通知兼差司機,有效處理臨時狀況,保持服務的穩定度與彈性。
- 2.線上智能共乘媒合輔以線下人工客服:平台依據開放的交通和路況數據,進行智能化共乘匹配和路線規劃。但因為偏鄉民眾與長者存在使用數位工具的能力落差,或是網路基礎建置可能不足,食醫助行也用線下客服中心的傳統電話溝通方式,來完成司機、乘客和客服中心的三方協同作業與資訊同步,好讓每趟接送任務可以從「使用者為中心」為出發,提供接地氣且富有溫度的貼心服務。
- 3.服務效能的數據回饋機制:平台建立一個回饋系統,利用開放資料記錄每趟出行的需求滿足度、時間耗費等數據,進行迴圈式優化。透過這些數據的持續收集和分析,平台可以動態調整服務方案,不斷提升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與效率。此外,平台也能對兼職駕駛的服務表現進行評估與回饋,並建立激勵機制,對服務良好的駕駛提供額外獎勵,激勵他們長期穩定參與食醫助行模式,從而增強平台的服務質量與穩定性。
「食醫助行」預期的實踐效益
基於開放資料數據整合與客貨共乘媒合的食醫助行模式,應能顯著提升偏鄉交通資源的效率,並創造多層次的社會效益。
- 1.提升交通資源配置效率:運用開放資料的需求預測與路線規劃,大大提高車輛運輸效率。每趟車程都經過精心計算和安排,降低閒置時間和資源浪費。
- 2.降低偏鄉居民的交通成本:透過共享運輸的方式,讓多位居民共乘同一趟車,不僅減少交通費用,也增加居民的出行選擇。對偏鄉居民而言,這代表可負擔的出行方式,同時也減少環境資源的耗用。
- 3.創造就業機會並增收:透過在地司機「帶車投靠」加入日常接送服務行列,偏鄉居民可利用閒暇時間開車賺取收入,不僅增加他們的經濟來源,也提高社區內的交通運輸能力,實現資源共享與地方創生的雙重效益。
- 4.增強偏鄉社會連結:偏鄉居民透過共乘外出、共享資源與入宅照顧媒合服務,建立更多社會連結,減少偏鄉居民或獨居長者的孤立感。此外,志工和社區的參與,也讓偏鄉居民更具歸屬感和安全感。
- 5.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共享生態系:黑客松開放資料思惟的引入,讓食醫助行模式具備高效的數據運營能力。我們相信,假以時間,隨著系統持續運作,平台積累的數據愈來愈豐富,將使得未來的移動資源調度和需求分析更精準,逐步形成一個富自我優化的偏鄉移動生態體系,讓居住在台灣85%左右面積上、不到500萬人口數的原偏鄉民眾,也可以享有「行的正義」人權,且兼顧環境的永續性。
「食醫助行」的永續發展目標
從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食醫助行移動創新將以達成以下幾項SDGs為努力目標。
- 1.零飢餓:藉由食醫助行創新平台的交通媒合,有效將物資以最有效率的載送物流,輸送到有需要的家庭之中。
- 2.健康與福祉:藉由食醫助行整合式服務,打造兼差斜槓司機,讓偏鄉獨居長者可以獲得更完整的就醫協助和生活照顧。
- 3.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逢甲大學長期以來所推動的「計程車(司機)學院」,可輔導並培力偏鄉中壯年或失業民眾的就業機會,將職業司機進行偏鄉照顧工作設計與重組,用平台經濟的預約式服務方式來活化偏鄉人力,創造更多原偏鄉工作。
- 4.制度的正義與和平:藉由食醫助行創新移動交通平台的媒合,結合公費長照2.0補助和社會大眾募集的各式資源,給予飲食、物質、醫療、照顧、心靈的全人關懷,補足偏鄉資源與制度的不足,進而達到幫助弱勢家庭的生存平權目標。
- 4.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食醫助行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資源媒合平台,不單解決生產端與消費端食物浪費的問題,也能將預期被浪費的相關資源,投注在社會救助與災難發生的緊急求援範疇中。
未來展望與挑戰
儘管食醫助行在開放資料的加持下,可展現出上述的強大成效,但仍需面對一些巨大挑戰和未來發展的難題:
- 1.跨部門協作的難題:偏鄉交通涉及交通、衛生、社會福利等多個部門,要實現數據整合和共用,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密切協作。未來應加強跨部門合作機制與法規鬆綁(例如,長照交通專車禁止給未符合身分的鄉親共乘),建立聯合資料庫,使資料資源得以充分流通。
- 2.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偏鄉地區的數位化基礎建設依然不足,例如,網絡覆蓋、行動裝置普及率偏低等問題仍待解決。要確保開放資料的有效應用,需要政府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
- 3.數位鴻溝與社區教育:偏鄉居民對數位科技的應用能力有限,平台的應用推廣需考慮到數位鴻溝,並需採用更人性化的線下語音客服方式來輔助。
移動救偏鄉,搶救老幼窮
基於開放資料與共乘媒合的食醫助行,不僅是一個偏鄉移動模式,更是一個強調資源共享、社會共生與環境共好的創新典範。此模式結合政府開放資料、共乘技術與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兼差司機創收機制,不僅解決偏鄉交通的資源配置難題,也為當地居民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促進社區的經濟成長與社會凝聚力。未來,隨著科技發展與跨部門合作的深化,筆者真心盼望食醫助行,可成為台灣偏鄉移動服務的新解方,實現一個公平、正義、便捷、可持續的偏鄉照護服務體系。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逢甲大學社會創新暨永續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