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該把大腦外包給AI嗎?這不是科幻電影,是現實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4-11-08

瀏覽數 2,700+

《紐約時報》特稿撰稿人克什米爾・希爾,近期進行一項生活實驗,揭示了AI在減少決策疲勞上的優勢。取自X@kashhill
《紐約時報》特稿撰稿人克什米爾・希爾,近期進行一項生活實驗,揭示了AI在減少決策疲勞上的優勢。取自X@kashhill
00:00
00:00

《紐約時報》特稿撰稿人克什米爾・希爾,近期進行一項生活實驗,揭示了AI在減少決策疲勞上的優勢,但也可能讓應該進行判斷的大腦功能,「外包」給了AI。AI助理雖然能幫助人們高效安排計畫行程,但也需注意AI背後的商業利益,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保持對AI的批判性思考。

《紐約時報》的特稿撰稿人克什米爾・希爾(Kashmir Hill)做了一項生活實驗:將一週之內生活大小事的決策交給了12個AI助理,並接納AI的建議去做,結果她總結「生成式AI接管了我的生活。」

實驗的過程非常簡單,就是直接請AI助理幫忙訂定一份實驗計畫表,結果AI還真的給出一份精細到每半小時該做什麼事的行程表。其他就是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選擇,都先來問AI。

比如「我現在要去買菜,你將決定我的家人本週吃什麼和我煮什麼。」「辦公室牆壁應該要漆成什麼顏色?」「為什麼浴室裡這種水泥漿的顏色不均勻?」「我婆婆想來拜訪,我該怎麼辦?」希爾甚至上傳了某個衣服款式的圖片給AI,問AI這套衣服與自己搭不搭配?

AI提供的生活建議,其實許多還不賴。像是婆婆來訪的困擾,因為可能會被迫取消原定的晚餐計畫,AI便提議「讓婆婆做飯」可能是一個好主意,「特別是如果她喜歡做飯,並且可以讓你(希爾)休息一下。」同時AI還建議,如果婆婆願意,希爾可以幫忙,主動幫婆婆做飯或擺桌子。這可能是個很好的聯誼活動。要是做飯的話,就做一道簡單的沙拉或配菜來搭配牛排。人性化的貼心建議,或許真能巧妙化解婆媳問題。

AI為希爾生成的行程表。取自New York Times

AI為希爾生成的行程表。取自New York Times

透過AI減少「決策疲勞」

經過一週的實驗,希爾發現AI助理確實高效有序,減少了自己的「決策疲勞」。像是在時間管理上,AI可以精確安排每一項事務的時間,確保行程緊湊且合理。在飲食安排上,它會依據營養需求,規劃出營養均衡的菜單,同時合理安排採購計畫,減少食物浪費。

現代生活中人們每天要面臨大量的選擇,從穿什麼衣服到吃什麼食物,將決策權交給AI後,這個人可以從這些瑣碎的決策中解脫出來,擺脫「決策癱瘓」。AI 可以根據天氣、社交活動等因素決定當天的穿著,無需個人再糾結,從而讓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更輕鬆的心態,去應對工作、學習等重要事務。

AI還會提供新的視角,提供解決生活瑣事的靈感。這是因為AI擁有龐大的資料庫和先進的算法,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會引入一些人平時想不到的方案。比如AI建議全家人在晚上來一場「故事接龍」的家庭遊戲,人類與機器人輪流講述「位於魔法森林深處的一棵參天大樹」的故事。「人工智慧優化的一週,感覺就像是一次健康靜修。」希爾描述道。

誠如人們將方向感外包給Google Map等地圖App,將回憶事實的能力外包給搜尋引擎一樣,希爾認為,AI助理的爆炸式成長,也可能會誘使人們將更多決策交給機器。

AI助理背後,站著追求利潤的企業

然而,希爾也警覺到如果一切都交由AI決定,是否意味著「將大腦外包給了AI」?其中或許蘊含著未知的風險。

希爾曾對OpenAI的一位員工說起這項實驗,對方的反應竟是有點驚恐,將這項AI決策的行動比喻為「隨機詢問路邊的陌生人」。

美國哈佛大學伯克曼克萊因中心的研究員多娜思(Judith Donath),常年研究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也認為使用AI來做決策比拋硬幣或擲骰子好多少,即便這些聊天機器人確實蘊藏著「世界智慧」。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因為AI給出的生活建議,很難避免是草率的決策,而且也降低了人們的思辨能力。

尤為關鍵的是,人們誤以為AI助理是獨立的個體,卻忽略了這些工具是由企業所開發,終極目標是追求商業利益,AI的演算法是人寫的?會不會有人試圖操縱系統的答案?

哈佛研究人員多娜思便擔心,人們可能會過度倚賴這些系統,特別是如果它們像人類一樣透過聲音與我們互動,很容易會忘記它們背後有追求利潤的實體。

「如果你有一個小伙伴,他總是在那兒,總是回答你的問題,從不說錯話,永遠站在你一邊。」多納思說,它開始取代對朋友的需求。

希爾警覺到如果一切都交由AI決定,是否意味著「將大腦外包給了AI」?取自X@kashhill

希爾警覺到如果一切都交由AI決定,是否意味著「將大腦外包給了AI」?取自X@kashhill

AI很棒,但別被它束縛大腦

有趣的是,當希爾問遍各大生成式AI「認為這個實驗如何?」時,微軟的生成式AI「 Copilot」顯得唯唯諾諾、過於熱心,而 Google的「Gemini」完全是生意,惟有OpenAI前成員創辦的Anthropic公司、所開發的「Claude」給出令人意外的答案。

該公司擔心AI可能會出現嚴重錯誤,「Claude」坦言:「讓我做決定是一個壞主意。」甚至不避諱說出人工智慧的侷限性,還對希爾將個人隱私和控制權移交給AI感到憂慮。

被抹除自己的個性,是將大腦外包給AI的另一情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馬姿(Sandra Matz)即將出版的新書《心靈大師:預測與改變人類行為的資料驅動科學》,講述了演算法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並認為對將代理權交給AI最大的擔憂之一是「有可能讓我們變得超級無聊」,因為AI有扁平化個體差異的效果。

「AI很棒,但AI永遠無法成為獨一無二的你,」希爾下了一個結論說。

所以,到底怎樣才是生成式AI的正確打開方式呢?「很多人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做新事情或創新,」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施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指出,生成式AI帶來的真正能力是效率。

再以希爾為例,AI的高效意味著花更少的時間進行可怕的線上搜索,像是無休止地滾動滑鼠尋找度假目的地。

「用AI解放雙手,但別被它束縛大腦。」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陳楠也如此建議,AI再厲害也有侷限性,AI只能基於已有的資料、數據和算法進行運算,而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跨界思考和靈光一現:「創新思惟加上AI的高效執行,這才是真正的王牌組合。」 

延伸閱讀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