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造更好的生活福祉,近年,雲林積極投入智慧治理和永續發展,今(7日)在2024年第22屆遠見高峰會中,雲林縣副縣長謝淑亞應邀分享雲林的轉變,雲林不只朝永續智慧雙軸轉型方向邁進,更成了超高齡智慧永續城市。
提到雲林,也許大家腦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其「農業大縣」的封號——根據雲林縣政府統計,雲林縣近半人口從事務農工作,農業產值居全台之冠,但是,雲林其實比你想像的更「智慧」。
謝淑亞分享,雲林縣的農業年產值430億元,是全台第一;畜牧業年產值442億元,也是全台第一;漁業年產值67億元,名列全台第四。民國108年以來,雲林縣農業人口平均年減6.8%、老化指數平均年增5.35%。
由於人口結構影響可能衝擊農業永續,因此,雲林縣政府積極朝「智慧治理」和「永續發展」的道路前進,包含創造智慧生活福祉,以及永續循環的治理之道。
用「智慧」治理城市,有效解決各種問題
一路走來,台灣在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缺工、氣候變遷等種種議題下,雲林縣透過智慧和永續的概念來轉型,像是以地方創生減少少子化的問題,面對極端氣候,就成立專責辦公室,並用智慧解決各種棘手問題。
謝淑亞表示,雲林縣沒有焚化爐,為了防止不肖業者亂燒垃圾,縣府使用智慧監控觀察空汙指數,讓亂燒垃圾的業者無所遁形,並讓垃圾更有效的處理、循環利用。
一座城市如果擁有美麗的河川,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以前雲林縣的河川充滿了汙染、髒汙,醜了臭了就是加蓋、不要被看見,近年,雲林積極治理河川,各項掀蓋工程就是要讓河川重見天日,此外,還有污水截流、淨化工程,以及整體景觀改善工程等,都讓雲林的河川愈來愈美。
而雲林由於六輕的關係,有石化王國稱號,雲林縣特別成立毒化災害應變戰情中心,透過光雕模擬系統,模擬毒化災害化學物質擴散方向與範圍,即時決策疏散。
謝淑亞表示,在智慧醫療方面,雲林縣的醫消聯防虛實整合系統也是一大創舉,不僅在災難發生時,讓醫護第一時間支援災區醫療需求,並且更能即時回傳傷者資訊,縮短到院檢傷時間,這項創舉讓傷者的存活率從7%提升至21.74%。
此外,雲林也積極推展數位縣民平台,鼓勵民眾用APP搶雲林幣,各項交通資訊也會即時在平台上清楚呈現,當國慶煙火湧入50多萬人的時刻,更有效疏導各項交通問題。
謝淑亞說,身為農業大縣的雲林,縣府也推出雲林良品電商平台,任何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雲林最優質的咖啡和巧克力,都可以在上面買到。
智慧與永續做實踐,雲林獲頒全球7大智慧城市
在永續發展部分,謝淑亞表示,雲林縣的台灣鯛就是一大創舉,包含養殖自能化、產銷數位化、水循環再生以及綠能加值,讓收穫產量增加23倍、水資源用量節省93%、用電量還減少了1倍,甚至發電量還大於用電量,能夠供應其他地區的用電。
而鵝舍的鵝肉生產,也朝永續方向邁進,包含非開放式智動禽舍、光照環控水簾、智慧辨識腳環等,實施後,以往一隻鵝年產80顆蛋,如今可提升2倍,傳統一人洗鵝舍需要5小時,但自動化清洗只需要20分鐘。
謝淑亞表示,雲林每年產生70萬公噸的鳳梨葉,這些鳳梨葉的鳳梨纖維,現在被製作成鳳梨皮革、鳳梨纖維布,並和多個品牌應用,成了鞋子和衣服;就連酸菜醃漬加工植物性之廢渣水,也透過資源化再利用的過程,製成漁業飼料、水產養殖、作物施肥等材料。
謝淑亞強調,智慧跟永續做實踐,產生的結果非常棒,像是原本要來參加遠見高峰會的縣長張麗善,就是因為雲林縣獲頒ICF全球7大智慧城市,而縣長親自赴西班牙領獎,因此才不克出席,雲林是亞洲唯一獲獎城市,也歡迎大家多來雲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