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的教育體制,擅長培養單一領域的專才;卻不太注重培養跨界的通才。但在AI盛行的年代,專才要勝過AI太不容易;若能培養跨領域連結的能力,才比較有可能打敗AI。
我最近參加了一場餐會,席間與科技業及商界的朋友們,聊到「商業創意」的稀有和可貴。朋友們提到一些靠著創意打造出來的商業帝國,或是靠著創意口號深植人心的例子。比方說,「591房屋交易網」和「小雞上工」是怎麼想出這些商業模式的?又比方說,「全家就是你家」口號又是怎麼想出來的?在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裡,創新的想法,不僅是推動公司業績的推手,更是決定存亡的基石。但為什麼有人就能輕鬆提出創新點子,其他人則苦無靈感?這些 Street Smart,到底從何而來?
社交互動發掘創意,是成本最低的投資
幾天後,我接受醫學雜誌的專訪,主題是培養跨領域的通才。採訪編輯問了我幾個問題:「您是怎麼做到跨越多重領域的?您的創意來源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讓我回想起我最專長的醫學領域,好創意真是千金難尋。有不少同業在技術層面上,是出色的執行者,總可以精準、有效地完成非常困難的任務。但在提出一個新創技術,或是創新研究主題時,卻常陷入思惟困境。這絕對不是缺乏智力、能力或毅力,而是缺乏激發創意的方法;很可惜,這也是最難傳授或啟發的技能。
姑且不去討論那些創意不斷的鬼才;芸芸眾生想要激發創意,多方探索不同領域,還是有一些方法。多多觀察、廣泛與人接觸合作、有紀律地訓練創意腦,絕對比一個人苦思冥想來的有機會。
很多人喜歡看韓劇,聞名全球的韓劇,特別流行名編劇之間的創意合作。大格局、高品質的複雜劇情,常常要團體合作,才有辦法創造出來。我最近看了一齣韓劇,除了劇中俊男美女的浪漫故事之外,還看到極有深度的尖端科技、扎實深厚的商業架構、創業模式的實戰手冊,甚至連人工智慧的運用,都達到極高的水準。這絕對不是單一編劇有能力創造出來的創意,由此可看出團體創意合作後的驚人火花。
有目的性的創意激發,也可以發生在社交餐會之中。很多人參加飯局,是抱著結交朋友、尋找樂子的心態參與。席間熱熱鬧鬧拍照上傳社交媒體,就結束一場歡樂的活動。但如果能在飯局中的閒聊中帶回思惟衝擊,回家後再進一步研究和反思,之後發掘創意,這絕對是成本最低,但效果最大的投資。
習慣性接受挑戰,是激發創意的態度
習慣性接受挑戰,也是激發創意的重要態度。很多人不是沒有創意,而是太過害怕失敗,所以不敢提出心中的好點子,更不用提付諸實行。其實,失敗是創意最好的伙伴。突破性的點子,常是無數次試錯後的產物。習慣對挑戰say yes,習慣創意被嘲笑和打槍,才能打造出更好的創意。
最後,培養跨領域的能力非常重要。台灣的教育體制擅長培養單一領域的專才;卻不太注重培養跨界的通才。但在AI盛行的年代,專才要勝過AI太不容易;但若能培養跨領域連結的能力,比較有可能打敗AI。所以囉,勇於跨出舒適圈,接觸不同的領域,甚至將不相關的知識點連結起來,就可能會發想出創意,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驚人的獲益。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大眼科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