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AI將重塑未來!加速運用AI,讓台灣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專題論壇四〉智慧臺灣 厚植AI產業沃土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4-11-06

瀏覽數 2,200+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左起)、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健行科技大學校長郭瑞祥,共同思索AI衝擊下的因應之道。張智傑攝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左起)、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健行科技大學校長郭瑞祥,共同思索AI衝擊下的因應之道。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AI帶來了商業變革,成為智慧城市的引導,也正在醞釀新的創業機會。在2024遠見高峰會上,台北市市長蔣萬安分享,如何利用AI技術推動城市治理與產業升級;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則指出,台灣在AI時代面臨三大機會,包括硬體產業優勢、生成式AI技術提升,以及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新產業機會;此外,iKala共同創辦人程世嘉剖析AI對企業降本增效的潛力,指出GPT技術的普及正在重塑商業模式。企業在導入AI時,安全性成為首要考量,並非僅僅關注投資報酬率。

為延伸AI的想像空間,遠見高峰會特地舉辦專題論壇四「智慧台灣,厚植AI產業沃土」,邀請到健行科技大學校長郭瑞祥主持,與台北市市長蔣萬安、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及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三位嘉賓,共同探討AI在城市治理、產業升級等的影響。

健行科技大學校長郭瑞祥。張智傑攝

健行科技大學校長郭瑞祥。張智傑攝

蔣萬安表示,台北市現在有兩顆引擎帶動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一是把台北市建構成「創業家友善城市」,讓年輕優秀的創業團隊帶進更多創新,二是把台北市打造成為人工智慧驅動的智慧城市。蔣萬安9月前往美國紐約參加美東華人學術研討會時宣布,台北市已經成為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有人工智慧作業指引的城市。

蔣萬安:導入AI服務,1999市民熱線更聰明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張智傑攝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張智傑攝

台北市如何運用AI來打造智慧城市?

蔣萬安以實例說明,也就是1999市民熱線的AI應用場景。10月底康芮颱風侵襲,台北市災情嚴重,絕大部分台北市民打1999市民熱線求助,以往話務人員處理總是耗時,甚或導致佔線、其他市民打不進來,種種情況在導入AI後大為改觀。當民眾打電話進來,語音即刻轉換成文字,接著連接到市府資料庫,馬上生成精準的答案回覆給市民。

台北市在AI產業的招商也有進展。蔣萬安透露,科技大廠緯創現正在內湖建立數位內容中心,預計2026年底完工。另外,台北市政府也正式與緯創的關係企業、緯穎簽約,計畫在內湖興建全新的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及實驗室,預計到2030年將會帶來3500個工作機會,達到8000億元產值,「可以預見未來AI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而且會有非常多的應用以及相關產業鏈源源不絕供給,」蔣萬安說。

簡立峰:進入超高齡社會,借重AI孕育新機會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張智傑攝

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張智傑攝

近期,在台灣積極推廣AI的簡立峰則指出,台灣在AI時代面臨三個機會、三大挑戰。機會之一是全世界因為AI而在股市大幅增長的地方,除了美國就只有台灣,台灣得天獨厚的硬體產業優勢。機會之二是「老創新生」,特別是資通訊半導體公司,藉由生成式AI的技術,在軟體能力得以大幅上升,比如台積電可以用AI來提高良率。

機會之三是世界給台灣的機會,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簡立峰表示,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前十年,同時也是創新的最高峰,日本在這個期間產生健康照護產業,德國則有綠能產業。「台灣應該好好思考,未來十年,我們會有什麼新的產業?」簡立峰說。

而台灣面對AI的危機點,則包括繁中大語言模型的掌握度不夠強、知用落差等。儘管企業老闆和政府官員都瞭解AI的重要性,可是日常生活場域中沒有超級使用者。另外,還有一個挑戰是新創需要被支援,AI創業的門檻很高,亦即算力。「算力是不是等於國力,我不知道,但對新創而言的確是實力,所以我們需要給新創算力。」簡立峰說完,順勢向坐在一旁的蔣萬安「請求」給台灣的 AI新創提供更多的數據,以提升算力。

遠見39週年超值回饋 | 現在訂《遠見》最划算,再享限量贈品!

另外,AI也將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簡立峰表示,Google最近推出的NotebookLM「黑科技」,這個AI工具可以讓使用者上傳所有讀過的文章和影片,然後馬上轉為文字並進行總結,「還可以猜明天老師會考什麼……。」未來,使用者要「會問問題」「問對問題」非常關鍵,然而,台灣的教育模式不習慣、不鼓勵學生提問。「都沒有問題,那就有大問題了,」簡立峰說,所以台灣基礎教育也要因應AI時代的到來跟著做改變。

程世嘉:百工百業運用AI,其實是「榨出毛利」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張智傑攝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張智傑攝

創業十餘年的程世嘉則分享了AI為企業帶來的變革,強調AI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巨大潛力。他表示,GPT出現之後的過去兩年,產業開始重新洗牌,尤其是新創產業。

「因為大家發現AI好像是一個熱點,所以都想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往AI那邊靠攏。」程世嘉說。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年GPT雖然盛行,但是,直到今年企業才開始真正導入AI。

當台灣因為AI產生了軟硬整合的巨大機會,程世嘉也發現,企業導入AI一個最重要的考量點不是ROI(投資報酬率),而是安全性,主因是過去兩年無法核算ROI。直到2024年中,Google發布報告顯示,52%採用生成式AI的企業,營收成長為6%到10%。同時也有34%的企業,營收成長超過10%。

假使導入AI唯一的考量是資安,軟硬整合在地端去部署大模型時,並非完全用雲端,便對產業結構帶來深遠的改變。「因為當AI人人可用,而不只能用大型科技公司所訓練出的基礎模型,導致AI技術同時也在被快速的開源。」程世嘉從去年底便觀察到, 開源和閉源的AI技術的差異正在慢慢縮小。

以iKala為例,過去這一年協助企業導入AI、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時,企業的「剛需」其實集中在知識管理上的變革。一個令人吃驚的統計是,千人以上企業每年花在查找資訊的時間,成本是每年250萬美元(約新台幣8054萬元);員工花在查找資訊的時間,則占據了工作時間的40%。

有趣的是,運用AI省下這些時間和成本,並非直接反映在營收成長,而是反映在成本毛利結構改善。「所以我們常常講,各行各業切入AI,真正的一個點是在降本增效,」程世嘉說。

百工百業運用AI「榨出毛利」,絕佳例證是瑞典一家很早導入OpenAI提供客戶服務的Krona,這家專門負責全世界金融公司的客戶服務的公司,在導入了AI之後,原本要花11分鐘解決的一通客服電話,降低至2分鐘,專職客服人員的重複性問題則減少了25%。

論壇最後,主持人和三位與談嘉賓分別也指出,台灣有機會利用自身優勢,在 AI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台灣的AI新創企業也需要積極尋求國際合作,開拓海外市場。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