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帶來了商業變革,成為智慧城市的引導,也正在醞釀新的創業機會。在2024遠見高峰會上,台北市市長蔣萬安分享,如何利用AI技術推動城市治理與產業升級;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則指出,台灣在AI時代面臨三大機會,包括硬體產業優勢、生成式AI技術提升,以及超高齡社會帶來的新產業機會;此外,iKala共同創辦人程世嘉剖析AI對企業降本增效的潛力,指出GPT技術的普及正在重塑商業模式。企業在導入AI時,安全性成為首要考量,並非僅僅關注投資報酬率。
為延伸AI的想像空間,遠見高峰會特地舉辦專題論壇四「智慧台灣,厚植AI產業沃土」,邀請到健行科技大學校長郭瑞祥主持,與台北市市長蔣萬安、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及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三位嘉賓,共同探討AI在城市治理、產業升級等的影響。
蔣萬安表示,台北市現在有兩顆引擎帶動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一是把台北市建構成「創業家友善城市」,讓年輕優秀的創業團隊帶進更多創新,二是把台北市打造成為人工智慧驅動的智慧城市。蔣萬安9月前往美國紐約參加美東華人學術研討會時宣布,台北市已經成為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有人工智慧作業指引的城市。
蔣萬安:導入AI服務,1999市民熱線更聰明
台北市如何運用AI來打造智慧城市?
蔣萬安以實例說明,也就是1999市民熱線的AI應用場景。10月底康芮颱風侵襲,台北市災情嚴重,絕大部分台北市民打1999市民熱線求助,以往話務人員處理總是耗時,甚或導致佔線、其他市民打不進來,種種情況在導入AI後大為改觀。當民眾打電話進來,語音即刻轉換成文字,接著連接到市府資料庫,馬上生成精準的答案回覆給市民。
台北市在AI產業的招商也有進展。蔣萬安透露,科技大廠緯創現正在內湖建立數位內容中心,預計2026年底完工。另外,台北市政府也正式與緯創的關係企業、緯穎簽約,計畫在內湖興建全新的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及實驗室,預計到2030年將會帶來3500個工作機會,達到8000億元產值,「可以預見未來AI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而且會有非常多的應用以及相關產業鏈源源不絕供給,」蔣萬安說。
簡立峰:進入超高齡社會,借重AI孕育新機會
近期,在台灣積極推廣AI的簡立峰則指出,台灣在AI時代面臨三個機會、三大挑戰。機會之一是全世界因為AI而在股市大幅增長的地方,除了美國就只有台灣,台灣得天獨厚的硬體產業優勢。機會之二是「老創新生」,特別是資通訊半導體公司,藉由生成式AI的技術,在軟體能力得以大幅上升,比如台積電可以用AI來提高良率。
機會之三是世界給台灣的機會,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簡立峰表示,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前十年,同時也是創新的最高峰,日本在這個期間產生健康照護產業,德國則有綠能產業。「台灣應該好好思考,未來十年,我們會有什麼新的產業?」簡立峰說。
而台灣面對AI的危機點,則包括繁中大語言模型的掌握度不夠強、知用落差等。儘管企業老闆和政府官員都瞭解AI的重要性,可是日常生活場域中沒有超級使用者。另外,還有一個挑戰是新創需要被支援,AI創業的門檻很高,亦即算力。「算力是不是等於國力,我不知道,但對新創而言的確是實力,所以我們需要給新創算力。」簡立峰說完,順勢向坐在一旁的蔣萬安「請求」給台灣的 AI新創提供更多的數據,以提升算力。
另外,AI也將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簡立峰表示,Google最近推出的NotebookLM「黑科技」,這個AI工具可以讓使用者上傳所有讀過的文章和影片,然後馬上轉為文字並進行總結,「還可以猜明天老師會考什麼……。」未來,使用者要「會問問題」「問對問題」非常關鍵,然而,台灣的教育模式不習慣、不鼓勵學生提問。「都沒有問題,那就有大問題了,」簡立峰說,所以台灣基礎教育也要因應AI時代的到來跟著做改變。
程世嘉:百工百業運用AI,其實是「榨出毛利」
創業十餘年的程世嘉則分享了AI為企業帶來的變革,強調AI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巨大潛力。他表示,GPT出現之後的過去兩年,產業開始重新洗牌,尤其是新創產業。
「因為大家發現AI好像是一個熱點,所以都想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往AI那邊靠攏。」程世嘉說。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年GPT雖然盛行,但是,直到今年企業才開始真正導入AI。
當台灣因為AI產生了軟硬整合的巨大機會,程世嘉也發現,企業導入AI一個最重要的考量點不是ROI(投資報酬率),而是安全性,主因是過去兩年無法核算ROI。直到2024年中,Google發布報告顯示,52%採用生成式AI的企業,營收成長為6%到10%。同時也有34%的企業,營收成長超過10%。
假使導入AI唯一的考量是資安,軟硬整合在地端去部署大模型時,並非完全用雲端,便對產業結構帶來深遠的改變。「因為當AI人人可用,而不只能用大型科技公司所訓練出的基礎模型,導致AI技術同時也在被快速的開源。」程世嘉從去年底便觀察到, 開源和閉源的AI技術的差異正在慢慢縮小。
以iKala為例,過去這一年協助企業導入AI、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時,企業的「剛需」其實集中在知識管理上的變革。一個令人吃驚的統計是,千人以上企業每年花在查找資訊的時間,成本是每年250萬美元(約新台幣8054萬元);員工花在查找資訊的時間,則占據了工作時間的40%。
有趣的是,運用AI省下這些時間和成本,並非直接反映在營收成長,而是反映在成本毛利結構改善。「所以我們常常講,各行各業切入AI,真正的一個點是在降本增效,」程世嘉說。
百工百業運用AI「榨出毛利」,絕佳例證是瑞典一家很早導入OpenAI提供客戶服務的Krona,這家專門負責全世界金融公司的客戶服務的公司,在導入了AI之後,原本要花11分鐘解決的一通客服電話,降低至2分鐘,專職客服人員的重複性問題則減少了25%。
論壇最後,主持人和三位與談嘉賓分別也指出,台灣有機會利用自身優勢,在 AI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台灣的AI新創企業也需要積極尋求國際合作,開拓海外市場。